分享

090207古典本草入门04

 huangailan 2014-12-01
 最终修订时间2014/9/19

 

 

小建中汤

我们现在把方子变一下,把白芍变成15克,桂枝变成6克,生姜变成1片,大家看这个方子变成什么样了?原来桂枝汤的药势是开,往上,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是收。有一点点内收的力量趋向中焦和阴的层次(相对于桂枝、生姜的开和趋向于阳的层次),那这副药的作用方向和层次就不同了,这就是君臣佐使。

不是量大就是一定是君药,学校里考试的答案是饴糖为君,但我比较认同李东垣的观点,以白芍为君,向内收,然后,加上一个饴糖为臣,这就是《伤寒论》里的小建中汤。你看这个名字就有意思,小建中汤就是把中焦建起来了。小建中汤的特点就是芍药比桂枝多一倍,芍药12克或10克,桂枝6克或5克,再加一堆饴糖,就是现在的麦芽糖,甘缓,滋养,一喝进去把中焦就建起来了,不发散了。

但如果是一个感冒的人,他的喉咙、鼻子、上颚都有些微微的炎症,或者瘀在里面的火快要发出来了,能用小建中汤吗?不能。一吃进火就就慢慢大起来,这个感冒就会拖很长时间。这时候就不是需要建中,否则就是助邪,养邪。

附:笔记:

小建中汤:

白芍12克、桂枝6克、生姜1片、大枣6个、炙甘草6克、饴糖20-30克。

 

五味子

桂枝汤针对中上二焦气血不足,尤其是中焦不足。这里有一个关键,是当人体的气机方向,需要往外开的时候,所以用到桂枝与生姜,重要的还是方向。

问:乌梅和五味子可以加在里面吗?

乌梅属于酸,微苦,温。五味子是酸,温。

问:五味子是上、中、下哪一焦的?

是下焦药。乌梅是中焦,偏一点点下焦。

所以在这个方子里面,如果把白芍换成五味子的话,虽然都是酸味,那你得看了。你不用考虑他是疟疾还是感冒还是拉肚子,你看他是不是虚。

如果桂枝汤里要加五味子的话,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作为佐使药。当你感觉这个人有点虚,但体质不是很瘀滞、邪气不重的老年人的咳嗽感冒经常可以用五味子,就是桂枝汤加五味子。因为虚的老年人气容易散掉。散掉比表面让寒气封住还糟糕,封住了至少还有一点气血在里面。

但如果现在不得已,必须要开,因为有的老年人表气实在太封闭了,封闭到下焦和中焦都不转了,这时候就需要稍微开一开,但他又虚,你怕他散掉,可以用五味子收住。前提是他身体不是很瘀滞,没有太多瘀火。

有时候,可以把五味子作为臣药,甚至有人把它作为君药的。举个例子,某人身体很虚弱,三年的慢性咳嗽最近又一次发作,咳了三个月,有少量痰,但是咳不出来,经常喘气,脸青青黄黄的。小便很频,一咳嗽小便都会漏出来。他的皮肤、肉啊都是扁扁的,没有气。

这种咳嗽他吃止咳糖浆往往没有用,吃通宣理肺的药也没有用,吃西药头孢也没有用,这是下焦极虚的咳嗽。这样的话,五味子就有用了,取610克,再有人参、麦冬、龙骨……如果他很虚而且寒,再加肉桂或者熟附子,对于这样体质的咳嗽,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止咳药,你不需要在里边加通常止咳的桔梗、杏仁、贝母。

杏仁、贝母

如果需要加这些止咳平喘药,对一个下焦很虚的,气浮在上焦,需要用五味子来给他收住下焦的人,他气一降下来咳嗽自然会好,这时候用贝母好还是杏仁好?

你先不要想哪个好,你先看它们的性味。杏仁,苦,温,也有人说它是苦,微辛,温。贝母,苦,甘,微寒。

如果这个人已经很虚了,手脚都冰冷了,小便都频了,应该加杏仁;因为杏仁温性,比贝母更适合这个体质和状态。

但如果他纯粹是下焦虚的话,有止咳作用的杏仁或其它不是用药的重点,重点在调整下焦虚这个状态,而非咳嗽这个症状。

有一个网站叫“意古中医网”,能查到大部分的中药和方剂。大家需要把常用药物的性、味背熟。性就是寒热温凉,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至于下面的归经可以先不要管,那个是宋以后的东西。

先学大方向。性味一定要背下来,到时候会教大家一套方法,只要一看这个方子的性味差不多就知道它的方向了,特别简单,这是我师父教我的。

乌梅

乌梅这个药有个特点,它主要是走在相当于人体能量层次的中间这个水平,比如在传统的中医书里面,说它是走肝或者是胆,或者是少阳。我们原来学针炙课的时候学过,太阳为开,为表;阳明为阖,为里;少阳在中间是个枢纽。

乌梅一般是有两个作用.第一是用在消化道,它性味酸、温。比如夏天有虚人受了寒,身体中气本来不足,拉肚子拉得很厉害,但拉的不是脏东西,可能每次就拉出一点水,但是人很虚肚子很痛,他是气收不住了,你用乌梅就把它收住了。它走的部分偏肠道、中焦。这是第一个。

第二,如果乌梅放在桂枝汤里,用来针对疟症的话,就不合适桂枝汤的体质和病机的疟疾了。

因为桂枝汤治疗疟症的方向很简单,从中焦到上焦,或者是从下焦到中焦到上焦,然后走到皮肤这一层,走的是这样一个方向。

而乌梅的方向和桂枝汤的方向不在一个路线,乌梅不是像甘草大枣,纯粹的给予能量,它也不像麻黄,荆芥向上向外祛表面的邪气,它是在中焦肠胃里面帮助气机微微阖收一下,但又有些流通、去邪气的作用。不像五味子,是相对纯粹的补,所以有“收敛邪气”的说法。

配伍

药物它所含的“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是它能够调偏的关键。有时候你需要去调整的地方,正好手里没有某一味中药,然后这个人又需要这个味道。比如他需要芍药,需要收一下,但是没有,也没有五味子。但如果有乌梅,那也很好,这个时候可以用。因为它的大方向是对的。

就像你应该放淘大牌酱油,没买到,只好买塑料袋里的酱油,也能吃,但是味差一点。没有乌梅的话,酸话梅都可以,没有话梅,醋也可以,没有醋怎么办,苹果汁。只要是酸的东西都可以。这是一种活的配伍方法。

这个人来了之后你先确定,是应该走中焦、下焦还是上焦,这是第一;第二,他是寒还是热,是需要一个温性的药还是寒凉的药,是需要开,还是需要稍微收一点。确定后,只要用药的四气五味来配出这个味道,就会有效,哪怕找不到最合适的药,还是会有效。

在本草传统里,即使性和味都取了,但是没取到具体那味药的信息,还不够。每个药物有信息层面的力量和作用。和人一样,药物有形气神的不同,我们借助药物的形气来调整滋养人的形气,有些药物作用,偏重于神的层次,后面慢慢讲。

像现在的不少食品,我给你配出那个味道来了,那形也有,但没有气。

灶心土、诃子

所以,有时候缺药,你开了灶心土,过会药房打电话过来:“李大夫,灶心土没有了”。那你就得想拿怎么代它呀。

灶心土,辛、温,其实它还有苦的性味。理论上来说,苦、辛、温的东西很多,常用的可以用诃子来代,书上说诃子味苦、酸、涩、性平。我的感觉它是温的。这两个药的共同点是苦、辛、温,具有收涩作用。

诃子是原来佛经里面经常提到的一个药,佛经里叫诃黎勒。诃子,它能把中下焦的气微微的收涩,还有微微推动的力量。

临床用药时,如果这个人确实需要阖的力量,但需要阖中再相对的开泄一些,比起灶心土,诃子就是更好的选择。

再有,不同的个体体质,这也是大家要体会的,比如柯子这样一个药到这个人的肚子里,它可能起的力量就是三分的开,两分的温。而到另外的一个肚子里,因为这个人太不敏感了,体质厚重,就变成了一分的开和一分的温。体质和心质是必须考虑在内的。

灶心土没有,那么到这个人手里我用诃子来代,诃子偏温一点,偏动一点。是不是能用它代,还是要看人。

像这位同学,他太瘀滞了,不需要再收了,我感觉灶心土达不到效果,流通力不够,那怎么办?柯子。

姜、白豆蔻

    柯子也没有怎么办?我们换一个来代,比如炮姜。姜有生姜、干姜、炮姜。生姜就是新鲜的姜,升气很足,走上焦,走表。干姜就偏中焦一点,中上焦。炮姜是炒的,炒黑甚至说炒到微微的炭化。

    药炒黑到炭的水平,它就入血分,而且容易走下焦。你看同一个姜因为不同的制法,就有了不同的作用。那么像这种情况,诃子不行,可以用炮姜,它又是苦辛温的,又相对能收,还比较流通。注意啊,能不能用,还是要分析人。

炮姜、柯子、灶心土都作用在中下焦都有收摄的作用,柯子流通力大些,灶心土偏收,力量最大,而且有物质层面的影响力,所以常常用在血症。炮姜也有止血的作用,但偏于阳虚气虚的不摄。所以虽然都有止血作用,灶心土可以说是“血中的阴”,炮姜在“血中的阳”,这里的阴阳指的是层次的深浅。

炮姜用在这个同学的淤滞状态,力量还不足,再加一个什么东西?可以加一个白豆蔻,白豆蔻是什么?芳香、温,也有点辛。流通中焦,偏气分。

学生:咖哩可以吗?

李辛:咖哩里边主要成份是姜黄。姜黄是苦、辛、温。苦就容易往下走,辛就容易往上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就容易走气分,走表,苦就容易走血分,走里。所以一个方子一尝,差不多就知道了。姜黄味道偏厚,咖喱加了别的,更厚。不适合一个已经偏厚重的状态了。

还有,如果一个方子,味道清清淡淡的,清者升也,清阳往上。如果味道厚厚的,或者味道浊的话,浊者降也。这需要大家体会。《内经》里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这个是规律,大家好好体会。

l 原文:

弘景曰∶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气力不周也。然检仙经世俗诸方,亦不必皆尔。大抵养命之药多君,养性之药多臣,疗病之药多佐,犹依本性所主,而复斟酌之。上品君中,复有贵贱;臣佐之中,亦复如之。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甘草国老,大黄将军,明其优劣,皆不同秩也。

这段“养命之药多君,养性之药多臣,疗病之药多佐,犹依本性所主,而复斟酌之”,讲的就是前面神农本经的三品药。人本身有他的生机,我们要顺着他的生机,所以养命的药作君。

“甘草国老,大黄将军。”甘草它有缓和的作用,古代人叫国老,就像一个和事佬一样,或像一个丞相一样。大黄它因为是一个通便,通行气血的,大黄是苦寒的药,通便很厉害,像将军一样,一到“轰”就打开了,《神农本经》里说“推陈致新”。

l 原文:

李杲曰∶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寒,附子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中焦热,黄连为君。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上品为君之说,各从其宜尔。

这段很重要,以后还会重点讲,“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这两句话是用药最重要的口诀。

补泻在味”,这个药是补还是泻,在于它的味(酸苦甘辛咸);“随时换气”(寒热温凉),至于寒热不是最重要的。这个人今天是寒明天可能就转热了,寒还是热全在于它的虚实和气机的变化。

跟股票市场一样,你看大盘,看里边有多少资金,和资金流动的方向,不要光看它涨还是跌。涨跌就是寒热,一直在变,资金和流动方向,就是虚实和气机开阖。

“主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寒,附子为君;治湿,防己为君……”你看这个观点跟上面那个观点有冲突,上面弘景是“大抵养命之药多君,养性之药多臣;”这是两套观点,不同的角度。所以他说“本草上品为君之说,各从其宜尔。”

汉唐以前是陶弘景那个观点,汉唐以后是后面这个观点。李东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他既有汉唐以前的观点,也有汉唐以后的观点,后世人基本上是跟着汉唐以后的观点在走,关注每个药所主的病。所以会说黄芩是清上焦的热,黄连是清中焦的热,黄柏清下焦的热,藁本是走膀胱经的药,柴胡是走胆经的药,这都是后世观点。按照经典的观点来说,后世的观点偏重于治病了,容易忽略病机气机的大方向。

阴阳配合

l 原文: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

韩保升曰∶凡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小,各有色类,并有法象。故羽毛之类,皆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黄法土,故色黄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肾。余皆以此例推之。子母兄弟,若榆皮为母,浓朴为子之类是也。

这段很有意思,“凡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小,各有色类,并有法象。阴阳、大小、色类,是古人对万事万物的感受与尺度,这个尺度不像现代产品都有个国标、生产标准什么的固定尺度,是流动变化的,又都是互相关联,互相转化的。

在这个时刻变化的世界里,有一种内在的规律与和谐,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到。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在不同的心情下会选择不同的服饰和QQ头像,这只是一种简单地应。

想象一下,一个古代的中医,他能够看到、感受到因为四时气候的变化,五方水土等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的人体、物产、药材的神色形质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应。而在当下的时间空间中,体会到人体神气正常运化需要的东西。就是用药的精髓。

“所以空青法木”,空青是一种矿物,“丹砂法火”,丹砂就是朱砂,“云母法金”,云母是指云母矿石,“雌黄法土”,这里讲了五种矿石,颜色分别是青赤白黄黑。

它看起来是用颜色来分的,其实不仅如此,空青我还没有用过,云母有清肃化痰去浊物的作用,所以“法金”。磁石收敛元气,镇摄心神,所以“法水”。丹砂就是朱砂,在精神层面有类似太阳的感觉,能够提升和保护我们的神气,抵抗祛除来自灵界的邪气,所以“法火”。

现在的观点说什么颜色补什么,是从这些来的,也常常被人诟病,这个观点可以参考理解,但不全面,中医不是那么简单表面的。他有内在的能量和精神层面的作用,只是现代人往往感觉体会不到,也没有去学习实践。

这个属于我们启蒙课里说“取类比象”。到了清代还有一类书这样来分析本草,说这个本草长在哪里,花长成几瓣,比如七瓣,七属于阳数,所以它是补阳的。这是帮助理解药性的方法,偏重逻辑。

除了逻辑,药性是需要我们自己用身心来体会的。古代有本书“药类法象”,可以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