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育王、庄子、荀子,谁才是当世高人

 伟天英 2014-12-06

前300年——前250年,

阿育王(Ashoka,意译无忧,约前304年-前232年)

庄子(前369年—前286年),名周。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

客观上,当时的世界,是两个战场。

一个是亚历山大遗留的西方战场,一个是中华的东方战场。后来,西方战场越来越大,越来越为各自的“独立、自由、平等”而战,头破血流,乐此不疲;东方战场即将结束,终于从“夏商周的联合国模式”转变成了“以大一统为主线”的中华天下,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西北部。但在印度历史上,没什么痕迹,来得快,去得快,如同旅游,烧杀抢掠一番,然后,什么也没留下。但是,客观上,亚历山大把古印度、古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古埃及、希腊、马其顿,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东地中海区战场。

亚历山大走后,古印度处于真空状态。前317年,摩揭陀国一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组织了一支军队,击败了西北印度的马其顿人的部队,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孔雀王朝,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统一的王朝。

旃陀罗笈多笃信耆那教,后来抛弃王位出家,绝食而死。他出家后,其子宾头娑罗继位,宾头娑罗死,其子阿育王继位。据佛教传说,阿育王杀了99名兄弟,才坐稳了宝座,他原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君,曾经专门挑选最凶恶的人设立“人间地狱”,去残害人民。在正式即位后8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

据他自己所刻铭文的记载,在这一次战争中,羯陵伽有15万人被掳走,10万人在战争中被杀,还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经过三代人的经营,孔雀帝国至此达到了极盛阶段。

在阿育王统治时期,最鼎盛时,除印度半岛南端以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起阿萨姆西界,西至兴都库什山,都并入了孔雀帝国版图。

鼎盛时期的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前半生被称作“黑阿育王”时代。后来他信奉佛教,停止武力扩张,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开始推行“正法”统治,要求人们节制欲望,清净内心,不杀生,不妄语,多施舍;服从并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尊敬父母、尊长、宗教导师,按照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对待亲友、婆罗门、奴隶和仆人。所以,他的后半生,被称作“白阿育王”时代。

在阿育王死后不久,孔雀王朝王权衰落,印度重新分裂为许多国家。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在阅兵时被大臣所杀。孔雀王朝立国150年后,正式结束,古印度重新进入了六神无主的状态,继续无人值守。

前面我们讲过,印巴核心区有个特殊问题,这块风水宝地,由于气候地理原因,活人容易,但想活舒服了,不容易。所以,即便所罗门、刹帝利,在权力、财富上的野心和动力也不足,因此,这个地方,是个“修炼个体精神境界”的好地方。

《吠陀》、《奥义书》就是印巴区的核心文化,内容,就是讲个体修炼的智慧。耆那教,就是修炼个精神智慧的宗教。但是,个体修炼需要付出极高的思辨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此,耆那教只适合少数人。阿育王的爷爷,后来抛弃王位出家,绝食而死,就是因为他笃信耆那教。在古印度,个体精神层次上的追求,比现世的辉煌,比财富的幸福,高尚的多。

《奥义书》后期,释迦摩尼改造了耆那教,不需要大智慧,针对不同慧根的人,讲了不同的修炼方法,所以,佛教得到了普及,尤其是阿育王时期,最为辉煌。

阿育王死后,佛教在印度也就不流行了。以佛教治国,佛教那么好,为什么王朝灭亡?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反而不行了呢?

按照天道的理解,其原因是,与“个体的精神追求”匹配的社会制度是“种姓制度和阇提制度”。个体精神追求第一,现实中怎么办呢?这就是“履行各自的天职”,各安天命,这就是种姓制度的起源。种姓制度,对应的是各行各业的阇提制度,相当于各种行业工会组织。所以,古印度没有国家、民族之类的概念,只有行业工会。古印度本来就是非暴力和宽容的,因为,财富上的幸福只是第二等的幸福。

但“普及型的佛教思想”打破了种姓制度,因此,与古印度的核心思想是有区别的,是不匹配的,所以,古印度在佛教基础上,产生了印度教。不仅慧根突出的人能修炼,普通人,各个种姓的人,各个阇提的人,都可以追求精神境界了,这就是印度教的内容。这样,个体精神追求与种姓制度完美结合了,因此产生了“匹配”,所以,佛教在他的发源地反而淡出了,印度教成了主流。

吠陀、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前因后果就是如此。因为中华的天道,匹配思想,是天下一切的总规律,因此,遵循中华的天道,可以把任何问题解释的非常清楚。

其实,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设计的制度,也是这种种姓制度,也要求把人按照“天职”进行分工,只不过,他的意思是,一切从“国家优胜”的需要出发,把每个人当成国家的零部件,当成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为“国家优胜”服务。柏拉图的哲学王,借鉴的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光明正义神;柏拉图的社会分工,借鉴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因此,根据天道思想,印度本身,就不适合大一统,孔雀王朝的大一统就是多此一举。其实,印度的历史就是如此,大一统的时期非常短,而且间隔的时间也非常长。但种姓制度却一直存在,从哈拉巴开始,直到今天。因为,“个体的精神追求”和与之匹配的“种姓制度”,才是这块地方的根本文化。

我们再来看庄子。

庄子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

什么意思呢?

老子的天道,讲“人”应该主动与环境的需求匹配。身处春秋战国的乱世,庄子给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