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两期跟师学,让您读懂伤寒论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4-12-01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三天,已经发过汗,但病未解,医不详查所以不解之故,而又行或吐、或下、或温针等非法的治疗,故病仍不解,此为逆治的坏病,则不可与桂枝汤也,应观其脉证,详审其所犯那种逆治,而随当时的证候,予以适应的方药治之可矣。

胡希恕按:隨证治之,是辨证施治的大眼目,读者不要轻轻看过。

观其脉证之证,是指各别的症状言;随证治之证,指辨明的病证言,即是说综合脉证的观察分析,而辨明其陷于什么证,然后随证以适方治之。

【冯世纶解读】隨证治之,其实质是指辨方证。12条首先提出太阳中风用桂枝汤主之,不是说凡是中风都用桂枝汤治疗,而是用于太阳中风,见脉阳浮而阴弱,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若出现其他症状,要据其证用药,以上所述桂枝加葛根汤及以下桂枝加附子、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即是其例。又表解向里或半表半里传变,无桂枝汤证后,再不能用桂枝汤治之,而要依据所现症状辨六经、辨方证,以适证治之,亦属随证治之。

16(续).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胡希恕注:桂枝汤本来是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用于发表者,大异其趣。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乃表实证,则宜用麻黄汤以发其表,慎不可用桂枝汤以解其肌。若误与桂枝汤,必致实实之祸,医者应常注意于此,慎勿误施也。

胡希恕按:精气虚,力不足以胜邪,虽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据于肌腠之内。桂枝汤能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盤据肌腠之邪不得复留,乃得因汗而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其复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充盛,本足以胜邪,只以不得汗出,因致邪气相搏的表实证,宜麻黄汤发其表,则邪共汗出即治。若误与桂枝汤再益其精气,必使实上加实,祸变立至,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即毙”者是也。不过此所谓阳,是指精气,亦即津液,不要认为阳热之阳。古人以气为阳,血为阴,津液属气分,故亦称为阳。桂枝汤本是解表解热剂,若发热即禁用桂枝汤,实成笑话,后世医书多有这样谬说,误人不浅,学者慎勿轻信。

【冯世纶解读】“桂枝下咽,阳盛即毙”,见于王叔和《伤寒例》,因其以病邪判定证的性质,治疗则以温热治寒,以寒凉治热,故认为桂枝汤是辛温之剂,用于治疗表寒,不能治疗表热。这种谬说,影响了后世许多人不能认识桂枝汤证。

胡希恕老师巧妙地引用了这句话,来进一步说明桂枝汤的作用。其关键之点,是“阳”的概念,这是胡希恕老师首先提出的,经方、仲景书中的“阳”指精气、津液,是经方辨证理论体系的独有理念。这里通过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证治,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这一特点。这就是,桂枝汤证因有汗出,则津液虚于体表,也称精气虚,此也即阳虚、阳气虚;麻黄汤证因无汗出,则津液充盛于体表,也称精气实,此也即阳盛,或阳气盛。桂枝汤是温胃生津液、补精气者,若用于阳气盛的麻黄汤证,当然属实实之祸,恰为“桂枝下咽,阳盛即毙”者也。关于阳的概念,请参见27、29、30、46等条。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胡希恕注:平素嗜酒的人谓为酒客,酒客以湿热内蕴,如患外感,最易发为湿温,此病亦常发热汗出,形似桂枝汤证,但不可与桂枝汤,桂枝甘温,反助湿热,故服之则呕。

胡希恕按:桂枝汤为解表解热剂,酒客病湿热在里者,则非桂枝汤所宜,虽发热、自汗出形似桂枝汤证,但必渴而不恶寒,亦不难辨,所以医者不可片面看问题,而误与之。不过酒客患外感,而确现桂枝汤证者,当然可与桂枝汤,尤不得心存成见。

【冯世纶解读】“尤不得心存成见”,见于胡希恕老师后期的笔记,突出了经方辨证考虑到致病病因,但更注重于症状反应。临床辨证,是要先辨六经,酒客里热明显则病为里阳明证,当然不可用桂枝汤;若酒客里热不明显而表热明显且为桂枝汤方证,则当然可用桂枝汤。本条按语亦是针对后世医家,片面理解本条,尤其后注“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遇酒客,凡见发热,即属“桂枝下咽,阳盛即毙”之成见,提示读者要正确理解桂枝汤方证。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胡希恕注:平时有喘病者,谓为喘家。喘家外感而现桂枝汤证,宜于桂枝汤原方再加厚朴、杏仁兼以治喘为佳。

胡希恕按:喘家外感,喘当诱发,虽现桂枝汤证,亦宜加厚朴杏仁兼以平喘。医者治病,当隨证治之,不得执定成方,不知变化也。

【冯世纶解读】本条冠首为喘家,给人以印象本条重在论治喘,实际是重在讲桂枝汤的应用,有的版本本文断句为“喘家作”,即平素常咳喘者出现桂枝汤证,要加厚朴杏仁之属,并不是说,必定加这二味,而是依据有是证加是药,尤其对于喘家,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机会不多,故本条后未见处方,而43条见处方,可知43条所述证,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可能原列于前,互参即明。

厚朴杏仁温中化饮,当治太阴里寒,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治太阳太阴合病的外邪里饮者,参见43条。

喘家,为顽固慢性病,本条所述原是慢性病又发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即慢性病又见太阳病,可知太阳病提纲不只是指急性传染病提纲,而是常见病的提纲。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胡希恕注:凡服桂枝汤而发生呕吐者,大都是以甘温误施于里热,里热而反攻表,既亡津液,复使热壅,久则伤肺,必吐脓血也。

胡希恕按:此承前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重申其妄用于内热证为害之大也。

【冯世纶解读】桂枝汤是治表热证者,把桂枝汤误施于里热证,有吐脓血的恶果,辨证时,不可不慎。桂枝汤治疗表热,里热证当然不能用,也可知临证先辨六经的重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者,暗示桂枝汤证误与麻黄汤以发汗,遂使汗漏不止也。其人恶风,半由于外证未罢,半由于虚极陷于少阴也。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均因脱汗津液虚竭的结果,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按:桂枝汤证虽汗出,但不是汗漏不止,桂枝汤证虽恶风,但必伴发热,今汗漏不止,只见其恶风,不见发热,况又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更属虚极入阴之象,虽不言脉,亦必微细可知,此已转化为少阴证,因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此即桂枝汤加附子,故治桂枝汤证陷于阴证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擘)20克,炮附子(先煎)15~30克。

上六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先煎炮附子40分钟,加入五味继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即一剂药煎二次分服,服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

【冯世纶解读】桂枝汤证陷于阴证,即指由太阳证变为少阴证。胡希恕老师论述太阳病变为少阴病时,用“陷”而不用“传”,是形象地说太阳病,因汗出多津液伤而体表皮肤经脉皆虚陷,病虽还在表,其证已不属阳证而属阴证。少阴与太阳病位皆在表,故不称传,而称陷。

本条亦是讲桂枝汤加味方证,看似与桂枝加葛根汤雷同都为治表,但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是治太阳之表,而桂枝加附子汤是治少阴之表,是六经病证不同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桂枝加附子汤证可窥见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这便是,方证的积累、方证的八纲分类(病位分阴阳)自然产生了六经。胡希恕老师谓“六经来自八纲”,是一生用心读仲景书的体悟。

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关节炎及诸多痹证。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宜汗不宜下,若误下法后,因气冲于上,而虚于下,以至脉促胸满者,宜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脉更兼见微,并又恶寒者,则宜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按:促,为寸浮关以下沉之脉。注家多谓“数中一止”,乃宗叔和之说,实非。太阳病就由于误下,虚其腹气,但表未罢,故气上冲胸,以至胸满,上实下虚,脉亦应之促。下后气上冲,本宜桂枝汤,今腹气因下而虚,故去芍药。若脉更兼见微,并其人复恶寒,病已由阳转阴,故更加附子治之。

【冯世纶解读】21、22条紧密相关,成无己改为两条,并把微寒,改为微恶寒,是不对的。若微寒者,微后当加“,”号,是继脉促而论述,微言脉,而寒言证,即22条的微寒,是承21条而来,下之后胸满,又见脉微而且恶寒,呈少阴证,故加附子治之。

这里注意:胸满与腹满不同,要联系桂枝加芍药汤证对照分析,桂枝加芍药汤证,是因桂枝汤证又见阳明里实之腹满,因加芍药。本条的胸满,是因下后腹虚,而表不解气上冲而致胸满。胸满而喘还见于麻黄汤证,腹满而喘还见于大承气汤证可互参。

注:有的版本“微寒者”以下为另条,便于文义贯通和序号一致合为一条。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于桂枝汤去治腹挛急的芍药,故治桂枝汤证腹不挛急而虚弱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擘)20克。

上四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即一剂药煎二次分服,服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擘)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此于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陷于阴证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擘)20克,炮附子(先煎)15~30克。

上四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即一剂药煎二次分服,服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对本条的解读,尤其是对促脉的认识,独具特色,也最恰切临床,容易理解。由此亦可知:《伤寒论》的促脉与《脉经》的促脉根本不同,《伤寒论》是有别于《内经》的经方理论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