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七)

 txw40 2015-03-18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七)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胡希恕注:脉浮紧主表实,依法当必身疼痛,宜以麻黄汤发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则不可发其汗,之所以不可发汗者,以荣气不足,血少之的缘故因而脉迟也。

胡希恕按:心一动则脉一跳,故脉可有三部形象之异,而绝无三部至数之差,迟则三部均迟,于此特提尺中迟者,亦暗示里虚血少之意。本条亦只或发汗而未出方,后有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或可适应之,读者可互参而研讨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胡希恕注:脉浮者,提示病在表,若无汗,宜麻黄汤以发汗。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胡希恕注:脉浮而数者,为表实,可与麻黄汤发其汗解之。

胡希恕按:以上二条,均属简文,当指无汗一类的表实证,因略解如上。。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按谓简文,是告诉读者,要联系有关条文来解读。前第4条有“脉数急者,为传也”的原文,一些人认为脉浮而数也为传变的脉证。更有甚者,把麻黄汤列为辛温解表方药。适用于表寒者,因而认为脉浮数,属表热当禁用麻黄汤。这样完全曲解了麻黄汤方证、太阳病的概念,也就学不到《伤寒论》的真传,宜仔细研究原文。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胡希恕注:病常自汗出者,即经常自汗出的病。此为荣气和,谓此自汗出,其责不在于脉内的荣气,故谓荣气和。荣气和而所以常自汗出者,乃由于脉外的卫不谐,即是说卫气不能共荣气保持谐调的缘故,以是则荣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外不为固,中即失守,因使自汗出而不已,宜以桂枝汤复发汗,使荣卫和则愈。

胡希恕按:人身的体液,行于脉内则为血,行于脉外则为气。血的作用谓为荣,气的作用谓为卫。前者是就本体说的,后者是就作用说的,不要以为血气外,另有荣卫的为物,它们均来自于饮食,化生于胃,机体赖之生存,故又统称之为精气。至于荣卫的相互关系,即西医所谓为毛细血管的通透作用,解剖生理学述之颇详,可参考。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胡希恕注:藏同脏,脏无他病,谓病人无其他内脏的疾病。时发热自汗出者,谓发热汗出有定时,非其时则和无病的常人一样,若此定时发热汗出经久不愈,此亦卫气不和的为患,宜于发热汗出前,与桂枝汤汗之即治。

胡希恕按:以上二条,是说明桂枝汤有调和荣卫的作用,病常自汗出,和时发热自汗出,皆其候也,此证常有,宜注意。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脉浮紧,本宜麻黄汤发其汗,若延不发汗,因致鼻衄者,麻黄汤来主之。

胡希恕按:宜发汗的麻黄汤证,若延不与麻黄汤以发汗而致衄者,病有因衄即愈者(可参前47),若虽衄而病仍不解者,仍须麻黄汤以发汗,不可不知。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胡希恕注:伤寒不大便已六七日,若热自里以上迫,而头痛有热者,可与承气汤以下之。不过里热小便应赤,若小便清者,可知病不在里而仍在表,当以麻黄汤发其汗;若发汗后外仍不解,而头痛不已者,热邪已深,势必逼血上行而致衄,则宜桂枝汤更汗以解之。

胡希恕按:头痛发热为表里共有证,而小便清或赤为宜汗宜下的主要鉴别法。病有未汗而衄自愈者,亦有不汗而致衄,但仍须麻黄汤发其汗而始愈者;并亦有麻黄汤发汗后,因阳气重瞑眩而衄,衄则解者;此又有发汗后头痛不已而衄,更须桂枝汤汗以解之,此不外邪有轻重,不可执一概其全也。

【冯世纶解读】本条冒首以“伤寒”,是在说表无汗,即便病在表也不可与桂枝汤。但必头痛而衄者,则宜桂枝汤。桂枝甘温,益中滋液,其应用当以津血有所伤失为先决条件,这与有汗表虚同理。前条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虽衄表仍实,故仍用麻黄汤。本条脉则浮弱可知,临证时必须细辨。又本条之若“头痛者必衄”句,宜作“必头痛而衄”者解,不能解释为“若头痛者,则必衄”。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胡希恕注:伤寒,以麻黄汤发汗后,则证已解,但经过多半日后其人复发烦。而脉浮数,病还在表甚明,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胡希恕按:以上共十五条,多就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应用比较而对照地加以说明。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胡希恕注:汗、吐、下三者,为攻邪去病的良法,故凡病若汗、若吐、若下用之得当,则邪去而病已,但用之太过,亦均足使人有亡失血液、亡津液的损害,若幸表里无余证而自和者,则病邪已退,加意调养,津血自复则愈。

胡希恕按:药能去病,亦能伤人,此即对立统一矛盾定律,诸药皆然,又岂止汗吐下而已?无论医家病家,均当知慎。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胡希恕注:大下之后,又复发汗,因致小便不利者,此由于汗下逆施,津液大量亡失的结果,故慎勿以利尿药治之,待其津液复,得小便利,必自愈。

胡希恕按:勿治之,谓此小便不利由于亡失津液所致,而不可以利尿的常法治之,而再损伤其津液也。此即上条所谓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一例。

【冯世纶解读】由本条和58条可知,胡希恕先生所称阴阳和是经方八纲概念,指表里证皆消除,人体平和,并非指阴阳的生理,参见下一条更明白。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胡希恕注:先下之既虚其里,复发汗又虚其表,以是则表里俱虚,故其人必振寒而脉微细也。

胡希恕按:汗下逆施,又不止于亡失津液,而使小便不利,且能虚人表里,而为必振寒、脉微细的比较重证,然此非阴阳和者必自愈的为证。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注:既下之后,又复发汗今其人昼日烦躁,夜而安静,此与栀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者显异。不呕,则非少阳证;不渴,则非阳明证;无表证,更证不是表未解的发烦躁;而脉沉微,又身无大热,故肯定为虚寒在里阴证的烦躁也,因以干姜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按:阴证而烦躁不宁,多属精气欲绝的险恶证候,若待至吐、利、手足厥冷,则多不治。但烦躁一证,三阳亦俱有,一一详审,加以除外,此从侧面辨证的一法。证候反映较少,不易从正面判定者,常用此法,学者当细心体会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胡希恕方解:此即四逆汤去甘草,但须服用量较重,故治四逆汤证,不急迫而阴寒较甚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干姜6克,生附子(先煎)1530克。

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先煎附子40分钟,再共煎干姜,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胡希恕注:发汗以后,身仍疼痛,为外未解可知,依法当与桂枝汤以解外,但脉沉迟,为里虚之应,已非原方所宜,势须新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为本方者主之。

胡希恕按:表证见里虚之候,必须扶里之虚,才能解外之邪,若只着眼表证,连续发汗,表热虽可能一时减退,但随后即复。此时惟有新加汤法,健胃于中,益气于外,邪自难留,表乃得解。若执迷不悟,见汗后有效,反复发之,必致其津枯肉脱于不起。本条所述只脉说迟,里虽虚但未见阴寒重证,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证,即本方亦不得用,应按先救里而后救表的定法处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胡希恕方解:此于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补中健胃,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人参10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

上六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身疼痛为外未解,脉沉迟为荣血不足之应,亦是太阴里虚寒之应,故本方证为太阳太阴合病之属。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胡希恕注:发汗后,表不解,依法当与桂枝汤。今汗出而喘,虽表还未解,但以汗出多而喘亦剧,兼有里热壅逆可知。桂枝汤不宜于里热,故谓不可更行桂枝汤。无大热,谓身无大热,假如身大热,则已实热内结,为大承气汤证,今无大热,乃外邪内热兼而有之,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两解其表里。

胡希恕按:大承气汤治汗出而喘,身大热者,而本方治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虽亦治汗出而喘,但汗出轻而喘亦微,与本方的汗多喘剧者亦易鉴别。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胡希恕方解:麻黄汤治无汗而喘,今以热壅于内反使汗出,故去桂枝加石膏,清热以止汗。增麻黄用量,以喘尤剧也。

【冯世纶推荐处方】麻黄12克,炙甘草6克,杏仁10,石膏45克。

上四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胡希恕注:夺汗者亡血,若发汗过多,则血少气虚故悸;汗多出于上体部,上下体液骤然失调,因致急迫的气上冲,其人不得不交叉其手自冒于心下部,欲得按以抑制其冲悸,以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

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胡希恕方解:此为桂枝汤的简化方,虽解外的作用较逊于原方,但加重二物的用量,降冲镇悸而缓急迫,则远非原方所能及也。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上二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15条有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的论述,后6567117等条有“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的论述,都是在强调用桂枝的适用证,这便是,桂枝适用于不论是汗、下、吐等各种误治造成的津液大伤,气上冲是重要的特征。而后世一些注家、医者,遇到气上冲时,误于桂枝辛温发汗,认为津伤后阴虚不能再用桂枝,因而不会用桂枝,应细读原文。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胡希恕注: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这是误发了里有水饮人的汗,水饮被激而动,再伴急剧的气上冲,势必发作奔豚。脐下悸即其预兆,宜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胡希恕按:奔豚是病名,《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可见这是一种发作性的神经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五枚。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胡希恕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加大量茯苓和大枣,故治桂枝甘草汤证小便不利而腹悸动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茯苓24,桂枝12克,炙甘草6克,大枣20克。

上四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本方证由桂枝汤证变化而来,即汗出不解传里为外邪内饮证,而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注:发汗后,外邪虽解,若亡津液,亦可虚其中气,因而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按:津液化生于胃,胃气不振,因可使津液虚,但津液大量亡失,亦可致使胃气于不振,此腹满即虚满,因以本方主之。不过本方有大量半夏、生姜,除腹胀满外,应有呕逆须知。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二两,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胡希恕方解:厚朴行气消胀,生姜、半夏降逆止呕,甘草、人参安中健胃,故此治胃虚腹胀满而呕逆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厚朴24,生姜24克,半夏15,炙甘草6克,人参10克。

上五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太阳病经发汗后表解,而呈现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可知为太阴里虚寒证。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病在表,宜发汗解之,若吐、若下均属逆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饮伴冲气以上犯,故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为里有寒饮之应。虽表未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激动里饮,更必致身为振振摇的动经之变,宜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胡希恕按:平时即有水饮之人,若感冒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冲气上者,最易诱致里饮共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即其候也。此时以本方降冲气兼逐水饮,则表亦自解,若再误发其汗,益激使饮气冲动,则使身为振振摇矣,此仍宜本方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胡希恕按:赵开美及成注本白术为二两,《玉函经》及《金匮》均为三两。胃有水饮而致头晕,白术须多用,故从三两改之。

胡希恕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小便不利、心下逆满而头眩心悸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茯苓12,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上四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强调本方证为外邪内饮及治疗原则,并对白术作用、剂量重加论述论述,值得细读。本方证当归属太阳太阴合病。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注:发汗后,病应解而不解,不应恶寒而反恶寒者,此误发了虚人之汗,因而陷于阴证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按:此为简文,由于治用芍药甘草汤加附子,除恶寒外,当有四肢拘急、不可屈伸、或腹痛等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胡希恕方解:此即芍药甘草汤加附子,故治芍药甘草汤证,而陷于阴证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炮附子1530

上三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先煎附子40分钟,加入芍药、甘草再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对本方的方解,胡希恕老师谓“治芍药甘草汤证,而陷于阴证者”,而六经归属未明确。我们探讨29条时,提出了芍药甘草汤即里阴证之属,属阳明太阴合病,故陷于阴证,当是芍药甘草汤证更进一步虚寒证,故仍属阳明太阴合病,但属里虚寒甚者。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胡希恕注:外邪有里饮,故虽发汗或下之,病仍不解,虚其表里,而陷于阴证,因而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胡希恕按:由本方以茯苓为主药观之,可知原为外邪内饮的误治,此前方之干姜附子的烦躁同,不过本方为四逆加人参汤而再加茯苓所组成,其主治当不外四逆加人参汤证而有茯苓证者,可见本条所述亦简文。四逆加人参汤见霍乱病篇,可互参。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胡希恕方解:此于四逆汤加人参汤更加大量茯苓,故治四逆加人参汤证,而小便不利、心悸或肉瞤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茯苓12克,人参10克,炮附子1530克,炙甘草6克,干姜6克。

上五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先煎附子40分钟,加入余药,再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由于表里俱虚,陷于阴证”,此阴证,当指太阴里虚寒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