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钢新闻中心

 隨风飘逝 2014-12-08
    我学习书法自临摹颜真卿始,先楷书、后行书,有了大致模样,然后学习米芾。米芾书法的用笔跳跃跌宕,强调起笔收笔和转折处的提按顿挫、点画锋势劲力,结体左右摇曳,与颜真卿的写法截然不同,临摹时感觉特别痛快。与此同时,断断续续地从一些书卷里得知,米芾行为不经,言辞怪诞,将欧阳询、柳公权、张旭、怀素等唐代名家骂得一文不值,甚至说颜真卿是丑怪恶札之祖,这使我十分惊骇。但当时没有能力去思考这些问题,精力集中在临摹上,神不旁骛,只是当看到某些别致的点画和结体时,会联想起米芾的言行,觉得他真是一个怪人。
    10多年前,我开始研究米芾。不仅临他的字,而且看他的书论,阅读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种种评论。我发现米芾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痛苦的灵魂,生前死后直至今天,饱受悔辱与损害。他的书论灵光闪耀,同时夹杂着感情的偏激,他那痴迷的学习态度和癫狂的创新精神旷古未有。这些年来,米芾一直让我着迷,无论在学习名家书法还是民间书法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米芾,获得方法上的借鉴和精神上的激励。罗曼 ·罗兰在《巨人三传》的前言中,向正在艰苦奋斗的人发出号召说:与英雄同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来,米芾就是我仰慕的英雄。
    清代王澍说:“临古须透一步,翻一局,乃适得其正,古人言‘智过其师,方名得髓’,此最解人语。”移用于学习米芾书法,此说也适用。即在了解米芾书法理论的前提下,采用今人对倾侧错落之度量的把握,假想米芾生在今日他会怎样的夸张,然后在临摹时加以自主创新式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或许能够比较接近米芾的书法精神。
    书法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书法创作的方法是将这种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的点画结体。然而,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与什么样的点画结体相对应,语言难以说明,只能靠创作者到传统中去寻找发现,而这种寻找和发现的惟一途径就是临摹。临摹的任务,就是将传统书法中符合自己思想感情的造型元素从原来的整体上剥离出来,从中有所发现和发明,获得创作上的灵感。临摹米芾《苕溪诗》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会产生不同的体会。如果借鉴碑板形式,线条中段走得舒展一些,最终的纸面效果就会出现造型夸张的感觉。如果强调帖学起笔收笔的提按顿挫和收放开阖变化,同时加强线条中段的浑厚凝重,作品中就可能多点沉雄的意境。
    康有为曾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从米芾书法的创作脉络来看,其风范就是把宋人尚意的书法格调发挥到极致,在追求个性、追求意趣的艺术品格的同时,彰显不受拘束的文人气质。
    临米芾《研山铭》时,我在三个细节尝试了自主创新式的“意临”。首先是线条加厚,石溪说“不毛不厚”,使线条加厚的方法有二:一是顶锋逆行,让笔锋的铺毫逸出,二是增加阻拒力量,运笔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其次是结体加宽,线条厚重了,结体为避免壅塞,不得不加宽。再次是强调空间关系,以大小参差、正侧错落和收放对比等方式,在一个个独立的字形之间,建立起顾盼呼应的整体关系。其中,为了作品的整体和谐,许多点画和结体都改变了原作的写法。我认为,书法是以点画和结体的造型及其组合关系来表现绘画的构成和音乐的节奏,当原作的点画和结体不能充分表现创作意图时,可以而且应当摆脱原作的束缚,大胆变形,破坏它们的常态,使之适应构成和节奏的需要。这好比在京剧中,为了唱得字润腔圆,唱出节奏韵律,有时可以对唱词的发音加以修改,也可以拖腔,甚至换词。唱腔变字之常音,书法变字之常态,行腔行笔,同出一辙。(施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