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如何学说话

 宇宙新边疆 2014-12-04

A.学说话:婴儿难以置信的本领

 

    人类形成体系并流传使用的7000多种语言,究竟是何时产生的?它们是同一个起源(一源说),还是独立起源(多源说)呢?这是至今尚未破解的科学谜题,同时也被认为是“世界最难的学术问题”,由此可见探讨人类语言的之困难。

 

    进化论创始人查尔斯·达尔文在《人类起源》的撰写过程中,也曾思考人类是如何学会说话的,他认为人类语言的起源一定受到了鸟类鸣叫的启发,“鸟类发声在好几个方面为人类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最近的类比”。今天人类学家证实,人类早期的语言的确就是单音节的模仿,没有什么具体含义,语言的丰富内涵是逐渐发展演变形成的,直至产生了各种复杂情绪的言语表达。

 

    与人类语言起源一样复杂的还有我们幼儿期是如何学习语言的,我们大脑的什么区域具体负责这件事情呢?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婴儿研究实验室主任詹尼·萨克兰用十多年研究这一课题,他表示,幼儿在身体的诸多方面还发育不全,无法与成年人相提并论,但在语言学习方面他们优势明显,成年人无论如何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牙牙学语是婴儿的本能举动,他们会把一串诸如“哒、哒、哒……”或“嘎、嘎、嘎……”这样的音节重复地连在一起,这是他们学习语言的最初阶段,他们用不了多久便会使用声音,并用声音创造出语言,至少是他们自己能懂的语言。

 

    5个月婴儿就具备了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本领——他们可以在数以万计的声音中鉴别出哪些才是真正的词语。例如,当他们听到“漂亮宝贝”时,他们记住“漂亮”是一个词,“宝贝”是一个词,但是“亮宝”和“漂贝”就不是有用的词汇了。

 

    萨克兰反复研究发现,婴儿具有在不同语境下,会不知不觉地计算某几种声音结合在一起的几率,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记忆储存中。实验中掺入一些与特定语境不相关的问题词语,都不会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婴儿明显感兴趣的正是那些特定情景下的特定词语。

 

B.颞平面:语言学习的总指挥

 

    萨克兰一直试图对控制婴儿学话和早期支配语言探索的那部分大脑进行定向追踪,几年前在《科学》杂志上刊发了这方面研究的权威论文。他还将婴儿尝试说话时的口型拍成录像,意在找到孩子们最初发音的规律性表现。

 

    将录像资料归纳后发现,婴儿最早学语时,他们的右边的嘴比左边张得大些。根据人的左脑控制人体的右部的理论,表明他们早期学习语言是受左侧大脑的支配。但它具体处在什么位置,一时还难以确定。

 

    多亏了近红外分光镜技术的发明,使科学家观测人类大脑内部活动成为可能。在对近百名5至10个月的婴儿用该技术进行扫描后发现,是“颞平面”在掌控着我们学习语言的总体进程,换句话说,颞平面就是人类接收信息并发声反馈的总指挥。

 

    颞平面呈曲形,位于两耳上方,形状如人的食指,是一片上颞脑回,它是扩神经网的一部分,人类靠它来听和说。

 

    核磁成像扫描使萨克兰可以清晰地观察,婴儿们在学习说话时,他们大脑的颞平面异常活跃。近红外分光镜的激光二极管发出微弱的红外线可以照穿头骨和大脑内一英寸的区域,大脑在那一片区域的用血和用氧量,决定该区域大脑反射光的总量。几乎所有接受测试的孩子在发出简单声音时,他们的颞平面区域的用血和用氧量便明显升高,这说明,人类在学习语言时,必须有大脑的某一部分为坚强后盾,颞平面的发育情况直接影响到我们掌握语言进度与质量。

 

    当然,人类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内在规律与人类语言起源一样复杂。就连詹尼·萨克兰也持这种观点,他表示,我们虽然找到了左右我们语言形成的地方,但颞平面的工作情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还一无所知。因为我们还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也学不会一门外语,有的人在几年内就能熟练掌握数门外语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家长与孩子在婴儿时期的交流沟通对孩子尽早学会说话,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学习语言除了听之外,还要口型模仿发声,没有交流学习的环境,孩子是不可能学会说话的。

 

C.形体语言:父母应该了解的“婴语”

 

    当然,想与孩子早期交流,必须学习识别孩子的形体语言,先用形体语言进行情感联络。

 

    英国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说话前是可以相互交流沟通的,只不过他们用的是成人看不懂的形体语言,也就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其中,眼睛是他们表达多种意思的器官。比如,长时间盯着一个物体看,是表达关注与占有的意思。如果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人的话,是表示好感和亲近,用语言翻译的话就是:你好!我们做朋友并一起玩耍吧。对什么都只是瞥一眼就移走目光的意思是无所谓,我没兴趣。假如两个孩子相遇,目光向上是轻视或不屑,目光向下则表示友好亲近。

 

    婴儿最惧怕的是大人对他突然俯身或下蹲,一些特别敏感的孩子会被吓哭,并对惊吓者产生不良印象。在婴儿看来,这种突然的大动作意味着侵犯或自卫,是可能带来伤害的行为。专家考证认为,这种潜意识的形成,源于人类进化之初。类人猿在丛林狩猎时,它们的攻击与被攻击,都是由这种大幅度的突然形体动作完成的,所以在人类的潜意识里依然镌刻这种烙印。

 

    婴儿的笑容也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愉悦体现。比如,孩子撅起下嘴唇发笑时,是感到某种可能的威胁,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应对,想用笑容向威胁者示好,请他手下留情。当孩子脸上强笑,而眼神里并无笑意时,是表示对引他发笑的人或事情的应付或不屑。

 

    没错,婴儿一样也有复杂的内心活动,也会以某种方式予以表达。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舒朗尽情欢笑时,和他一起玩耍的一定是他特别喜欢的人,相反,他不感兴趣者,就是再怎么讨好于他,他也会报以低哑勉强的笑,而且表情木然。这也从侧面说明,孩子为什么会兴奋地扑向别人的怀抱,而你一抱他,他却哇哇大哭了。

 

    不是吗,孩子在学习语言之前,就已经有自己的语言了。

 

链接

 

    詹尼·萨克兰和他的主题研究组通过多年观察研究,总结出了幼儿学习发声说话的五个阶段,仅供年轻父母们对照参考,看看自己的孩子在语言能力方面的发育是否正常。

 

第一阶段:

 

    孩子从出生到2个月内,他只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其含义大多为饿了与困了,或是希望得到大人的关注。此时他们就是发声也是和着呼吸的短节奏,时断时续地“嗯、嗯”。

 

第二阶段:

 

    4个月时,孩子会用舌与颌发出新的声音,如“嘎拉、嘎拉”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单调,但是他已经学会使用复音节了。

 

第三阶段:

 

    在6至8个月时,孩子会发出长长的尖叫,或间断的大叫,也可能是小声的低语。这是他们尝试用自己的口腔控制音域、音高和音幅,是他们学习说话的关键阶段。

 

第四阶段:

 

    8至10个月时,孩子开始发出比较清晰的音节,比如,大人常教的“爸、爸”,他们可能说成“哒、哒”,把“妈、妈”说成“马、马”。同时,复杂的咿呀声出现。

 

第五阶段:

 

    9个月至一岁半之间,孩子终于学会使用简单的词语,除了能够说出“爸爸妈妈”等称谓,还可能按照一个真正句子的节奏,把一串无意义的声音连在一起,好像是在庆祝自己,终于通过了人生的第一次考试——我终于会说话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