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给西方上了一课:为什么西方放弃“填鸭式”教学是不明智的

 chenaiping1965 2014-12-06
这就好解释了。你是和普通同学比赛,每次都是满分,所以对自己在竞赛中失利表示不服。竞赛就是每道题都是高考把关题的难度,不然没法把你这样的好学生分个高低上下。竞赛其实是选拔考,目的是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点和教育条件相关,和人的智力条件以及社会现实有关。我观察了前苏联几十年的物理竞赛题目,发现规律大致如下。1948年第一届全联盟竞赛相当简单。一道题目是墙顶上放个沙包,一颗子弹横穿而过,沙包落地,知道沙包质量和落地距离,求子弹飞行速度。这是现在课堂练习的水平。随后的几年,竞赛题目难度迅速上升,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难度到达顶峰,随后保持难度,但范围侧重点开始到处散开。60年代末有道题是三个城市间建立无线电台联络,一人要保持和另一人联系时不被第三方听到,反之已然,已经知道无线电波长,求天线的放置角度,这是考波的干涉,明显取决于你高中老师教没教过你无线电的知识,是不是教过你一堆公式,否则立刻抓瞎。80年代的一道题,足球运动员在点球罚球点起脚,皮球从门框下沿入网,求最小动能条件下,起脚速度和方向,这是考你数学技巧。我们当时只有一种方法,大家列出4个方程,但没当场解出来(因为相当难,很难求解),苏联方面则给出7种解题方案,都是选手实际解答的方案。天那,7种方案! [吃惊] 苏联中学生真的是一群熊孩子。
说了难的再说简单的,大家可能都做过一道题,一个匀速上升的气球,从上面落下一个物体,经过N秒后落地,知道上升速度,知道落下时间,求气球离地高度。这道题我最早在1968年的中国教参上看到,直到现在还在用,一个字都没改过。
学校教学是和时代相联系的,1948年的全苏竞赛题目简单是因为卫国战争刚打完,大家书都念的很艰苦,学生能把题目解出来就不错了。整个50年代,可以明显感觉出来题目一年比一年难。到了60-70年代,生活好过了,经过整整一代人,大家的教学水平都正常了,题目的难度也达到中学生能接受的顶峰,所以连天线摆放这种相当冷门的知识点都拿来考(中国学校几乎不教这一部分的知识)。到了80年代,冷门的都考过了,只好用数学技巧来难为人。至于90年代,黔驴计穷的苏联干脆解体了——咱不玩了 [害羞]
与之相反的日常教学,气球上升的题目从60年代考到90年代,说明日常教学水平相对稳定,不同时代的学生都能接受这样难度的题目。
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灌输知识和技能,二、选拔人才。
天才是筛选出来的,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
高考和竞赛是筛选考,会考是合格考。你平时次次满分却在竞赛中落马的结果只能说明学校教的太简单,或者是教的太程式化,你不过是熟练的掌握了老师教的解题套路而已。高考和竞赛就是为难人的考试,竞赛是存心为难天才学生的考试,你考完了就可以知道自己和顶尖高手的差距是多少了。许多省份孤注一掷的拼高考,却忽视会考,其结果就是出少数几个高考尖子,然后大喊分数线太高,实际上被挡在高考考场外的学生有千千万万——这是真正的人力资源浪费。如果都象魔都一样,9门会考挂了一两门就取消你高考资格,看谁敢不好好学习历史地理这些科目,看你还有没有可能在两年里把三年的课都上完!魔都这边重点中学是高考前一个月左右才上完课开始备考的(当初我们学校拖的差点把高考当期末考了 [泪] ),当然考不过那些准备了整一年的外地考生。
魔都能在PISA考试中名列全球第一(根据官方的非正式披露,即使在国内也是第一)。靠的就是这种给人普及灌输知识,择优选拔人才的教学理念。许多人叫嚣着让他们省的名校参赛,会如何如何,他们就没看见上海派的是新侨职校!是职校!是职校! [抓狂] 这种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才去考的学校!是真正的中间水平的学生,不是前40%左右的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是在上海的家长眼中没出息,辱没家门,只配早点去干活的半废物学生,是未来下等人的代名词。这些个省份敢这么试吗?
我这么说,你明白些了吗? [吃惊] 你能说说你们省的教学情况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