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如湖水感犹如青白玉的影青瓷

 lixiuxia 2014-12-01

影青,字解很美,是人们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俗称,由于它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而名。

要说起这期的主题,写影青瓷也是一个偶然的决定。近期多饮茶,尤其爱上一种宋代的点茶法。这么喝着喝着,就联想起了一个浪漫的人物——宋徽宗赵佶。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合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成颠狂,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皇帝为名妓李师师而作一词,虽有些艳色,但毕竟能列绝妙好辞。就这样一个人物,他的艺术远远不及此。他对宋代的艺术史可有重大的推动力。

正因为他是皇帝,他的偏爱不仅让影青瓷出落得亭亭玉立,也让影青瓷脱颖而出,多了几分娇贵,人人望而不及,当然,载入史册是毋庸置疑的。

皇帝也钟爱,不断为之写诗做宣传。那么,究竟影青瓷的定义是什么呢?所谓“影青瓷”,就是宋、元时期在南方生产的一种青白瓷,其胎体致密洁白,釉质含铁元素较少,焙烧后的釉色白中泛青,釉薄质细,光泽晶莹。影青瓷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二是淡青闪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 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斑色。

要说再往前追溯一下影青瓷的前辈,我们就从青白釉瓷器入手,来个大调查。青白釉的瓷器早在在隋、唐时期就有烧造,至唐代瓷窑已达很高成就。发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达到历史高峰。当时,在南方以景德镇窑为主的一批窑口所烧造的青白瓷,受了到北方定窑、钧窑、耀州窑等瓷窑的影响,在影青瓷中,就可以看到上述窑口的某些特点。而景德镇地区,由于瓷土、木柴、交通、技术等方面的种种优越条件,使其烧制的青白瓷胎质精细、薄透而又坚硬,釉色白中闪青、晶莹如玉,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以景德镇为主的青白瓷系也就列为当时江南的两大瓷系之一。

宋代影青瓷的胎色是洁白的,淘洗得很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迎光薄可透亮。如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浊润熟滑者,就可能是山寨版的了。

古代毕竟是条件不如现代,手工淘洗的结果很明显是,其胎质细中有粗,而且,宋代的影青瓷在底足露胎之处,在白胎中间应有焦状像伤疤一样的铁质析出,这是重要特征。然而,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够均匀的地方,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所以,如果你遇见一款影青瓷,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是光润无瑕疵的,那么,博物馆不是管理不善,就一定是遭到打劫了。

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影青瓷的另一个背景,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可是玉器太贵,百姓哪能人人都享用玉器生活呢,所以,就在烧瓷上做文章,把瓷器做得极尽精细,烧造出一种玉的效果,其质感犹如青白玉一般。

这么一烧,还把皇上给吸引了过来,宋徽宗大为称赞,还为之写诗,又说什么雨过天青色等等之类。想想,这皇上都喜欢了,民间肯定是跟风的,于是影青瓷在宋代形成了一种潮流。

影青瓷在烧制的方法上,在整个宋代也是有变化的。在北宋前期的影青瓷,釉面多光素无纹,正烧和覆烧都有;北宋中期以后,就出现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也有少数贴塑。至南宋则盛行印花,并在这一时期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

宋朝虽然消亡,可影青瓷还是延续了下来。元朝是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他们在欣赏中原文化的同时,更加入了自己的文化。

元代影青瓷制作渐粗,显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精细灵巧。在烧制方法上只有少数采用覆烧,大部分恢复正烧,器物一般口部有釉,而足部无釉。造型还是基本沿袭宋代。元代影青瓷在装饰上,归于简洁,印花减少,有的改为刻花和划花,很多器物则又光素无花了,少数器皿出现红褐色装饰点。器型上,影青瓷的烧制以日用器皿为主。一般多见于杯碗盘碟、执壸、注子、盏托、瓜棱罐、瓷枕、香,、盒子、盖瓶和谷仓等。

往事已矣,有词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是不是因为这样,影青才慢慢走向了落寞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