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GBT 2014-12-05

  偶然看到别人转载的一则消息:“孑然一身50年,78岁才成为新娘;半个世纪的等待,只为,那曾经的一场爱。如此旷世奇缘,其主角究竟是个怎样超凡脱俗的人? 她叫张茂渊,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侄女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才女张爱玲。她留过洋,集万贯家资、容貌才情于一身,她的爱情,波澜不惊却又令人唏嘘感叹。他们是彼此的初恋。1925年,25岁的张茂渊在开往英国的轮船上遇到了英俊才子李开弟,女儿的心事,像春日里的花苞儿,风一吹,便开了。26岁的李开弟对张茂渊亦是一见钟情,甲板上,李开弟深情地用英语为张茂渊朗诵了拜伦的诗。故事至此,原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人间佳话。然而,及至李开弟了解了张茂渊的出身后,炽热的情感忽然就冷淡下来。在李开弟这样一个热血男儿的眼里,张茂渊的外公、与洋人签署了《马关条约》的李鸿章是个民族败类,这样一个人家的女孩,怎配和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双栖双飞?于是,李开弟毅然斩断了与张茂渊的情丝,和一位女留学生结为连理。然而,李开弟没想到的是,张茂渊非但不是一根只会依附大树的藤,恰恰相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张茂渊性情坚毅,有着一颗男儿一样的雄心,她自强自立的品性与她的家族格格不入。李开弟有了深深的自责。两个人的恋情,注定成了开在伤口上的一场烟花,爱虽真,却隔了一条无法泅渡的河。      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感情有时只是一个人的事,爱与不爱只能自行了断。张茂渊,这个高傲清冷型的女子,自李开弟结婚后,便再也没爱过别人。张茂渊说,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生,神情语气中的决绝让人惊心动魄。
     若记一个人一生一世,那定是需要一份勇气和一缕化不开的浓情。也许李开弟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但对于张茂渊来说,他却是整个世界。
     于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里,张茂渊和李开弟这对有情人,隔尘相望,不越雷池半步。人们看到的,不是心头碎裂的伤,彻骨的思念以及等待的绝望,而是一份淡定从容,一份静静的守候。在生命的角落里静静开着的,那些写着初恋的花,是只有一个人才懂的幸福啊。
     十年浩劫中,年近古稀的李开弟被打成反革命,每日在弄堂里清理垃圾,亲友避之唯恐不及。彼时的张茂渊已是家财尽散,却仍旧隔三岔五从自己并不富裕的供给中挤出一些,接济李开弟。每每去看他,张茂渊总是捋起衣袖,卷起裤管,用她从小弹钢琴的手,接过力不从心的李开弟手中的水桶扫帚,帮他‘改造’,做那些笨重的粗活儿。此时的爱,已无需言语,举手投足间的一切,他能懂,也只有他懂。
     及至李开弟的老伴去世,张茂渊已经78岁,终于和自己初恋的人儿走到一起。
     时间已将红尘润泽成珠,保存下来,留给两个相爱的人,一起在黄昏里细数,哪些是云卷云舒下淡淡的喜悦,哪些是车马喧嚣声中悠长的思念……
  张茂渊90岁时去世,用50年的执著,换来了12年的相依。”

 

   这篇文章让许多人感动的稀里哗啦。而我只是感到疑惑:难道张茂渊的故事可以这样解说?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个姑姑一向是冷淡、独立、直率的,她的亲情既不温暖,她的爱情也不浪漫,她78岁才嫁人, 活到90岁去世,她的人生实在说不上丰富多彩,我常常可惜浪费了这么个人,又为她终于老年有伴而心慰,她至少没有孤独一生。

   我说上边转载的这个帖子细节不准,纯粹是瞎编,原因有以下:一、张茂渊与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出国时是1924年,张茂渊应该是23岁,说什么25岁,起码就不对;二、说李开弟作为激进的青年学生,他不能接受张茂渊这个“大卖国贼”李鸿章的后代。这个说法更是穿凿、荒唐的可笑,从梁任公的《李鸿章传》可以知道当时的有识之士对于李中堂评价颇高,李鸿章的形象并不像我们前几年教科书上讲的那样(近几年对于李鸿章的认识正在逐步还原)。何况张茂渊的父亲是张佩纶,他虽然潦倒、不得志,但那是曾经有名的清官、敢言的诤官。李开弟如果在乎这些,他能略过她的父亲去怪罪她的外祖父?真是笑话。再说了李开弟会是那样的人吗?这也太小看他了吧?写这篇帖子的既没有仔细了解张茂渊,也没有了解理解李开弟,所以自己在这儿造故事呢!三、说张茂渊集万贯家资、容貌、才情于一身,也大大的不见得。首先她的万贯家资就太夸张,她父亲是穷官,一生潦倒,诺大的家庭开支全赖母亲的陪嫁,老太太是“连手纸都要省的”。父母死后,家产大部分被同父异母的哥哥侵吞,张茂渊所得甚少,不过是些首饰,后来逐渐都当掉了。张爱玲多少年后清晰记得父亲的恐惧:家中只出不进,资产日渐减少,坐吃山空,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张爱玲跟姑姑同住公寓时,两人是AA制,各人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姑姑并不是个大富大有的人,她只不过有份工作,能自己养活自己而已;四、说张茂渊如何痴情守望50年,执着等待什么的,也大多是作者自说自话。不错,她78岁嫁了李开弟,那就一定说她是为李开弟守望半世纪吗?

 关于张茂渊的故事其实零零星星散落在张爱玲的文章中。我比较倾向于张茂渊与李开弟相遇之时已是晚了一步,据说当时李开弟已有婚约。两人并没有谈婚论嫁,只不过感觉温暖、友好,仅此而已。他并没有停妻另娶,尽管他一连多少年对张茂渊都很关心、照顾,侄女张爱玲都得到过他的帮助。李开弟是个注重传统道德的人,惟其如此才让张茂渊一直信任他吧?张茂渊父母死得早,从《小团圆》中看出,她对于嫂子也就是张爱玲的母亲是亲如姐妹,两人一同出国留学,一起租房住,曾经她还想过为了嫂嫂能和所爱的人能在一起,她愿意为嫂嫂与那个男人结一场名义的婚姻,可见那时她的心里对于男女之爱实在还麻木得狠,对于嫂嫂也是依恋居多。后来张茂渊爱上表侄子,为了救表侄子的父亲(张茂渊的表哥,被抓进监狱),不仅花光自己的积蓄,而且连代为照管的张爱玲母亲的财产都赔进去了,两人还因此生气闹翻。张茂渊的这场恋爱很受伤,很凄苦,付出所有,最后无果。为了张爱玲上学的事,她回家与哥哥理论,被张爱玲父亲打破了头,到医院缝了针;与张爱玲父亲一起与同父异母哥哥打的财产官司也因亲哥哥的倒戈而失败了。所以她很是冷了心,对于张家人就特别冷淡(对张爱玲除外),自己的亲侄子(就是张爱玲的弟弟)来,到吃饭点她几乎是赶他走。她从来不留人吃饭,自己会做饭却不做,怕以后都成自己的事,对张爱玲也是点到为止,反正是个怕沾东西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大约也是不适于家居生活的。但她倒有大丈夫气,吃了亏,挥挥手也就过去了,出去做事也挺成功,有自己那一套疏朗气,甚少粉饰生活。比黄逸梵独立,比张爱玲大女人,倒是一步从清朝跨到现代的样子,只是被生活锤炼地有点冷。再一个重要原因是张茂渊留学回来已是大龄女,父母又双亡,虽然自己有工作有收入,但要嫁个称心如意的,也不是那么容易,而她是不会凑合、低就的,所以终身大事就一直耽搁下来。(她们张家人似乎都不怎么会跟人相处,张爱玲是没有什么婚姻家庭生活的,跟胡兰成始终没有成一个家,与赖雅的婚姻也是短暂而且窘困的,她的弟弟也一生未娶,孤独潦倒而死。)

  这就是张茂渊,她太真实,这种真实与勇敢相伴,使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用那些矫饰,来抵挡素朴到灰色的真相。这份特质,一部分来自于张佩纶的遗传,另一部分,则与她走过的路程有关。也就是说,这故事根本不是什么“守望终身”这美丽的俗套。张茂渊到78岁嫁给李开弟,我理解也是顺理成章:一、李开弟一直对张茂渊很友好,一直关心照顾她;二、李开弟妻子死了,两人都是孤零零的;三、文革中经过患难,两人又走近了一步,她还精心照顾李开弟的妻子,在医院陪她,所以两人是患难与共的伴侣。其实就算这样的真实也已经很令人唏嘘,用不着穿凿附会加上那一堆想象的说辞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