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溺爱到虐待,极端逼死花季少女 走饭 孙正雯

 青衣问道 2014-12-02
从溺爱到虐待,极端逼死花季少女


  如今,父母们都望子成龙。初衷没错,但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成龙,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对年轻父母,为了培养女儿成才,在农村长大的他们坚信“棍棒教育”才能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结果,他们费尽苦心不但没让女儿成才,反而因为走火入魔,让原本天真烂漫的女儿从七楼纵身跳下……


  望女成凤:
  年轻父母崇尚“棍棒教育”
  1999年2月底,在山东青岛居住的孙小东和赵小青喜不自禁,因为他们有了女儿孙正雯。孙小东和妻子都出生在农村,靠着拼命苦读,才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战斗中赢得了胜利,从而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或许正是因为自己经历过被别人看不起的窘境,他们才更迫切地希望女儿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赵小青产后三个月返回工作岗位,奶奶便负担起照顾孙女的重任。老人对孩子百依百顺,结果把孩子惯得有些任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孙小东和妻子有时候忍不住批评女儿,但奶奶总是护着。结果在老人的溺爱中,孙正雯有了撒谎、懒惰等坏毛病。

  为了给女儿一个美好未来,孙小东努力挣钱。女儿两岁那年,他辞掉工作,自己创办公司。他能吃苦,会经营,公司发展很快步入正轨。
  一转眼,孙正雯要上幼儿园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孙小东花重金给女儿报了双语幼儿园。幼儿园离家较远,加上老人溺爱孩子,孙小东和妻子商量,让老人回老家,妻子辞去原来的高薪职位,换个离家近的轻松工作做,这样不仅能每天接送女儿,还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女儿身上。
  然而,孙正雯的坏脾气不是一天两天惯出来的,哪能说改就改呢?孩子顽皮起来,赵小青常被气得手脚冰凉。幼儿园的老师也说孙正雯自私,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还欺负小朋友。女儿的表现让孙小东夫妇很是焦虑。
  “不能再由着女儿了,我们该打则打,该骂则骂吧!”孙小东小时候没少挨父母打骂,所以才憋着一口气飞出了大山。他的提议立即得到妻子的肯定。赵小青对此深有体会,父母从小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自己做错事都会受到体罚,虽然当时恨父母,但长大后就明白父母的苦心了。

  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尝尝皮肉之苦,长点记性。从此,在泪水中,孙正雯很快变成了乖乖女。见教育方法奏效,夫妇俩喜出望外,行动上也从刚开始的下不了手到后来的习以为常。
  为了让女儿出类拔萃,孙小东和妻子为她报了很多培训班,而这些培训科目孙正雯并不感兴趣。开始,孙正雯还赌气不去培训班,偷偷和小伙伴在外面玩,但是父母一旦发现就暴打她一顿。最终,在父母的拳头下,她选择了妥协。
  虽然表面上服从父母,但孙正雯内心始终不服气。她甚至联合爷爷奶奶声讨父母,想要回自己应有的快乐。但父母不以为然,认为女儿有抵触情绪很正常,长大后就能明白父母的苦心了。





  走火入魔:
  家庭暴力戕害幼小心灵
  2006年,孙正雯该上小学了,父母再次为她精挑细选了一所明星小学,并缴纳了不菲的赞助费。当然,教育成本增加了,孙小东对女儿定下的目标也提高了。“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教育条件,都是我们用汗水换来的……”小学刚开学,父母就要求孙正雯立下军令状,保证每次考试的成绩要排到全班前三名。孙正雯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点头答应。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孙正雯傻眼了。在班里,她的成绩仅仅是中等水平。那天,孙小东看完卷子,气不打一处来,觉得花了这么多钱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于是不由分说地打了女儿,以示警告。
  为了让孙正雯快速提高成绩,孙小东夫妇不管回家多晚,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女儿的作业,并警告她只要发现错误就得接受惩罚。这让孙正雯成天战战兢兢,原本应该温暖的家俨然成了地狱,她一不小心就会招来皮肉之苦。
  孙正雯周末还要继续上各种培训班,这也增加了她不小的学习负担。有时夜幕降临,她看到外面斑斓的霓虹灯,会忍不住鼓足勇气对母亲说:“妈妈,我想出去玩一会儿。”然而这小小的请求三番五次都得不到满足。几次看到同学牵着父母的手嬉戏,孙正雯都羡慕不已,但渐渐懂事的她只能接受现实。然而,她虽然竭尽全力地学习,可成绩提升并不大。
  小学三年级时,孙正雯期中考试没考好,拿到成绩后她惴惴不安。同桌安慰她:“你应该给父母好好讲讲,只是一次考试而已,不代表今后的成绩。”孙正雯点点头,她表面上恢复了平静,其实心里还是很害怕。
  当天孙正雯刚到家,赵小青就迫不及待地问她考得如何。孙正雯不得已,拿出成绩单递给母亲。哪知母亲扫了一眼上面的分数,就如发怒的狮子一样咆哮起来:“跟你说要考到前三名,你却一次比一次考得差,你怎么对得起我和你爸?”孙正雯想起同桌的话,便小心翼翼地说:“这只是一次考试,不代表我以后就学不好。”
  听了这话,赵小青更加怒不可遏,认为女儿根本没有认识到错误,为了让她记忆深刻,便给了女儿一耳光。孙正雯猝不及防挨了一巴掌,瞬间嘴角淌出鲜血,她狠狠瞪了母亲一眼。哪知,赵小青见女儿瞪自己,怒气未消的她又给了女儿一耳光。这次,孙正雯没敢看母亲,赶紧躲进自己房间,怕再挨打。
  孙正雯的忍让,让父母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他们变本加厉,除了考试成绩不理想外,也会因为一些小事体罚女儿。
  2009年寒假,眼看要过春节了,孙正雯决定提前几天把寒假作业做完,这样过节的时候就可以放心玩了。那天晚上,她做作业做到深夜12点。父母见这么晚了女儿的卧室还亮着灯,又生气了,认为女儿平时不用功才会那么晚还在写作业。于是,母亲把她揪出卧室,罚她一晚上不准睡觉。母亲觉得这样还不够,又找来一些玻璃碴儿,让孙正雯跪在上面。孙正雯心里十分委屈,但她害怕辩解会招来更大的惩罚,只得服从。就这样,孙正雯衣着单薄地在客厅跪了一整晚,第二天四肢都变得不听使唤了。
  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孙正雯的成绩还是没能达到他们要求的前三名,这让孙小东夫妇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开始怀疑孙正雯的智商有问题,便带她到医院做智商测试,结果没发现问题,反倒让孙正雯有了自卑感。眼看要升中学了,孙正雯想:上中学后能寄宿就好了,这样一周见父母一次,自己的日子就会好过些。但是,她的希望很快成了泡影。   为了给孙正雯更好的教育环境,孙小东夫妇提前一年就开始为女儿物色中学,也把未来的路透露给孙正雯:“指望你考上好学校那是做梦,我们只有拿钱把你送进好学校了。不过你要记住,到了好学校,如果成绩还不长进,有你好受的!”
  2011年6月,孙正雯即将小学毕业,此时孙小东也为她选好了中学,就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私立学校——智荣中学。为此,他需要支付每年高达万元的学费。孙正雯心中窃喜,这所学校离家远,自己要真上这所学校,肯定得在学校住宿。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下一套房子,举家搬了过去。
  苦不堪言:
  花季女孩绝望跳楼
  2011年9月,孙正雯开始了初中生活。由于智荣中学里不乏尖子生,孙正雯一下子被拉开了距离,她在班里连中等生的位置都快保不住了,这让孙小东夫妇很失望。但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而是认为女儿下的功夫不够,于是对女儿的暴力愈演愈烈。
  不久后的一次摸底考试,看着女儿令人失望的成绩,孙小东和妻子开始商量对策,千方百计地找原因。这时,他们发现孙正雯每天回家后都关上门写日记,喜出望外,认为只要看了女儿的日记,掌握了她的动态,就能对症下药地管教孩子了。
  一天,孙正雯上学后,孙小东让妻子请了半天假,两人一起把女儿的卧室搜了一遍,最后撬开书桌的小锁,拿到了女儿的日记本。这一看不要紧,夫妻俩发现孙正雯正在交笔友,还是个男孩。孙小东和妻子这下总算明白了:原来,女儿学习成绩不好就是把心思放在了这上面,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女儿肯定会早恋的!他们决定把女儿的这段感情扼杀在摇篮里。
  当晚回到家,孙正雯发现家里弥漫着火药味。果然,父母把搜到的信件、日记扔在桌上说:“今后,你不准再交笔友,给我好好读书!”孙正雯顿时傻眼了,哭着说:“这是我的隐私,你们怎么能这样?”孙小东不屑地说:“你把成绩考到班里前三名再给我谈隐私!”这下,孙正雯连交笔友这唯一的乐趣也被剥夺了。
  除了学习,生活上孙正雯也被严格控制。一次,学校组织春游,起初父母不同意她去,觉得浪费时间,直到孙正雯的班主任打来电话,他们才勉强同意。出发前,孙正雯央求父亲把家里的数码相机借给她出去拍照。
  很久没有出门游玩了,孙正雯非常兴奋,和同学们在一起拍了许多照片。然而,当她坐上大巴车返家时,突然发现相机不见了。这下她慌了神,从小到大,她可从来没有闯过这么大的祸啊,父母肯定不会原谅自己的!
  孙正雯回到家提心吊胆,孙小东发现女儿脸色不对,就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孙正雯嗫嚅半天,终于鼓起勇气说把相机弄丢了。果然,如她所料,父亲的脸色当即就变了,抽出腰间的皮带就朝她打去。当晚躺在床上,孙正雯摸着伤痕累累的身体,怎么也想不通,父亲丢了几千元的物品当没事一样,如今自己丢了几百元的相机却被如此暴打,自己到底是不是父母亲生的啊?
  被打后,孙正雯身上的伤痕引起班主任徐老师的注意。徐老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当即给孙小东打去电话,警告他以后不能对女儿动粗。此后,孙小东和妻子稍有收敛,改用杂志等物施暴,以免在女儿身上留下证据。
  转眼一年过去,期末考试前,孙正雯努力学习,无奈班里优秀同学太多,就算她拼尽全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为此,考试时她压力很大,自然发挥得不好。
  2012年7月1日,是公布成绩的日子,也是学校照例开家长会的日子。孙正雯很怕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她记不清有多少次自己在家长会后被暴打了。她在QQ签名上说:“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在家长会结束的夜晚……”
  不出所料,开完家长会的孙小东回到家就拽着女儿的头发,把她的头往墙上撞,孙正雯再次在父母的体罚中昏了过去。许久,孙正雯醒来,精疲力竭的她想在父母的床上休息一会儿,哪知母亲一个劲地用脚踹她:“滚远点,别烦我!”结果,孙正雯站起来没走几步,就因体力不支再次晕倒在地……
  这次暴行后不久,孙正雯再次更新QQ签名:“我可能要消失一段时间了。”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她最后一次上网了。
  三天后,绝望的孙正雯写下遗书。“亲爱的爸爸妈妈:用'亲爱的’与你们的称呼搭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误。Don’t worry,这只是一个形式。唉,你们最终还是看到了这封信,想想我一共才活了13年零5个月,我上初一到现在才1年零1个月。这期间,你们私自拆看了多少封我的信件……如果说我死是被人害的,那凶手就是你们……”遗书中,有孙正雯对父母这些年积累的不满,更有对父母良心的拷问。她还写道,离开后要把自己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而自己的学习用品则捐给山区的孩子。
  女儿写下遗书的第二天,孙小东发现女儿的暑假作业中有道题没有做,答案处是空白,再次暴打女儿,直到她晕厥过去。当孙正雯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了。这件事让原本情绪就极度低落的孙正雯雪上加霜,更坚定了自杀的决心。
  7月8日下午,孙正雯将写好的遗书装进书包,然后背着书包出门了。她离开家,走进附近的一栋商务楼。下午6点,她从该商务楼的七楼纵身跳下,落到二楼的阳台上。一个小小的生命就这样凋零了。
  得知女儿的死讯,孙小东和妻子根本不相信,直到看到女儿的遗体,才确定悲剧确实发生了。悲痛之余,赵小青忍不住当场暴打并质问丈夫:“那天晚上你为什么要打她?”“花了那么多钱,才把她送到那么好的学校,她怎么这么傻呀!”孙小东也后悔不已。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暴力早已让女儿无法承受,是自己一手造成了今天这个残酷的结局。
  很快,当地的网络论坛上出现了孙正雯的遗书,上面详细记录了其父母对女儿的施暴过程。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义愤填膺,甚至把孙小东夫妇的个人资料及电话号码公布在网上,对他们口诛笔伐。

  如今,当地公安机关正着手调查此案,对孙小东夫妇是否构成虐待罪,还有待取证。孙小东和妻子沉浸在失去女儿的悲痛中,整天茶饭不思。那些频频打来的陌生电话,更让他们几近崩溃。他们不得不关掉手机,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毫无疑问,孙正雯决绝的一跳,把一家人的生活全毁了。或许孙小东和妻子到这时才明白:教育孩子,除了溺爱,虐待也是一剂毒药。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上说,家长虐待孩子有如下心理原因:
1、地位关系造成她们在外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却又因为某些自己无法抗拒而造成心理失衡;
2、认为自己孩子是归自己所有的附属品,可以任意处置;
从家庭关系方面:
1、对孩子某些行为不理解甚至极度反感,并且不能按自己要求改正;
2、为显示自己尊长的地位;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不管怎样,这些都是属于心理疾病,并且有悖道德和常理,如果得不到纠正,不但会埋下家庭分裂的隐患,而且对子女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极坏的影响,请提醒注意,并及时到心理专家那里就诊,以免遗憾终身。






打孩子是极端错误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错,你会进行体罚吗?打孩子会在其心中产生极大的愤慨,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这种愤慨会伴随他们一生,并且在每一个适当的关口都跳出来侵扰他们的生活。



  打孩子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什么伤害

  显而易见的是身体方面的伤痛,父母盛怒之下往往掌握不好分寸,非常容易给孩子带来生理方面的损伤,比如扇耳光造成鼻腔出血、牙齿脱落、听觉神经损伤,打屁股则会因皮下淤血而导致肾创伤,严重的会通过坐骨神经影响脊椎,造成脑干损伤。打其他部位也会导致骨折、出血、休克等伤害。

  也有一些案例说明打孩子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伤害脊柱导致下肢瘫痪,甚至有把孩子打死的,而且有时候都不是因为打的时间长、手段残忍,而是孩子非常娇嫩,用力推一把撞到什么硬物上,就很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更加严重的伤害则是心理方面的,打孩子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伤害了亲子关系,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后患无穷的。




  打孩子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哪些不适
  首先,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恐惧,而这恐惧的制造者又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这使得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继而丧失对整个环境和他人的信任,缺乏对生活和亲人的信任,则是抑郁症的缘由之一。
  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即便成年后也不敢跟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们惧怕对方的愤怒,一旦谁对他们生气,他们就害怕得不得了,以为对方会冲过来打他们。这种心理阴影使得他们无法建立和维持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难以维护自己的各种权益。

  其次,打孩子会在孩子心中产生极大的愤慨,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这种愤慨会伴随他们一生,并且在每一个适当的关口都跳出来侵扰他们的生活。
  父母打孩子,孩子心中种下愤怒的种子,他们又不敢对父母宣泄这种愤怒,因为那会招来更厉害的打,所以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但是这股怒火早晚会找到出口的,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发泄愤怒。也许他们会在青春期的时候反抗父母,因为那时父母打不动他们了,他们也不需要依赖父母而生存了;也许他们干脆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以惩罚自己来惩罚父母。

  尤其是女孩子,当父母不尊重她的身体时,她也会鄙视作践自己的身体。小时候挨打多,尤其是挨父亲打的女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在性方面过于开放。在婚恋关系方面,她则容易找到脾气暴怒的配偶,甚至是暴力的、打老婆的男人,因为在她心目中,男人就是对女人施暴的。
  最后,打孩子并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孩子小,你打他,他畏于你的强大而屈服了,但并不理解为什么。而且他以后会为了躲避体罚而用遮掩和撒谎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你和他之间互通有无的交流渠道从此被堵死。
  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他从父母身上学会了以暴治暴,任何事情不用讲道理,谁力气大,或者谁的脾气大谁就赢,以恐吓威胁武力制服他人,这样的人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怎么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呢?
  用暴力控制孩子的行为,立竿见影的效应是短期的,因为孩子很快就会长大,很快就不服打了。对于这样的家长,等到有一天,打不动孩子的时候,甚至孩子都能把你揍一顿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尝试用温和的教育纠正孩子的错误
  实际上,孩子的很多“捣乱”行为,都是因为他有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因为父母行为的不当而引起的。只要耐心倾听孩子,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且恰当地满足这些需求,孩子就不会跟你捣乱了。被充分倾听和理解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不会把跟父母较劲当作一门武器来使用的。父母怎样尊重他,他也会同样尊重父母和他人。
  另外,很多时候,父母看孩子的行为不顺眼,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错事,而是父母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是孩子达不到的。父母跟孩子产生矛盾,往往不是孩子跟父母较劲,大部分时间是父母跟孩子较劲,一定要孩子服从自己,否则就感觉没有尊严。说不服就动手打,总之是要求孩子遵从成年人的意愿,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生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而且,父母对孩子暴怒,往往来源于内心的恐惧,这些恐惧则因人而异。对一个情况是否生气,是每一个人的选择。没有人能“气”着你,是你自己选择生气与否。
  “成器”的孩子往往没有成为“他自己”
  中国的传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令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令子亡,子不亡为不孝,宣扬的是一种愚忠愚孝的奴才式服从。孩子对父母要无条件服从,儿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用武力来制约孩子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被打成“器”的孩子,对其是否“成器”的衡量标准,也来自成年人,也就是说,成年人通过打,把这个孩子塑造成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而不是让这个孩子自由发展成为生命自身本来的样子,这个孩子没有成为他自己,他只是成年人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
  当其它教育方式不起作用的时候
  所谓教育方式不起“作用”,是因为成年人设立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起作用的时候,成年人需要退一步想一想,我为什么如此执拗于这个目标?如果放弃的话,又会怎么样?这个时候,内心的恐惧往往就会跳出来说话,一件小事无限扩大,成年人的想象展翅高飞,飞向遥远的未来——“他如果这样下去,今后可怎么得了”云云。
  我们成年人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恐惧,看看自己到底害怕什么。如果我们放下内心的纠结,真正把自己交给孩子,仔细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就不会出现剑拔弩张的场面了。














为什么有的父母虐待自己的孩子?


  为人父母首先是在身体上给予照顾和关心;第二是要供给足够的营养;第三要有爱心,给孩子与他人联系的机会;第四,关心心理的成长,促进锻炼身体和发展智力功能;最后,通过其自身的经验帮助孩子适应环境。 

  如果父母缺乏爱,就会忽视或甚至虐待孩子,使孩子得不到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身心照顾。父母之爱的缺乏,可能表现在两方面:身体上的和感情上的。情感上的虐待,因为没有身体上的损害,所以很难记录,但它的影响却是反复曲折的。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在孩子小时候可能表现为发育不良综合症。如果父母仍然不能在感情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可能消沉下去,最终丧失自我意识。 

  身体虐待必定会含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虐待,但反之则不一定成立。有时虐待仅仅是口头上的,孩子不断听到他是多么令人讨厌、丑陋、愚蠢、是个负担,甚至不被叫名字,总是被称做“你”、“怪人”,这样的孩子会发现他是家里的替罪羊,他的兄弟姐妹甚至会因为虐待或不理他而受到鼓励。情感虐待的机会很多,因为伤疤是无形的,不被注意。情感虐待在虐待和忽视中占很高的比例。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可能虐待自己的孩子呢?以下是可能导致虐待的几种因素: 

  1、父母在感情上或身体上有被忽视甚至被虐待的经历 
  虐待孩子的家庭,其最持续的历史特征是,一代代重复虐待,忽视孩子或缺乏做父母的爱心。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孩提时代受到虐待的父母一定会虐待自己的孩子,但似乎虐待孩子的父母行为来自于他们幼年形成的生存威胁,而无助的孩子总是希望自己成为强有力的父母。那些虐待孩子的父母都害怕这样的威胁,他们对任何实际或想象的拒绝所做的快速而强烈的反应,正说明其根本的害怕心理。 

  虐待孩子的父母是带着自己是坏孩子、毫无价值、令人讨厌的自我印象长大的。他们长大后便不信任这一不友好的世界,认为快乐、赞许和爱护根本就不存在,或最终都会变为惩罚。多数虐待孩子的父母自己也需要呵护,只要在这样的需要得以满足后,对父母的治疗才是成功的。 

  2、孩子不可爱或令父母感到失望 
  除了父母自己的童年经历外,还有一些与每个具体孩子的到来有关的因素,即他对现实的概念,他的生理及智力情况,是否让父母满意,也影响着他是否被虐待。这些因素不仅包括孩子对父母增加的压力,还包括孩子对他们感情上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之前,父母一般会对孩子期望过高,但期望早晚会受到阻碍。只有当孩子能够超出其自然倾向,经过进取或超常努力,达到父母的愿望,他才能避免父母的批评和惩罚,而这必然要牺牲孩子的天性和正常发展。 

  3、父母自己的生活存在危机 
  许多虐待孩子的父母应付成人生活的能力发展得很有限,并且常常表现为不成熟,难以应付一个个危机。认知障碍、对学习缺乏兴趣常常会影响他们接受充分的教育。无法与他人很好地相处,也使其很难保留住工作或朋友。许多虐待孩子的父母很容易冲动,或在解决问题、超前考虑方面有欠缺,因为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会因他们的处理方式而弄糟。父母们常常在出现危机时虐待孩子。 

  有的父母在事业上很成功,没有经济上的危机和压力,但他们也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所以,基本的危机是一样的,各个收入阶层的人都可能虐待孩子。 

  4、父母面对的其他压力 
  影响压力背景的还有父母的智力、他们的健康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及心理构成等。智商低的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难独立处理事务,父母需要有知识,知道如何照顾年幼无知的孩子。如果父母无能,加上感情上的障碍和冲动,孩子的处境就危险了。身患重病的父母是难以为孩子提供经济上和身体上的照顾的,无论主观上多么希望这样做。 

  父母的婚姻危机也是原因之一。夫妻间的不和,使他们常常把怒气撒向孩子。 

  人们常常认为,父母总是爱自己孩子的,但生活中父母虐待孩子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值得全社会的关注。

  (摘编自《虐待儿童》 辽海出版社)









家长偷看孩子日记算违法吗?
 



涉嫌违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一般情况下,父母在没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不能看孩子的日记,你所说的偷看,应该是指未征得孩子同意吧






少女孙正雯之死绝不是“家事”
 
  悲剧再一次表明,在面对家庭暴力时,我们现有的未成年人权利救济渠道和运行机制严重缺位,某种程度上导致未成年人权利被置于真空状态。


  □本报评论员 石念军

  因不堪长期家庭暴力伤害,青岛13岁女中学生孙正雯选择从七楼跳下的方式,提前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孙正雯之死,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也不单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根据目前披露的事实,孙正雯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很多同学和老师都是知情者,但这一家暴行为却长期没有被纠正。悲剧再一次表明,在面对家庭暴力时,我们现有的未成年人权利救济渠道和运行机制严重缺位,某种程度上导致未成年人权利被置于真空状态。

  当务之急是强化立法,确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我国法律明令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中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自2011年7月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将反家庭暴力法纳入立法工作计划。但遗憾的是,这多属于宣示性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容易致使法律不彰。


  相比而言,西方国家有较为成熟的家暴“禁止令”制度,比如,美国《防止儿童遭受虐待法案》有“强制报告”制度,老师、社工、医生、护士、邻居等如果发现虐待儿童的事件必须报告,若知情不报被发现要承担法律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借鉴这些成熟的经验。


  另外,要杜绝孙正雯式家暴悲剧,必须纠正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很多人看来,父母对孩子的打骂,只是“教育方式”的问题,甚至是爱之深恨之切的“关爱之举”,而绝非对孩子基本权利的侵害。事实上,孩子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而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即便是曾经给予他生命的父母,也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剥夺孩子的合法权利。重人情纲常而轻法理人权的传统观念,实际上混淆了权利与亲情的界限。

  还需指出的是,未成年人权利救济机制的高效运行,急需成熟的社会组织参与。在香港,就有一个“防止虐待儿童会”,这是一个倡导儿童权益保护的民间社会组织,他们针对虐待儿童、疏忽照顾儿童等情况,提供了热线、调查、个案跟踪、小组辅导及公众教育等服务。而在中国,更多依靠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代劳”。前者是出于爱心与使命,后者则行政事务繁杂,基本无暇他顾,两相对比之下,效率孰高孰低,着实不难想象。



  现在,孙正雯之死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不再是一起简单的个案。在这种情况下,介入调查的青岛警方,在不影响案件侦查和涉案人员隐私的前提下,应该最大限度地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对外公布相关信息,尽快还孙正雯一个说法。
  救济机制的改良终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杜绝孙正雯式的悲剧,已经刻不容缓。悲剧面前,妇联、共青团等肩负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重任的组织,尤需痛定思痛,积极介入孙正雯事件的善后调查,以悲剧为镜鉴,群策群力呵护未成年人的权利。肩负教育重任的学校,亦应以悲剧为教训,强化家校沟通和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唯有这样,才是对孙正雯之死的最好告慰。











 受虐儿童常常产生分裂人格

 

  很多针对未成年的暴力事件发生后,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从家长或亲属的角度上看,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有的施暴者是孩子的家长,另一方面,一些施虐行为因为在身体上的后果不严重,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为此,一些专家呼吁,完善救助机制,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双管齐下,对受害者进行有效保护,让施虐者受到法律严惩。

  类型

  不光身体还有心灵受虐

  儿童遭受的暴力虐待主要分为家庭暴力、学校暴力、同伴暴力、社区暴力等,形式有针对身体的暴力、心理和精神的暴力、性暴力以及冷漠忽视。

  在一般的情况下,继父母、养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严重暴力倾向,或贫困家庭中容易发生虐待儿童的案件,由于缺乏义务报告制度,虐待行为通常持续的时间很长。学校内的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多发生在小学、幼儿园,乡镇、农村的学校更为普遍,年龄小的学生更容易受到体罚、变相体罚的侵害。

  除了体罚外,对儿童造成伤害的还有语言暴力,如辱骂、贬损、恐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严重的伤害。此外,针对儿童的性暴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儿童性侵害不仅来自于社会,也来自于家庭和学校。侵害人主要是儿童所熟悉的人,甚至是自己的亲属。

  危害

  隐蔽而不易察觉

  会产生人格分裂

  信任度会丧失

  “从严格的定义上来看,儿童虐待主要指儿童遭遇家庭暴力这块。”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介绍,这种虐待是长期性,而且带有隐蔽性的。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有些虐待发生在亲属之间,再加上大环境又是一个封闭的状态,这些对孩子长期施虐的行为被认作是允许的。孩子们受到伤害的时候,周围的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等到这些受虐的孩子们长大后,理所当然地认同这种行为,所以也就会产生家庭暴力是可以“遗传”的说法。而在一些发达的城镇地区,涌入该地区的外来人口融入不了当地的环境,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儿童遭遇虐待、很难被发现的情况时有发生。

  会产生人格分裂

  “遭受暴力侵害后,对孩子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遭受暴力伤害的孩子年龄越小,后期专家的心理干预工作就会变得越难。”宗春山说,由于在伤害孩子的案例中,大多数施虐者都是孩子所熟悉的人,对于这种施虐者,他们会产生爱恨交替的情绪。一方面,他们爱或依赖施虐者,因为这些人是孩子们的亲人和尊敬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又会恨或怕施虐者,因为这些人会给孩子们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因此,在这种情绪的操控下,受虐孩子们的心理处于长期的高度矛盾状态。受这种状态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们自身的人格就会因此产生分裂。

  “随着年龄的增长,遭遇过虐待的孩子们可能从表面上看,似乎将遭遇虐待的事儿遗忘了,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宗春山说,这种心理状况最终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潜意识,有时候,他们在这种情绪或潜意识的影响下,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者当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曾经受虐的孩子甚至会产生情绪上的爆发,这是很可怕的。

  信任度会丧失

  暴力发生后,尤其是对正处于上幼儿园期间的幼童,这段时间正好是他们对社会建立信任关系的时期。一旦发生受虐事件,这些幼童就会丧失对社会或对家人的信任感。

  “这个时期,是孩子们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宗春山表示,但是当孩子们遭遇了伤害后,受虐的幼儿就会对社会或家庭产生怀疑,在人格上受到创伤,而这种早期的创伤是终身性的,很难消除,这种伤害会让孩子们排斥或怀疑整个社会,难以再建立对他人的信任。





  措施

  有效隔离 重建信任感

  “首先是对受虐的儿童进行隔离,不让他们再去接触伤害源。”宗春山说,在对受虐儿童进行隔离后,第二步就是请专业机构对孩子们受到的伤害进行评估,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身体上的伤害,还有一部分是针对心理上的伤害。评估做完后,就要进行心理干预。这种干预并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进行,而是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而在干预过程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要非常注意,因为受过伤害后,孩子们会对陌生人产生警惕感。在进行心理干预的游戏中,不断让孩子们重新建立信任感。

  而这个心理干预时间需要多久,就要因人而异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因为时间长就觉得麻烦而不去做。”此外,家长也要配合心理干预对孩子进行关爱,给他们安全感,告诉他们发生这样的事不是“自己的错”,让他们觉得以后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困境

  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心理咨询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更是处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困境中。”宗春山告诉记者,2004年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的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51岁的门卫徐和平用菜刀砍成1死2重伤的惨案发生后,教育部门调来了全国的心理专家,包括他的一位朋友,对幼儿园里的孩子们进行心理干预。但是时隔多年,这些孩子们最小的也是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了,他们现在的精神状态如何?由于没有专家跟踪进行调研,孩子们的情况已经不得而知了。

  “在国外,一些心理研究课题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虽然国外也有这方面的跟踪调查,但是这些资料和科研成果对国内而言,根本没有可供借鉴的价值,因为国情不同,而且各国的思想价值体系也不同。

  让人担心的是,在遭遇到受虐伤害后,很少有人愿意去看心理医生。而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也处在起步阶段,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明年5月1日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会对这个行业进行相应的规范。“对于心理咨询师,应该设有门槛。现在不少心理咨询师通过考个证就能上岗,这个行业其实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受虐发生后保护机制难以跟上

  “在国外,一旦发生妇女或儿童受虐的情况后,当地的保护机制就会跟上。”宗春山说,他曾经去过美国的一个城市进行学术交流,当时,工作人员带他们去参观当地的一家反家暴保护站。“因为站里有受保护的妇女和儿童,因此,工作人员只是让我们站在门口参观了一下大门,并没有让我们进入。”这是因为施暴者往往是男性,为了不让受虐的对象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所以受虐者要与外界进行全面的隔离。

  而在国内,这种类似的保护场所虽然有,但大部分处于闲置的状态,受虐的情况发生后,受害者几乎鲜有去保护场所寻求帮助。很多时候,在警方的调解下,刚刚遭受完虐待的受害者们还会回到原来的环境中,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





  法律不健全施虐者往往难被处罚

  “除非受到严重的外伤,不然很难追究施虐者的法律责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文娟律师告诉记者,浙江温岭幼儿园施虐教师颜艳红虐童事件发生后,虽然在虐童事件被媒体关注的早期,颜艳红被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但终因立法依据不足而不追究刑事责任。张文娟认为,“不能因为媒体的介入报道,引发了社会关注,就违背法治精神去执法。”但是她也认为,这个案件同时反映了现有立法质量不高导致的未成年人保护执法、司法尴尬。

  在很多的虐童事件中,由于受害的孩子外伤不明显,法律上无能为力。张文娟说,很多儿童遭遇家暴的案件都属于自诉案件,所谓的自诉案件,是需要受害者自己去收集证据。“他们还属于未成年人,很多孩子年龄小,他们怎么靠自己去收集证据?”在去法院进行受理时,由于起诉方为未成年人,需要有法定代理人,而很多时候法定代理人都是孩子的监护人,也就是家长。“在一些家暴的案件中,被告往往就是原告的法定代理人,这时候该怎么办?”张文娟认为,正是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儿童的视角,只是套用套搬成人的模式,导致无法追究施虐者的法律责任。

  建议

  多从儿童角度出发完善法律体系

  对此,张文娟律师所在的致诚律所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伤害儿童的暴力行为要强化执法力度;对儿童实施暴力的违法犯罪行为从重处罚;将虐待罪改为公诉案件,至少将虐待未成年人的行为改为公诉案件;在《刑法》中增加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罪,对于尚不能达到故意伤害或侮辱罪刑事立案标准,予以治安处罚又过轻的针对多名儿童或多次的暴力行为以刑事责任追究;建立针对儿童暴力行为的强制举报制度;明确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处理机制;建立包括家庭教育指导在内的预防儿童遭受暴力伤害制度;完善撤销监护人资格制度;建立对受暴力伤害儿童的紧急庇护机构和救助制度;建立影视节目和游戏分级制度,避免儿童遭受暴力的影响。

  同时,对于未成年人本身,也要注意防范:不轻易跟陌生人说话;单独行走时不走无人或人少处;不跟陌生人或非熟人到车里、家里或偏僻处;不吃陌生人或非熟人给的食品、饮料;不进入游戏厅、歌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遇到抢劫时要舍弃财物保健康;遇到拐卖、绑架或强迫卖淫时要巧妙寻求周围人帮助;遇到家庭暴力要找自己信任的人与父母沟通或严重时报案;遇到以大欺小等暴力侵害要积极告诉父母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遇到别人遭受暴力时,可见义智为而不盲目见义勇为。

   记者李环宇 刘琳








信“不打不成器” 7成家长曾对孩子施暴
                              

  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卉卉睡熟了,家住江苏镇江的王女士,无意中看到了女儿写的第一篇日记《我的愿望》,当看到用汉语拼音拼出的日记的第一句竟然是“我的愿望是妈妈不要打骂我,还希望妈妈不要烦我 ”时,王女士忍不住泪流满面。

  在我国,“不打不成器”的传统观念仍然很严重,许多家长认为打孩子天经地义。虽然现代父母暴力惩罚、打骂孩子的现象已远远不如以前那么频繁和严重,但不代表这种伤害就消失了。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首份亲子交流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成以上的家长曾对孩子实施暴力。

  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家长在“武力”教育孩子时,往往因情绪激动而怒不择物,抓着啥打啥,家长对孩子施暴致死致残并非个案。

  2010年4月,在广东顺德开面食店的福建籍家长因9岁的女儿拒绝上补习班,当街猛打,后因用力过猛致女童死亡。

  2010年3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某小区一名11岁的男孩被其父施暴致死,警察赶到后将正拿刀子准备自杀的孩子的父亲邓某带走。

  2009年6月,河南郑州三岁的儿童小荃,因记不得香蕉的“蕉”字怎么念,就被亲生的父母殴打致死。

  2009年6月,一名9岁男童因未将300元托管费交给托管中心,儿童节晚上在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家中受其母虐待后死亡。

  一年级小学生卉卉用汉语拼音拼写的第一篇日记:“我的愿望是妈妈不要打骂我,还希望妈妈不要烦我 ”资料图片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从立法上“对未成年人禁止家庭暴力”的相关规定缺少完整性、系统性的可具体操作的实施细则,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同时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往往容易接受并使用暴力,还有可能将这种暴力行为延续至下一代。

  在外面特和气的妈妈,怎么在家有时像魔鬼

  10岁的安安品学兼优,每天送他上学的漂亮妈妈和蔼可亲,这样的家庭总是让人羡慕。然而安安的同学却不止一次听到他的抱怨,“你别看我妈在外面跟谁都特和气,但回到家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据安安的同学反映,安安的妈妈为了能让安安小升初时上一个重点中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给安安报了各种课外培训班。“有时因为我想多玩一会或是单词少背了几个,我妈妈就会用尺子甚至跳绳打我。”安安委屈的对记者说。“有一次,要不是我躲得快,我妈妈从厨房里扔出的飞刀就扎着我了,我们家墙上至今还留着那个小刀子扎过的痕迹呢。妈妈有时看起来像魔鬼 ”

  同样,安安的同学机灵可爱的小龙提起自己的挨打经历也是一肚子的委屈,“我爸一般急了就用他的皮带打我,挺疼挺疼的。”小龙说,有一次自己的数学考得不理想,没敢给家长看试卷,就自己模仿爸爸的笔迹签了字,但最后还是被老师发现告诉了家长,“那次我印象特深,好几天屁股上的红印子都没掉。”

  记者问:“那你以后还敢不给你爸看卷子吗?”

  “不敢了。”小龙笑着说。

  记者在北京一所小学门口随机采访了几名小学生,在听到“是否在家里有挨打经历”时,多数孩子都是点头承认,“爸妈也是为我好,尽管他们气急了会打我,但 挨打 并不经常发生。”

  亲子交流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打孩子的原因中,孩子撒谎是最主要的原因,占了34.5%,其次是不服从家长命令或者待人接物失礼。

  “天使”变“野兽”

  “小时候尝尽家暴的苦头,发誓一定要做个绝对不打孩子的妈妈。可是,做不到啊做不到啊 ”周女士提起自己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情绪就有点控制不了了。“对他,我基本上是在天天上演 天使与野兽 。”

  在政府做公务员的周女士每天按时按点接送孩子上下学,回家后还要赶紧做饭、管孩子,紧紧张张地,总希望儿子能自觉迅速地将十几分钟的作业做完。然而事与愿违,“每天一开始我都会像温柔的天使一样, 宝贝,你看作业很少很简单对吧?我们赶快写完,写完后就下楼玩或者自己看书,或者吃好吃的 ,总之一切他喜欢的都会发生。”儿子一般这时的回答都非常坚定,“放心吧妈妈,你忙你的去吧!”

  然而,5分钟过去了,儿子的作业好像什么都没有开始,也不知他在那忙活什么,周女士说,这时候“天使”基本上快绷不住了,“你怎么还不快点,今天这点作业要是老让人催着,可就没劲了”。接下来,10分钟后,再去窥视儿子,还是什么都没开始,“你怎么还在玩,玩什么,铅笔、橡皮、尺子都有什么好玩的。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是不是非得 敬酒不吃吃罚酒 ”。索性,气呼呼的周女士开始坐在儿子旁边监工,“妈妈,我要喝水,”“喝!”“妈妈,我要臭臭,”“拉!” 20分钟后儿子从厕所出来,一个小时已过去了,儿子的作业一点也没做,“天使”变“野兽”终于爆发了

  “事后,看着儿子胳膊上被自己打的红印子,我真的很后悔,但那一刻我好像控制不了自己了。”周女士说。

  采访中,多数家长对于打孩子有内疚感,并表示会在今后的教育中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找到更好的方法教育孩子。但仍有部分家长认为“打孩子是为了他好”,是自己家庭内部的事,别人没有权利干涉。“难道我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碰了?”一位接受采访的家长表示。

  目前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中,有不少已为人父母。2009年,济南市青少年研究所在对独生子女父母教育下一代方式的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父母会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调查中,承认“经常打骂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有5.94%;承认“偶尔会打骂孩子,孩子气得你没办法”的高达48.51%;表示“从不打骂孩子,打骂孩子是家长无能的表现,也是违法的”有36.63%;选择“其他”的占8.91%。

  调查显示,有一半多家长的儿童权力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采取打骂这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周女士说:“在中国,可能家长权利在没有监管的前提下,多数人会像我一样打孩子无所顾忌。”

  同样,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理念的人不在少数。家有一个小学生的家长冯先生就是持这种观念的人,“打孩子是愚蠢的行为,我坚决反对打孩子,打孩子是父母没有用科学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

  在美国没有家长敢轻易触犯法律

  “我现在基本上天天哄着他,哪敢碰他一根手指头,人家小人的人身权利不容侵犯。”目前在美国东部生活的程女士说起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康康简直是哭笑不得。在美国出生的康康为了方便学习汉语,小学一二年级是在国内度过的,和国内的孩子一样接受着中国的传统教育,当然也包括适应犯错误时妈妈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发飙”,渐渐地康康已能通过妈妈“发飙”的级别来判断自己错误程度。在妈妈眼里,康康是个听话的乖孩子。

  三年级全家回到美国,康康入读一所公立小学,变化也就此开始了。程女士说,慢慢地发现康康渐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时候放学回家妈妈对康康说,“快去练会儿琴吧。”

  “我这会儿没兴趣练,我想玩。”康康说。

  “那哪行,必须练,否则 ”话说一半,程女士赶紧“刹车”。因为她知道接下来那个在国内经常被妈妈把屁股打得通红的康康肯定会说,“你威胁我,我告老师。”

  程女士说,美国的小学特别重视对孩子人身权利的教育,告诉孩子们每个人的身体不容侵犯,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同样家长也不可以强迫或者威胁孩子做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的事情,包括一些课外班、选修课等,注重培养孩子自觉自愿的学习兴趣。老师总是适时地提醒孩子,当家长有侵权行为时要及时报告老师、邻居或直接拨打“911”,“孩子们别的记不住,但 911 的号码他们记得清楚着呢。”程女士笑着说。

  程女士说,像电影《刮痧》一样,许多华人家庭使用被中国人认为再正常不过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时,却不知不觉地就触犯了美国关于儿童保护的相关法律,“对华人家长来说,这是一门学问,要认真学习。”

  程女士说自己很清楚,当同样是华人家庭的邻居在大吼大叫地教育孩子时,“我们可能没觉得怎样,但另外的邻居报警了,他们认为孩子当时的处境非常危险,已经失去理智的父母下一步不知要对弱小的孩子做出什么更大的人身威胁。”

  程女士说,在美国关于保护儿童的相关法律各州都有所不同,但家长基本都知道,当警察第一次接到报警时,家长就意味着十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失去对孩子的监护权,同时家长在得到相应处罚外孩子的各种费用同样需要你“买单”。当警察第三次接到报警时,那么这个孩子的家长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了对孩子的监护权。“所以在美国没人敢轻易去尝试着用暴力手段来教育孩子。”

  程女士现在更多时候是通过和老师、家长探讨沟通怎样更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在美国要想合理合法地 收拾 康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程女士笑着说。

  “在美国《防止儿童遭受虐待法案》中有明确规定的 强制报告 制度,只要有理由怀疑儿童在家庭中可能遭受暴力就可以报告,即与孩子接触人员,如邻居、医生、教师、卫生保健人员等在了解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时能积极有效快速报告的制度。”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目前儿童家庭暴力在我国由于对监护人监督制度、强制报告制度等的缺失,导致家庭暴力缺乏有效的监测和信息来源机制,本来就弱小的孩子在遭受家暴时往往不能及时得到外界帮助和干预。

  缺乏有效惩戒,施暴父母藐视法律

  “现在社会上对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概念非常不准确,大众普遍认为只有具有一定严重伤害后果的打孩子行为才算是针对孩子的家庭暴力。”张雪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合理化了打孩子的现象,“大众普遍认为打孩子是在教育孩子,是为孩子好,打几下孩子不是家庭暴力。”同时,专家认为在当下社会中,父母打孩子现象在家庭中是比较常见的,加之社会大众的包容态度,即使邻里亲属知道也不会报警。

  张雪梅说,目前从我国相关立法来看,对未成年人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非常严格,其中《未成年保护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中都非常严格的涉及对未成年人禁止家庭暴力的法律要求。但从这些对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规定中来看都是非常原则性规定,且散落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张雪梅指出,“从立法上来说, 对未成年人禁止家庭暴力 的相关规定缺少完整、系统性的可具体操作的实施细则,许多法律规定主要关注的是妇女,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度明显不足,没有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区别开来。”

  此外在家庭中,父母的辱骂以及带有歧视性的语言同样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伤害。

  专家表示,针对父母施暴的情况,有关部门基本上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后果严重的根据法律规定还可以撤销监护资格。然而,由于相关法律配套制度不完善,因为缺乏有效的惩戒,一些施暴父母藐视法律;另一方面,对于遭受暴力侵害的未成年人,在家庭中将会面临更严重的伤害。

  儿童家庭暴力是对儿童极端的伤害

  如今家长所受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家长对孩子学业期望值的增加以及新时期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一些家庭中打骂现象变成暴力事件并不断升级。这不仅给孩子带来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伤害,也是孩子不良性格形成的重要诱因。

  父母打孩子往往出于一时冲动,大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如果经常打孩子,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诸如懦弱、孤独、固执、粗暴、阳奉阴违等等。此外,儿童时期的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曾经的暴力行为,给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未成年人家庭暴力是对孩子极端的伤害。”张雪梅说,孩子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遭受家庭暴力,往往都会容易接受并使用暴力。这是一种“暴力循环”现象。“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还会让孩子误认为,使用暴力手段就能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当孩子面临纠纷时,有可能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来自“儿童安全与社会责任 为了孩子”国际论坛的一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显示,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而父母的打骂则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

  张雪梅认为,由于一些困难家庭缺少社会福利支持,家庭经济能力失衡,“打孩子”往往成了家长的某种“出气”手段。社会相关机构应该对这些可能存在潜在危险的“高危家庭”予以支持,要帮助教育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

  “孩子并非私人财产,即使父母,也没有打骂孩子的权力。”张雪梅说,对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较对妇女施暴更隐蔽,他们弱小到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她认为,对身处家庭暴力中的孩子,要推动多部门联合出台保护机制,才能帮助受虐儿童走出暴力。

  法律释义:
  家庭暴力,顾名思义,是发生在家庭中的、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的人之间的一种暴力行为,这种暴力一般是对身体的摧残、折磨、伤害,手段多采用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残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指的是家长滥用打骂等方式管教孩子,给孩子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的暴力行为。(强晓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