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政:小谈清朝官场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

 昵称20814925 2014-12-05

摘 要:拜干亲是清代官场中拉拢关系、攀附权贵的重要方法之一。以此法建立的关系,较之拜同乡、拜把子、拜门建立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牢固。

清代官场是中国几千年官场的继续,积淀了厚厚的历代官场的沉积物,清朝官吏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也汇聚千年精华,最具代表性。下面就其中一些方式谈一点看法。

一、重乡谊

在封建社会中,同乡关系是除亲属、裙带关系以外最亲近的关系。同乡之间有一种“亲不亲,故乡人”的友情,即所谓“乡谊”。乡谊在官场上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官场中人互相拉拢、互为党援的重要纽带。

有些官吏是靠乡谊获得官职的。安徽怀远人刘铭传在家乡组建团练时,因经费不足而命部下抢劫,结果被判死刑,后因得到看守地帮助而逃跑,逃至苏州后,以乡谊拜见李鸿章,李看在同乡情份上收留了他,并委以帮哨之职。

一些地区的幕友、书吏还以乡谊为纽带结为牢固的地域性行帮。如淮军幕府中虽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鸿章也曾说,“吾庐英俊,多从游者。”(从游者即游幕者、幕友。)

清代京师与各地建有许多专供宦游者和科举士人居住的同乡会馆。这些同乡会馆是以乡谊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不仅为同乡官员、士人提供住所,还作为同乡官员、士人之间敦睦乡谊,即拉拢同乡关系、联络同乡感情的重要场所。

二、拜把子

清代官场中甚为流行拜把子的结交方式,以此作为依附攀援、拉拢关系的重要手段。民初人陈栩评论小说《如此官场》云:“前清奥援(指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每托同谱(即拜把子)。”拜把子,即拜把兄弟,又叫“义结金兰”、结金兰之盟。拜把子要办“换帖”手续;即结拜的双方要互换一份称为盟帖、宪帖、兰谱的书面文契,盟贴上写有结拜人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和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官爵、职业等,并写明“因交情日笃,友谊深厚,愿结拜为异姓兄弟”云云。落款是结拜日期和结拜人签名盖章或按手印。换帖手续完成后,双方就成为把兄弟,又叫谱兄弟、盟兄弟、血兄弟等。如未举行换帖手续,仅口头表示愿结为兄弟,则称为口盟兄弟。拜把子古已有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官场中盛行拜把子,反映出官场中盛行拉拢攀援之风。

《歧路灯》中说到清代官场上拜把子之风的盛行:“如今世上结拜的朋友,官场上不过是势力上讲究,民间不过在酒肉上取齐。若是正经朋友,早已就不换帖了。”为了拉拢关系、依附攀援,很多清朝官吏都使用过拜把子的方式。乾嘉时,和绅权倾一朝,有些督抚为了依附巴结他,便与和绅府中的司阍结为把兄弟,以便其能为自己说好话。咸丰时,陕甘总督乐斌手下有一群品行不端的僚属,他们结为把兄弟,互为党援,合伙做恶。如笔帖式长祥与乐斌的幸奴陈二结为兄弟,陈二便为长祥能当上知县到乐斌那里去游说。

拜把子大多是地位相同或相近的官吏所用的方式,借此他们可以互相利用,共同发财。

三、拜门

清代官场盛行拜门(也叫拜门生),清末人所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评语》云:“夤缘大老之门者,讳为拜门。”“夤缘”,即攀附权要,以求仕途通达;“大老”,即所攀附的权势人物。所以称“拜门”,不只是因登门攀附,更因其实际含义是指投拜师门做门生,亦即以拜有权势者为师的方式攀附。清人《拜老师》诗云:“可笑捐输登仕版,也求大老认门生。”此所谓拜师亦即拜门。拜门时所谓的“老师”,并不是教学意义上的真正的老师,而只是建立师生的名义,时人谓之“厕于受知之列”。拜门之前,双方可以并不相识;对于被拜为老师的辈分、年龄、品行、学识,自认门生者也并不计较,虽比自己年轻或浅薄无知也没关系,只要有权有势,“足以奥援”即可。拜门以后,门生就可以向人炫耀自己是某某权贵要人的弟子,就可以靠着老师的权势活跃在官场上。如果发生老师失势或死亡的变故,门生便惶惶然大有无依无靠之感,于是就要改换门庭,重新拜门。

官场上一方面有人通过拜门攀附权势要人,另一方面,权势人物也多欢迎、巴望有人前来拜门。其原因,一是想通过网罗门生扩大自己的势力,二是有些官僚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因而特别好“师”名,想通过收门生过过“为人师表”的瘾。三是有些官僚希望通过收门生捞钱(包括投拜时的贽敬和以后的孝敬),尤其是穷京官,最巴望着有钱的“财主门生”前来投拜。有的想通过收门生捞钱的官僚,为了建立师生关系,竟不惜“倒拜门”,即登门到所认门生家中强行令其拜师礼。

拜门大多是上下级官吏互相勾结利用的好方式,双方都能在此种关系下获得益处,即有利于他们地位的巩固和势力的扩大。

四、拜干亲

拜干亲是清代官场中拉拢关系、攀附权贵的重要方法之一。以此建立的关系,较之拜同乡、拜把子、拜门建立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牢固。

拜干亲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钻营者拜自己所攀附的权贵为干爹,自为干儿;二是让妻妾女儿拜所攀附的权贵为干爹,或拜权贵之妻、母为干娘。在所拜的权贵中,不仅有朝廷大吏,还有权势显赫的太监。第一种情况,如盛宣怀拜李鸿章为干爹,陈壁拜奕匡为干爹。第二种情况,如毓郎是民政部尚书善耆的下属(任侍郎),为巴结善耆,他让自己的福晋拜善耆之母为干娘。后来奕匡权势大了,他又让自己的福晋拜奕匡的五福晋为干娘,结果在奕匡主持内阁期间当上了军机大臣。

在以拜干亲为手段的谋官中,有不少不惜让自己的妻妾侍奉权贵的无耻之徒。有个典型的例子:乾隆朝有一翰林因久不得试差而想通过谄事权贵得到手,他先让老婆去拜大学士于敏中的夫人为干娘,于敏中势衰后,又让老婆去拜尚书梁师正为干爹,并令其殷勤侍奉。梁上早朝前,他老婆先把朝珠放在胸口上焐温,然后亲手给梁挂上。对此,有人做诗痛加嘲讽:“昔日于府拜干娘,今日干爷又姓梁。赫奕门庭新吏部,凄凉池馆旧中堂。郎如有貌何须妾,妾岂无颜只为郎?百八牟尼(指朝珠)亲手挂,朝回犹带乳花香。”活画出一个孜孜求官的无耻官吏支使自己的老婆拜权贵为干亲并殷勤侍奉权贵的丑态。

拜干亲是通过建立亲属关系来谋求利益的一种方式,这种关系下利益双方更趋一致。

五、应酬

维系人际关系缺少不了应酬。清代官场中的应酬极为繁冗,不仅名目甚多,且有一定的规矩和诀窍,要想做官、升官,不懂得应酬之道是不可想象的。嘉道间官场中有“闲官忙做”之谣,嘲讽一个叫周采川的官僚“专以期会应酬为职志,其勤勉冠于同仁”,实际反映了整个官场都忙于应酬的状态。官场的应酬表现很多,有拜客、宴客、送往迎来、馈送上司等等。

拜客也叫谒客,是官场中拉关系、通声气所必须的。除平时交际拜客外,新官上任、新年贺岁、外官进京等更例须拜客。清代官场拜客风气极盛,特别是冠盖云集的京师,拜客的车马更是如龙似水,“途为之塞”。有的人“一日间往谒之客,多者以百计”,有的权贵名士之家,终日宾客盈门。拜客不仅使关系近密者更加亲密,也使关系甚疏者增进了感情。

宴客即请客吃饭,是清代官场应酬的重要方式。宴客应酬的目的在于“以吃会友”,拉拢关系,故有“嘴头请天神”之称。清代官场中的宴客应酬之风盛行,尤以晚清极甚。道咸年间,张集馨在陕西粮道任职时,“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光绪年间,官场“酒食之局,大都巡例应酬”,“弥积弥繁”,其席面愈来愈丰,靡费甚巨。

送往迎来,侍候过境的上司、权贵,是地方官必行的常课,也是其谄媚攀附的好机会。蒲松龄说县令对上司的迎送如妓如鼠:“况送往迎来,则贱如声妓,婢膝奴颜,则状如伏鼠。”

馈送上司,即逢年过节及上司有喜庆事如贺寿、迎娶、生子等,做下属的都要馈送钱财礼物。有些官吏借此馈送上司大量财物以讨其欢心,为自己的升官发财铺路。

总之,官吏通过种种方式拉关系,结成了形形色色的利益团体,他们相互争权夺利,使整个官场复杂且充满火药味。正确认识官吏的交际方式对防止腐败和解决官场内部矛盾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廉政建设大有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