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雄回答弟子的练拳提问最新整理

 太极一圆 2014-12-05
问:为什么说明师的言传身教是学好太极拳的不二法门?
  
  答:太极拳是门内家拳,如没有明师的言传身教,那是难以悟得透彻。因为对太极拳而言,其动作的细微之处及道的深奥玄妙处,多有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困难,只有经过明师点拨和自己的刻苦研练,才可悟其真义。太极拳则是身体力行的技艺,语言、字、图像都无法确切地记录身体力行的感觉。书本图片形式的缺点是图形静止,无法表现拳术运劲及神态。视频影像形式则没有图谱形式的缺点,老师向学生言传身教,自学者似乎是在旁听。其实,没有老师在旁边校正动作,是图片和影像形式自学时的共同缺点。有时候,练拳者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明师的同意下,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动作时骨、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比较明白。经过体悟身知的老师,图片影像等载体无法把这个过程反应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图片、影像只是习拳者的辅助性学习的教材资料。
  
  问:不少人把事拖沓和打太极说在一起,是不是慢悠悠的动作就是咱们学练的杨式太极拳啊?
  
  答: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观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了“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的“慢如抽丝,疾如挚”。
  
  问:为什么杨式太极拳需要较慢速度的练习拳架?
  
  答:慢练是杨式太极拳有效练功的手段方法之一。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不慢则不能松到位,不慢则找不到细致和完整,不慢则不好找运动规律,必须先慢练,在稳静的状态中周身松开,节节贯穿,处处动作找圆圈和顺内在气息,调整虚实、开合的变化。
  
  问:杨式太极拳的快练拳架与慢练拳架相比有什么特点?
  
  1、浦汉健先生在《太极散手阐秘》一中说:“太极散手之秘在于‘用势法打人’!”这句话说得较实在。拳架中的一个拳式由若干拳势组成,如“揽雀尾”这个拳式由“掤、捋、挤、按、”四个拳势组成,拳势体现了拳式动作的虚实转换、刚柔相济、技击和养生的变化等等。传统快架的练速(练一趟快架3至5分钟)相比传统慢架(练一趟慢架25至40分钟)是快得多,所以拳势变化要认得准(起始、转换、终点),要反应快,才能符合技击的要求。
  
  2、传统快架放松练拳的要求比传统慢架相对高些,由于盘架速度较快,所以不易松练到位。杨少侯先生说的“松弹抖炸”,如肢体松不好,手、脚就弹不出去,何来杨少侯先生说的“发劲冷脆为快如放箭”?皮、肉、筋、骨松不好,身体就没有雄狮抖擞的气势;身势内外松不好,击打之劲就没有爆炸的威力。
  
  3、传统快架的虚实变化配合与传统慢架相比,不易掌握。特别是腿的虚实转变,慢练有较长的调整时间,可以体会得比较清楚。杨少侯先生说:“快架宜步桩合一,要求是势中有桩,桩中含势,身形肢体要灵活,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走,虚腿能抬,虚脚亦能踢。”还说:“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变换阴阳,移精变气……”快练则调整时间较短,如肢体之松和头脑意念跟不上,那是达不到要求的。
  
  4、传统快架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与传统慢架相比,修炼难度大些。我老师说:“练得较好的传统快架在紧凑中不失开展,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在轻灵中不失松沉,在快速中不失连圆,整套势式到位的一气呵成约需三至五分钟,如练后闲庭信步,不喘粗气方显太极的内家功夫。”
  
  5、练传统快架的精神相比练传统慢架的精神,更要集中一些。练拳速度较快了,加上动作变化又较频,精神就更要始终保持高度集中,心静、神敛、气聚、劲整就更为讲究。精神集中后,心里安定和头脑宁静才能提高应变能力。
  
  6、在练前的热身基本功对于传统快架来说,作用较大;而对于传统慢架来说,相比之下的作用不是较大。因为传统快架的练速较快,动作的虚实变化较频,多是击打的劲道,有站在地面上的指戳、掌劈、拳打、肘击、肩靠、脚踢动作,亦有纵身一跃而离地的脚击动作。所以,每当练习快架之前,先应做多些热身基本功。
  
  7、传统快架的综合要求比传统慢架相比高些,主要体现在“养”和“伤”的问题。杨少侯先生说:“手急足轻,手到腰到,气要中定,势要腾挪……外有手眼身步,内有气劲意神……”所以说在这等综合要求之下,快架练歪了的“伤”要比慢架来得重些。拳谚云: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既要明会练,又要得法懂养。
  
  8、这套传统快架中有震脚配合上肢发劲的动作,震脚也存在着“用意不用力”的问题,不用拙力是震脚的原则。震脚之足为虚,立脚之足为实,在震脚时还应避免足跟落地。震脚之势并非用劲向脚下发力,而是借震脚稳定此前运化中的动势,有助自身中定并兼有加强全身开合之势;再有说震脚是形似断而意不断的刚劲,不震脚是柔劲,震脚与不震脚只是意念引导下的动作而已。
  
  问:没练过慢架就学快架,行吗?
  
  答:学练拳架的顺序是先练好慢架,然后再练快架,如没有相当的慢架基础就学练快架,转换跟不上,亦练不出快架的功夫。缺少太极内涵(比如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神贯顶、气沉丹田、分虚实等)的快架不是内家拳的东西,而是近似外家拳的东西,或练成太极操了。
  
  问:对于学练太极拳,前辈说:会练又会养才好。这个“养”怎样做才得法?
  
  答:放松练为养,紧张练会伤;用意练为养,用力练会伤;中和大方练为养,心存打人念会伤;敛神聚气练为养,片面发劲跑气会伤;练拳似休息为养,疲劳身心练会伤;练拳似行气为养,努气练会伤;推手善柔化松放者为养,顶力相抗不善运化者会伤。
  
  问:在初练阶段,出现肌肉酸痛说明什么问题?
  
  答:比如盘练拳架的时候,为了保持拳式,就会用手臂或腿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感觉到哪个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说明那里僵了,需要放松这部分肌肉。
  
  问:一些太极拳爱好者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练法对了还要如肩膀酸痛、腰腿酸痛啊?
  
  答:初学太极拳的人往往因为某些动作未达要领,会感到身体局部有酸胀感。那种感觉就类似许久不运动的人刚刚跑完步后小腿肚的酸胀。出现酸胀的部位大多是肩膀、手臂(此种举例不括拳病导致的膝盖痛)。随着练拳的深入,酸胀感会慢慢消失。练拳者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身体功能的改变,所以会自然出现酸、麻、胀的筋骨锻炼反应。阶段性的肩膀酸痛、腰腿酸痛,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不一定是练法错误。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问:有时候练拳之后感到有点累,是不是练法有错啊?如果练拳之后不感到累,是不是说明练法对啊?
  
  答:练拳的过程是从不累到累,又从累到不累,如此反复的前进。起初练拳不累是松沉不好或拳势不到位,过了一段时间练拳累了是松沉比前一段时间好或拳势比前一段时间到位,但动作不协调或内外放松和虚实转换之功尚未跟上也会累的。修炼太极拳的功夫是分层次的,以上现象亦属正常。
  
  问: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亦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究竟哪个说得对呢?
  
  答: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入地面时后脚伸直。后腿用时不一定需要伸直,看实际情况而变化,重要的是有蹬撑劲即可。
  
  问:太极拳的“松”是练习的手段还是使用的目的?
  
  答:太极拳的松功是一种修炼手段,节节贯穿的“松”,其目的不是实战时软塌塌、松懈懈、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穿透力、击打力。这是太极拳初学者要明白的主要东西。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检验,但不能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功法中去练松。、
  
  问:太极拳的“松”与“紧”是是什么关系?“紧”是错的练法吗?
  
  答:各派太极拳的最大的特点是讲求松柔,谈“松”是人人说练对的,但谈到“紧”就有些人觉得是练错了,其实这些人不懂真正的“松”是啥东西。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为了用,紧的用途就是一触即发,是刚劲。“松”在外表可以看见,“紧”在外不明显,主要是在内的意会。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有练家子说:“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再如马车上鞭杆的鞭绳闲放时是柔的,打到马的身体就变成刚的了。
  
  问:太极拳是内家拳,练功是需要大、小周天通吗?
  
  答:太极拳含有气功的一些精华,但要知道太极拳不是气功。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有些人被神玄所蒙,着意追求大、小周天通的练功效果,这会影响拳艺的提高。还是“道法自然”好,多点体悟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才实在。
  
  问:怎样解太极拳桩功的“有根胜无根”和“无根胜有根”?
  
  答:在练习太极拳桩功中,先练“落地生根”,后练“去除己根”,从“有根胜无根”到“无根胜有根”需要一段练习、体悟的过程。依本人愚见,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是练法不对,;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与犯顶抗,亦是练法不当,误解了桩功之根。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对此说:肢体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转,虚腿能走、能踢。
  
  问:什么是太极拳的双重?
  
  答:部分太极拳初学者看到的是脚下的双重,不大注意到手上的双重。什么是脚下双重和手上双重呢?在行功练拳过程中,以双脚(腿)支撑身体重量者,均称为脚下双重。双手虽不支撑身体重量,但在练拳时,双手不分阴阳,用力平均,或在推手、技击时双掌用力,均称之为手上双重。同,亦有身上的双重。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击,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错误的解释。我们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太极拳只是轴心运动,找著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处处单重;找不著重心,则触途成滞,处处双重。欲避手上、脚下、身上的双重之病,一定要遵照阴阳相济、阴阳变转之拳,循规蹈矩。凡圈皆有轴心,由轴心发出来的圈,便无缺陷出处;无凸凹处,那得有双重?
  
  问:练拳时要求手掌手指放松舒开,松开手指有什么功用呢?
  
  答:相当部分的太极拳初学者只知五指为掌,而不知掌中每根手指的功用。其实每根指头都有功用:大拇指:掌握自己的重心,在练拳时虎口要微撑,就能很好的掌握平衡。食指:食指不能用一点力,完全放松,要轻轻的扶着运动路线走,食指如不放松,就会影响到手掌、腕、肘、肩的放松。中指:起到向前指方向的作用,只有顺中指方向向前用意,意念才能放远。无名指:无名指起向前、向上的引领作用,在练拳时的向前、向上动作,不要全手掌出劲,由无名指引劲。小指:小指始终要放松,凡有从前向后、向下的动作,应松小指,肩、肘、腕自然会松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