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中药不难学

 供需相应 2014-12-09
                                                       第二节  中药的治病原理

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好多人搞不明白。更有人质疑这些草木石头甚至动物的尸体就能把病治好。呵呵,看完这一节,我觉得你的疑虑将不复存在。
人体之任何病证,无非是由病性、病位、病态、病因和表象构成的,由于中药可以平病性、达病位、修病态、消病因、除表象,故而,中药就能治疗疾病。
一、平病性。
人体之病,从病性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寒证,一种是热证,而药物也有寒热温凉之性,他们可以平病性。中医上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说法,即对于寒性病证,我们就要选用热药,对于病情较轻的,我们就选用温性药物来治疗;对于热性病证,我们就要选用寒性药,对于病情较轻的,我们就选用凉性药来平病性。
二、达病位。
人体之发病部位,根据辨证的不同,则有不同的说法,如对于伤寒病,病位就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等的不同;对于温病,病位就有在卫、在气、在营、在血的不同;对于内科病症,病位就有在精、在气、在血、在津液的不同;对于伤科病症,病位就有在骨、在脉、在筋、在肉、在皮毛的不同,等等。但是,不管哪种辩证,最后都要归结到脏腑辩证,其病位也就归结到在脏或在腑。
其实,人体之病位,简单的说,只有表里、上下、左右、中间、四肢等的不同,但不管发病部位在什么地方,中药都能达病位,这是因为:
1、中医有象思维,通过“取象比类”而应用中药治病。对于植物而言,有下面的根、中间的茎、旁达的枝、上面的花叶种子果实、在外的皮等;对人而言,百会穴位处是人的最上部,为天,会阴穴位处是人的下部,为地,下肢相当于地下的根,上肢相当于草木之枝,而人体之表就相当于植物之皮,所以,根类药物就可以治疗腿脚部的疾病,如独活等;枝类药物就可以治疗手臂疾病,如桂枝等;茎类药物就可以治疗腰、腹、胸、背及脖子的疾病,如木通、海风藤、苏木等;植物类药上部的花叶种子果实等就可以治疗人体头部疾病,如菊花、决明子、益智仁等;皮类药物就可以治疗体表疾病,如桑白皮、大腹皮等。
2、中药更讲升降浮沉,质地重的药物具有沉降之性,质地轻的药物具有升浮之性。
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可以治疗人体下部和体内的疾病,如决明子虽产收于植物的上部,但质重下沉,故而也可以治疗人体下部疾病,如肠道燥涩的便秘等;桑白皮虽为植物之皮,但质重,故而就可以治疗体内之疾病,如咳吐黄稠痰之证等。
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可以治疗人体上部和体表的疾病,如葛根虽为根类药,但质地轻,故而就具有升浮之性,可以治疗上部疾病,如脖子僵硬等;如麻黄虽为茎类药,但质轻上浮,故而,就可以治疗体表疾病等。
中药的升降浮沉之性,不仅仅取决于质地的轻重,还与四气五味、炮制方法、药物的配伍等有关。
一般来说,凡味属辛甘、温热性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的作用,如桂枝、黄芪等,他们就可以治疗人体上部和体表的疾病;凡味属苦酸咸、寒凉性的药物大都具有沉降的作用,如芒硝、大黄等,他们就可以治疗人体下部和体内的疾病。
《本草纲目》谓之“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更是对味和性升降浮沉的高度概括。
药物经过炮制以后其升降浮沉之性也会发生变化,比如酒炒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为根类药,可以治疗人体下部的热结便秘之证,但如果用酒炒了以后,就可以借着酒的升浮作用上达头部而治疗目赤肿痛之病症;柴胡生用,升散作用强,常用于解表退热,但用醋炒之后,发散之力减弱,而疏肝止痛作用增强,用于治疗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等病症效果很好;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的药物,作用于中焦,但经盐炒之后,可下行温肾,能治疗肾阳虚而导致的小便频数之证。
配伍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中医里有句话“麻黄配熟地不发汗,熟地配麻黄不滋腻”等。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我们不但要注意升降浮沉的作用结果,更要看升降浮沉的作用过程,如大黄之性沉降,不但能治疗下部的肠道疾病,还可以借沉降之功来治疗胃中食物不下行所致的胀满病症。
3、由于五味为五脏所主,肺主辛味、脾主甘味、肝主酸味、心主苦味、肾主咸味,所以,不同味的中药就可以进入不同的脏腑而发挥作用。利用这一点,不同脏的发病,就选用不同味的中药,如肺病,就选辛味药,治疗肺热病症,就选用辛味寒凉之药;治疗肺寒病症,就选用辛味温热之药等。
总之,根据上下表里的病位不同,我们不但要用象思维来确定植物药用部位,是下部的根类药还是上部的花和种子果实类药等,还要选用合适的升降浮沉之性的药物;对于哪脏之病位问题,我们要选用相应之味的中药来直达病所,这样,治疗效果才会更好。
三、修病态。
人体之病态,只有两种,正虚或邪实,所以,中药的功用就是要么补虚,要么去实。
食物如同灯之油,药物如同拨灯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结果。而脏腑的正常,就需要每一个脏腑的气、血、阴、阳正常,所以,补虚,就是补脏腑的气、血、阴、阳,中药里就有专门的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如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山萸肉补阴、淫羊藿补阳等,临床上针对不同的虚证可选用相应的补虚药。
对于实证,如血瘀、痰湿、积食、虫积、宿便、结石等导致的疾病,中药都能直接清除,如丹参活血、白芥子消痰、山楂消食、槟榔去虫、大黄通便、金钱草排石等。
四、消病因。
疾病的发生原因,有外感,如风、寒、暑、湿、燥、火所伤等;有内生,如情志内伤等,它们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由于“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所以,人体的直接发病原因更多的是体内的因素,如气滞、血瘀、痰湿、积食、虫积、肠道积滞等,而中药,不但能消除外来之病因,如发散风寒药,就能消除风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更能消除体内病因,如活血化瘀药,就可以消除血瘀这个病因。
五、除表象。
表象,就是表现出的征象,包括体征和症状两种。
中药能够有效的消除表象,如元胡止疼、三七止血、杏仁止咳、鸦胆子消疣、白头翁除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具体的、更多的临床应用,我会在后面详谈的。
当然,治病求本,只要消除了发病因素,表象自然也就消失了,比如因感受风寒而出现的头疼,只要发散风寒到位,头疼之不适也就自然消失了。

老姬的观点是只要熟悉了五脏的功能:肾——纳摄,肺——排浊,脾——运化,心——血脉,肝——疏泄,之后,药物的功能就不难掌握了。当然,这些都在《其实中医很简单》一书里谈过了。
下面,我就慢慢的发一些药物上来,请大家指教。

                                                                     人  参

《中药学》上的功效: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一、功效来源
我们能见到的人参有两类:一种是人工种植的,称为园参,另一种是野生的,称为野山参。
1、药用部位
人参的药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2、气味
人参的味道,我们一尝就可知,是甘、微苦的。
3、药性
人工种植的,在9—10月份采集,此时采收的人参,其性应为凉,如《本草新编》上就这么说;而野山参为5—9月采集,此时采集的,其性应热;甘味属阳为温,微苦属阴为凉,综合之后,秋人参之性为平,夏人参之性为热。
人工种植的人参,其性平;野生人参,其性热,故而,人工种植的人参可适用于所有需要应用的病症,而野人参则只能适用于寒性病症。
记得当年上大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谈到人参功用时说“人参大热,大量服用人参一周,会七窍出血”。现在,很多网友都说,人参并不像人们谈的那么神,一天30克,连服七天,也不会出现出血现象。我想,其中原因应该是现在我们用的人参都是人工种植的。
4、归纳出功效
我们现在应用的人参,更多的是人工种植的,是秋季采挖,而秋季为肺所主,故而,人参能入肺。
因于甘味补脾,所以,人参能补脾气,提高脾功能;苦味补心,所以,人参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补心气,提高心功能;因于人参是秋季采挖,故而,能助肺排浊。
二、药物炮制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又有红参、糖参、生晒参等称谓。
红参:就是把园参剪去支根和须根,洗刷干净,蒸2—3小时,至参根成黄色,皮呈半透明状为宜,取出烘干或晒干即可。
糖参:有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白人参。把新鲜的园参洗刷干净,置沸水中浸泡3—7分钟,捞出,再入凉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取出晒干,再经硫磺熏过。然后用特制的针沿参体平行及垂直方向扎小孔,浸于浓糖汁中24小时。取出后曝晒一天,再用湿毛巾打湿使其软化,进行第二次扎孔,浸于浓糖汁中24小时。取出后冲去浮糖,晒干或烘干即成。
生晒参:取鲜参洗刷干净,日晒一天后,再用硫磺熏过晒干而成。
三、临床应用
1、补脾气
人参味甘能补脾。脾的功能就是运化,运化营养物质入血而补充血的不足;运化水液,使得布散及代谢正常。所以,对于脾虚之证,都可以应用人参来做治疗。可单用,更可配伍应用,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治疗脾虚证:如1984年的《重庆医药》上涂喜梅等介绍:用红参,3岁以下3克,煎水30毫升;3岁以上,5克,煎水60毫升,并加适量蔗糖,分2次服,7—14天为1疗程。治疗住院病儿具有脾虚证者10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均取得较好效果,有开胃止汗增加体重,使面色好转等效果。
对于病后的虚弱:1985年的《中成药研究》中,王筠默介绍:用人参皂甙片治疗35例,均取得较好疗效,体重和食欲增加,睡眠及某些自觉症状均有改善。
对于脾虚的泄泻:1981年《中成药研究》上,陈秉焕介绍:治一患儿陈某,男,2岁。因呕吐腹泻,经中西药治疗1月未愈。患儿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无华,四肢不温。用人参精每次6克,日2次,立见效果,服至半瓶,恢复健康。以后凡遇慢性腹泻、体虚者用之无不奏效。
对于西医谓之溃疡病、慢性胃炎、肝炎等属于脾虚之病症者,均可临床应用。
对于脾虚的呃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上的一篇文章中介绍“黄某,男63岁,有冠心病史,午餐后出现频繁呃逆,持续发作,每分钟1—3次,曾服西药不效。呃声不扬,不能平卧,自汗出,皮肤湿冷,面色萎黄,疲惫不堪,精神萎靡不振,舌质淡润,苔薄白,脉虚细。用参陈代茶饮(人参10克,陈皮3克浓煎代茶),下午4时开始慢慢饮服,1小时后呃逆逐渐减轻至停止”;在《云南中医杂志》1990年上也有一篇文章“姚某,女26岁,有呃逆病史10余年,每遇劳累和受寒即发,经中西医治疗,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近来又加重。症见呃声低微,连续不断,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治宜补气健脾,和中止呕。用人参15克,研末,分3次温开水冲服,服一次病情显著减轻,又连续服2日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对于血虚之证,也可用人参来做治疗,这是因为人参有健脾助运化而充血的缘故。现代药理也证明人参有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作用。所以对于西医所谈的贫血及白细胞减少证,就可用人参来取效。
对于严重饥饿症,人参治疗的效果也很好:脾主运化,脾虚之后,营养物质运送不及时,就出现了饥饿症,而人参能健脾助运,所以,人参可治疗饥饿症,如1989年《中医杂志》中介绍:用红参10克,知母12克,石膏30克,甘草10克,粳米12克,加水500毫升,煮至米熟汤成去渣,分2次温服。治疗14例,服药后食量减少,体重下降,气虚症状改善,1月内均恢复正常。服本方6剂治愈者3例,9剂治愈者6例,12剂治愈者3例,18剂和30剂治愈者各1例。
人参也可减肥:肥胖,是肥肉的堆积,直接诊断(这里不谈寻根诊断)是脾虚运化无力所致,而人参能提高脾功能,增强运化,使得这些肥肉中的营养物质能快速的运到需要的地方以被人体利用而消耗,故而,人参也有减肥之作用。这个可以看看1991年的《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对于西医上的肝硬化腹水,可用人参、茯苓同治,其道理就是人参能提高脾功能而助运化、茯苓能健脾利水,合用之后,标本同治,效果较好。
对于西医上的高血脂、高血糖,也可用人参来治疗,原因是这些都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人参能健脾助运,所以人参能促使“脾”把这些有用的物质运到该去的地方,被人体利用之后,血中的含量自然就下降。
至于更多书上谈到人参有生津的功能,实际上是人参助脾健运的结果。由于水液的运化靠的是脾,脾功能增强之后,水液的布散正常,以前津液少的地方,现在水液得到补充,所以,表面看起来,就好像人参有生津的作用。
2、补心
心主脉,所以,人参能治疗血脉之病变,如西医上说的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如多人报道称单用人参皂甙片治疗冠心病、用人参配伍枸杞、牛膝等治疗脑动脉硬化,都取得较好疗效。
心藏神,所以,对于神志病变如失眠、多梦等西医上说的神经衰弱病症,也可用人参做治疗。如1983年《吉林中医》上,王本祥介绍:用3%的人参酊,每次5毫升,日服3次,服药25—28天。治疗多例神经衰弱病人,取得较好效果,可使乏力、头痛、失眠、食欲不佳等症状消失。
3、入肺
肺主呼气,如果遇到呼气功能下降时人体出现的咳喘病症,就可以应用人参来治疗,这是因为人参能入肺排浊,助肺呼气,故而,人参能治疗咳喘。这也是一些书上谈到人参“治喘神效”的作用机理。
治疗咳嗽喘息,可用人参25克、核桃仁15克,共研细末,每次5克,一天服用两次来治疗(《实用中草药大全》)。
4、综合运用
由于人参的生长期长,质地较硬,味甘微苦,补益之力很强,用人参之后,人体脾、心之机能很快可以得到加强,所以,在临床上人参是治疗虚脱之急症、虚劳之内伤的第一要药,如大病、久病、大失血、大汗出、大吐、大泄及虚脱之证,都可用人参来取效。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散等都是应用人参的著名方剂。
肿瘤,是西医上的名词,属于中医上癥瘕的范畴。中医的直接辨证总为痰湿血瘀凝滞导致的实证,由于人参能增强脾、心功能,脾运化水湿、心主血脉,对于痰湿凝滞之证很是对症,故而,人参就可以治疗“肿瘤”。
脾能运化水液,且可入肺,所以对于痰阻于肺的病症,应用人参治疗,效果很好。
心主血脉,脉能固血,所以,对于脉不固血而出现的出血,如痰中带血的病症,人参单用或配伍他药治疗,效果不错。
阴茎的勃起,需要更多的血量,脾主运化而充血、心主血脉而行血,由于人参能补脾益心,故而,对于阳痿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1983年《吉林医学》中王本祥介绍:用人参治疗阳痿,第1个10天,每晨空腹口服0.1克;第2个10天,每晨空腹口服0.2克;第3个10天,每晨空腹服0.3克;第4个10天,每晨空腹口服0.2克;第5个10天,每晨空腹口服0.1克。共治疗阳痿27例,其中15例性机能完全恢复,9例明显好转,3例无效。又以口服人参提取物500毫升/日,治疗老年继发性阳痿和性交次数减少,勃起困难、早泄、射精不足或丧失性欲者,均有一定疗效。
四、功效区别
至于诸种人参功效的区别,可以从质地、颜色及味道上来推理:
红参:色红入心,甘能补脾,苦能补心,但因其质地硬而重,故而不在上中焦停留而直接下沉,入肾能振奋阳气,所以,临床上适用于急救回阳;又因甘补苦燥,所以,红参补益之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
白人参(糖参):苦味减少,甘味增强;质地相对轻软,其气上浮,更因色白而入肺,所以更善治疗痰湿阻肺之病症。
生晒参:自然加工,味甘而微苦,质地居中,主要作用于中焦,可补益心脾;硫磺能杀虫补肾,其味酸性温,经硫磺熏过而成的生晒参,其体内亦会有酸味残留,因酸味为肝所主,故而,生晒参也能入肝;因其色白,故而,也可入肺。
五、用药注意
1、用量
人参的用法多种多样:可炖服,炖时要用文火(慢火)煮沸一小时以上,以便把人参的有效成分煎出,用量一般为3~9克;可吞服或嚼服,即在人参干燥后,研为细未,每次用量1克左右,这样用量小,可节省药物,且能保证一定的疗效;还可酒浸,即把人参,或配其他药物后共切碎,放入好米酒内浸泡,一般一个月后便可饮服,每次两三汤匙,一日二次。若要酿酒,可把人参粉碎为末,同用面米酿酒,每次两三汤匙,每日两三次饮用。
2、临床注意。
服用人参时可以不用去芦:
虽然好多医书都记载“人参芦”有催吐作用,包括现代焦树德老先生编写的《用药心得十讲》,但《中医杂志》1981年上有“首都矿山公司医院将人参芦配制成人参酊,治疗低血压,每人每次服2毫升,每日三次,连续2—3周,服药后无一例出现呕吐现象,而且还有人用人参芦当饮料用,先泡水代茶饮,后煎汤代茶饮,用量由10克渐增至30克,连服1个月,从未发生过呕吐反应”的报道;颜正华编写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学》中谈到“用人参芦泡酒或水煎,1次用量竟达50克亦未发生呕吐反应”;在1981年的《中成药研究》中也谈到“药理资料证明,未发现人参芦有催吐作用”,故而,在用人参时可以不用去芦。
3、禁忌
(1)、服用人参时可以不忌萝卜:
在1991年的《江苏中医》上谈到“传统认为进服人参不可同时食用萝卜,其理由是人参补气而萝卜破气。其实中医学中的气有多种含义,人参所补的是元气,即是增强整个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功能,而萝卜所破的是胃肠消化不良所产生的真正气体———胃肠胀气。近代营养学已研究证实,萝卜含有丰富的淀粉酶,能助消化而消除胃肠胀气。个别人服食人参后胸腹胀闷不适,正是消化不良之故,吃些萝卜帮助消化,不适之感自然解除。萝卜可以增强消化功能,有利于充分吸收人参的有益成分,而绝不会将人参的补气功用消除”。清代医家陈士铎在《本草新编》里还谈到用人参治咳喘时应该稍加萝卜子可起到更好消除喘胀的作用。
(2)、人参不畏五灵脂:
在1985年的《陕西中医》上赵命珊谈到:虽在“十九畏”中有“人参最怕五灵脂”之论,但古代方中亦有应用者,《珍珠囊药性赋?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有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治血块的记载;《东医宝鉴》中的“人参芎归汤”,亦有人参、五灵脂同用的记载。近代有通过临床实践或动物实验均证实人参、五灵脂同用而不减低药效的报道。笔者近年来,将人参与五灵脂配伍用于肝胃气痛、月经不调、瘀血等病的治疗中,均未发生副作用。故认为人参与五灵脂可以同用。
4、毒副作用
中医上有句话“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说的就是服用药物不当,很能产生毒副作用,人参更是一样:
(1)、副作用。
在1982年《浙江中医杂志》里谈到长期过量服用人参的副作用:近年有人观察到长期过量服用人参,可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美国一位医生对100余名连续服用人参1个月以上的人进行观察,发现大多出现兴奋激动,烦躁失眠,咽喉刺激感、欣快感及高血压等过量效应,有的则表现为性情抑郁,食欲减退,低血压或出现皮疹、水肿、腹泻等,他把其中一部分称为“人参滥用综合征”,其发生机理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受到扰乱有关。
1996年曾荣香在《人参的使用情况与合理用药》一文中谈到:长期服用人参,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和刺激症状。一次大剂量服用,亦可引起中毒性精神失常,出现头晕、目眩、面红灼热、烦躁不安、多汗、口干舌燥、失眠、精神恍惚等。如某学生为增强体质推注人参注射液致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不清,另1例因乏力、头闷自认为体虚而水煎服人参12g,出现烦躁不安、鼻衄不止、失眠、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还有为进补红参而出现燥热失眠、心悸等中毒症状;在含人参的复方及中成药方面,有报道为抢救感染性休克静滴参麦注射液致心动过速,抢救重度失血致疼痛性休克,口服人参蜂王浆致肾炎患者血尿加重。亦有服用人参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者。人参化学成分复杂,生物活性广泛,药理作用独特,适用于气虚证。但气有余便是火,若过服人参,或实证热证用人参,致使气郁化火,火热扰动心神,神不安宁则烦躁、失眠;火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可出现鼻衄、吐血、尿血之症。使用注意:实证、热证忌服。注意人参反黎芦、畏五灵脂、畏皂荚、黑豆。中西药合用时的配伍禁忌:①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如西的兰、毒毛旋花素K、地高辛等并用,以防引起强心苷的中毒。②不宜与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含铁剂合用,可形成脂肪酸铁沉淀,降低药效。③不宜与中枢兴奋药如咖啡因等同服,易发生中毒反应。④不宜久服或过量,应遵医嘱。人参产生药理作用所需的剂量应适宜,过大过小均效果不佳。如人参皂苷Rb,抗低温的最适剂量是2.5~5mg/kg,过大或过小则失去作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禁用,必要时亦不可超过0.5g。⑤对溃疡性疾病应慎用,据《医学中央杂志》(日)报道,人参对大鼠的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性胃溃疡有恶化作用。⑥对于体质正常者,不可盲目进补。
吕广振在《黄河医话》中谈到:人参服之不当,会造成各种恶果,如清代《余听鸿医案》中报道5例服人参受害的病人:其中1例用2两(60g)人参同鸭子煮食,服后当夜目盲,经治月余始愈;2例服人参后发现痴呆;2例因患疟疾,久病后体虚,服人参后,当夜皆亡。再如我目睹一农妇,年50余岁,春季服自泡的人参鹿茸酒,服后尿血,经治年余始愈。还有一人春季服人参酒喝,几日后,鼻子出血,口渴索饮。经服养阴增液药后始渐愈。
(2)、毒作用。
人参也有毒,口服3%人参酊100毫升,就会感到轻度不安,如服200毫升或服大量人参根粉,可致中毒,出现玫瑰糠疹、瘙痒、头痛、眩晕、体温升高及出血。出血为人参急性中毒的特征。国外曾有内服人参根酊剂500毫升而死亡的报道,近年来国内亦有1例成人内服40克人参煎剂和1例婴儿内服大量人参煎剂导致死亡的报道。
故而,临床上决不可滥用人参,“有是病,用是药”,这是原则。一旦误用人参之后出现了毒副作用,轻则可自消,稍重者就要做治疗:焦树德老先生在《用药心得十讲》里谈到,如果服用人参后腹胀太甚者,可用莱菔子(萝卜子)或山楂解之;对于人参中毒综合征可以用莱菔导气汤(莱菔子、柴胡、香附、麦冬、天冬、五味子、远志、钩藤、生甘草、大枣)治疗。
附:老姬杂谈
2005年在门诊遇到一个50多岁的男性肺癌病人,咯血很厉害。病人的要求是能止血就成。我说可以试试,于是就处方人参、白芨和麦冬三味药,外用法为热醋泡脚和大蒜捣烂敷脚心。
3天过后,病人复诊,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效果很是不错,咯血大大减少。于是嘱咐病人家属用这3味药研末,长期服用,外用热醋泡脚。
对于癌症,我不能谈治愈,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完全可以缓解病人痛苦,延长生命。上面的这个处方是清代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说的。原文大意是“相传有一个盗匪,被官府抓住后知道自己要被处以死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说道:以前,我被人抓住过,打个半死,吐血不已,很幸运的是遇到一个云游道士,说,我可以救你,但你以后不可再为盗,否则,因果报应,救病而不能救命,到时你就麻烦了。于是给了我一个方子:白芨一斤、人参一两、麦冬半斤,研末后空腹服用三钱,我照方服用后很快就不吐血了,身体也强健了,但耐不住寂寞,重操旧业,没想到又被你们抓住,唉,真是后悔没有听道士的话啊。现在,我把方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是唯一报答道士之恩的办法”。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癌,是病邪导致的实证,对人体正气而言,却是虚证。人参大补元气,对于气虚之证很是有效,比如癌症患者在西医放疗、化疗的同时或之后服用人参,效果就很不错;且味苦入心,而心主脉,脉能固血,所以,应用人参之后,心功能同样得到提高,脉的功能增强,固摄力增加,血则不易外出。白芨止血、麦冬养阴,共同应用之后,不但出血止,且气、阴复,所以,对于肺癌的出血很是对症。
2005年,有一个40多岁的女性患者,腹泻十余年,虽然家里很有钱,可就是把病没有治好。从一朋友处打听到我的门诊,过来之后,诊之:舌淡苔白,脉虚稍数。我说你的病很简单,就是一个脾失健运、气血两虚之证,只要补上就成。话刚说完,病人就说:不能补,我以前用6克黄芪就上火,腹泻更重。我笑了,说道:黄芪虽有健脾之功,但性燥耗血,故而,你的病是不能用的,补虚的药物很多,我给你选一种,人参,而且是白参,你少量多次服用,应该可以,但有个前提,你必须用白扁豆所煎之汤冲服。病人将信将疑,或是碍于情面、或是听朋友说到我的医术,只好先试试。3天后复诊,进门就笑,连说效果不错。后来,我嘱其用白扁豆、白芍、生地煎汤冲服人参、山药之末。一月之后,病即痊愈。

                                                                         党参

《中药学》上的功效:补中益气

一、功效来源
1、药用部位
党参药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以条粗壮、狮子盘头大、横纹多、质柔润、气味浓,嚼之无渣者为佳。
2、气味
党参有特殊的香气,味甜。
3、药性来源
单从采挖的时间是秋季来看,其性应为凉;甘为温,综合之后,党参应为平性。《本经逢原》和《本草再新》都说“味甘,性平”。
4、归纳出功效
甘味为脾所主,所以,党参有健脾之功;秋季采挖可入肺。
二、药物炮制
1、党参片: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党参片益气生津力胜。常用于气津两伤或气血两亏。
2、米炒党参:将大米置热的炒药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时,投入党参片拌炒,至党参呈黄色时取出,筛去米,放凉。气变清香,能增强和胃、健脾止泻作用。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之证。
3、蜜炙党参: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与党参片拌匀,闷透,置热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黄棕色,不黏手时取出,放凉。蜜党参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用于气血两虚之症。
三、临床应用
1、补脾
党参有补脾之功,所以,凡是脾虚脾功能下降的病症都可以用党参来治疗,如用于治疗四肢困倦、短气乏力、食欲不振、大便软溏、舌淡或口干总想喝水(这就是《本草从新》上谈的“除烦渴”)等病症,对于血虚之病症,应用党参健脾充血生津,则效果更好。
2、入肺
党参入肺,具有排浊之功,所以,肺虚排浊不力的病症如浊气郁结于胸而导致的咳喘、浊物郁滞于肠道而导致的大便难出和郁滞膀胱而导致的小便淋漓不尽排泄不畅的病症都可以治疗。《本经逢原》中谈到的“清肺”就是说党参有助肺排浊的作用。由于正常声音的产生是浊气正常外排的结果,所以,党参助肺排浊,能“开声音”。
由于党参味甘而健脾助运水液,且能入肺,故而可治疗肺燥的咳嗽、咽喉干燥、口唇干裂、鼻腔干燥不适等症。
培土生金,党参健脾入肺,所以,可以治疗肺气不足导致的咳声低微、短气喘粗、语言无力、自汗怕风、易患感冒、咳痰无力等症。
党参能运化无用之水液,故而,也可治疗痰湿阻肺之病症。
四、用药注意
1、用法用量
煎汤,煎膏滋,入粥、饭、菜肴均可。
党参用量,一般为6—15克,大剂量可用到30克。
2、临床注意
如果用量过大,如每剂超过63克,可引起病人心前区不适和脉律不整(停药后可自动恢复),具体内容见1976年的《中药研究参考》。
《用药心得十讲》中焦树德老先生谈到“急救虚脱时,一般多用人参(参附汤),如一时找不到人参,可用党参30—90克,加附子6—9克,生白术15—30克,急煎服,能代替独参汤使用”。
3、使用禁忌
气滞及高热病症者禁用。
附  老姬杂谈
党参生津不燥,常规用量无任何毒副作用,因能补益,所以,长期服用,增强智力很是不错,这一点,现代药理也得到了证实。对于智力衰退之人,特别是老年人,可单用党参或配合微炒的益智仁泡水代茶饮,改善记忆,效果很好。
有一个治疗老年人气血不足的单方,效果不错,这就是:党参250克,洗净后蒸熟,每次吃饭前嚼食20克,一天两次。

                                                                     黄芪

《中药学》上的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一、功效来源
1、药用部位
黄芪的药材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以条粗壮、质韧、断面色黄白、无黑心及空洞、味甜、粉性足者为佳。
2、气味
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3、药性来源
从采集时间为秋季来看,其性为凉;从味上来看,甘为温,综合之后,黄芪之性为平,所以,《医学启源》上就说“味甘,平”。
4、归纳出功效
根能补益,甘味入脾,所以,黄芪能补脾气,提高脾功能;秋季采挖可入肺,所以,黄芪能助肺排浊。
虽然,黄芪的药材为根,能治疗下部病症,但是,黄芪质轻,有上浮之性,故而,黄芪就有升提之功。
二、药物炮制
生黄芪:除净泥土,晒干即成。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入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三、临床应用
1、黄芪能补脾气,增强脾功能。
脾主运化,运送营养物质和水液入血而补充血的不足,故而,脾有充血作用;运化津液,使之能到该到的地方,所以,脾有布散津液的功效。黄芪健脾,脾能充血,这就是本草中谓之“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的原因,在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是当归的5倍,其原因也在此;脾能布散津液,故而,黄芪就有“利水”“消肿”之功用;脾主肌肉,黄芪健脾,故而就有了更多医书上谈的“生肌”之作用。蜜制之后,甘入脾,则可使黄芪更能专一健脾,故而蜜制黄芪为“补中益气”之要药。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中谈到治疗贫血:黄芪1两,当归3钱,何首乌5钱,水煎服。
临床上,凡是脾虚导致的所有病症,均可用黄芪来做治疗。
2、黄芪入肺。
黄芪又能入肺而具有排浊之功,所以,对于肺虚排浊不力而出现的咳喘、胸闷、小便不利等病症也可用黄芪来做治疗,如在《总微论》里用黄芪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来治疗小便不通;而肺主皮毛,黄芪能增加皮毛的营养物质供应,增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所以说黄芪有“益卫固表”之功。
脓毒是人体的无用物质,靠肺的外排而外出的,所以,黄芪也有“托毒排脓”的作用。临床上凡是脓毒滞留的病症,都可用黄芪以建功。如慢性疮疡久不收口之证,可用黄芪100克,水煎,一天服2次来治疗(《实用中草药大全》)。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张锡纯谈到黄芪“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其道理是:从“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呼吸之气也”就可知道,大气,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宗气。清升浊降,自然之理,现大气下陷,就说明宗气中的浊气过多,不能向上升散外排而滞留。黄芪入肺,能增强肺功能,可促使浊气更多外排,而浊气外排,则大气自然不再下陷,所以,黄芪可治疗“大气下陷证”。
张锡纯还说“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也”。其实,这是黄芪助肺排浊之后而起到增强肝功能的作用:
体内之浊气到达体表,是肝在起作用;体表的浊气排出体外,是肺在起作用(可参考《其实中医很简单》一书)。如果肺功能下降,肺气虚弱,则体表的浊气不能外排,郁结占位之后势必会使得体内的浊气不得向体表输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时,体内的浊气自然就会出现郁结,而我们的直接诊断则责之于肝,说是肝功能下降所致。应用黄芪之后,肺的外排浊气功能增强,体表的浊气畅排,体内的浊气则能快速的被运送到体表;体内浊气含量正常,“显”得肝功能增强,这就是张锡纯所说的重用黄芪、少佐理气之品能治疗“肝虚”的道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里的“肝虚”,是肝功能的相对下降,并不是真的虚弱。
3、升提之功。
黄芪质轻,有升提之功,故而对于下垂、下陷之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大气下陷等效果不错。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中谈到,治疗脱肛,用生黄芪四两,防风三钱,水煎服。
治老人遗尿或阴茎痛:黄芪100克,甘草梢10克,水煎,日服2次。《实用中草药大全》
四、名医经验
1、在《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中邓铁涛谈到:
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等)、重症肌无力、肌肉痿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
对于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g,再配枳壳3g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为何要以枳壳反佐?因胃属腑其功能是受纳消化,胃气以降为顺,虽其黏膜下垂需升,但胃气需降,故重用黄芪补气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既可促进胃黏膜以复原,又可加强胃的受纳消化功能。
治脱肛,邓老推荐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的载方,用黄芪120g,防风9g。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则见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源出于东垣,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
对于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加何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子胞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充,血得气足,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升腾复原。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
邓老还认为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时需注意二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g,不宜少于60g方效,其他药量亦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2、1979年《吉林中医药》上陈可冀谈到岳美中的经验:
老年高血压病人其舒张压常较难降,不易控制。此类患者气虚的多,可有肾气虚及中气虚之不同。用苦寒泻肝或二仙汤之类不起效用,用大量黄芪有时可有一定作用。用法:一般黄芪用50g以上,配陈皮10g。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也有一定效果,但有“火热”者不宜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对肝阳上亢型老年病人也适用。有的病人血压波动,忽高忽低,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粗末小量频服有助调整。
老年人半身不遂或脚力不好,三痹汤有效,此方比独活寄生汤、济生肾气汤好。岳老曾治疗一例90岁老年病人,走路无力,下不了床,服20剂后能走数里地。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汤对气虚者适用,对慢性病尤适用,据称黄芪可延长细胞寿命,很值得研究。老年人用时伍以陈皮可防滞涩,比例为50g配5g。
3、《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上杨达夫经验:
上窍开则下窍亦通,上窍闭则下窍亦塞,似滴管吸液之现象也。余治老人癃闭,西医名前列腺肥大病,以生黄芪18g,甘草梢3g,验之多人甚效。方出王清任《医林改错》,也名黄芪六一汤。盖老人气不足不能运气排尿,徒以八正五苓利之无益也。
4、《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上阎伯伍经验:
黄芪为甘温补药,一般书籍记载,中满气滞者禁忌。阎氏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认为中满者,不皆为实证,亦有气虚而致气滞中满。其辨证要点为:脘腹胀满,纳容如故,时能自行缓解,脘腹胀疼但不拒按,舌苔薄黄不燥,胸胁虽闷疼但呼吸如常。脉虽弦象,但重按沉取无力。正如景岳云:“虚实之要,莫外平脉,如脉之真有力,有神者,方是真实证。脉之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有此者多为气虚而致气滞中满,皆可选用黄芪治之,若气虚下陷,中气推动无权而便秘中满,舌苔黄腻不燥者,用黄芪升举下陷之气,中焦推动有权,则便秘中满自解。此二种用黄芪量,重30g以上,甚则120g,常配伍当归用之。举此二种,可得知津液荣枯,在舌苔表现,为决定用黄芪与否之关键。
5、《蔡小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上蔡小荪经验:
阴挺:即现代医学所指的子宫脱垂或阴道壁膨出。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提,且黄芪分量宜重,可用至30~90g,以增强益气举陷之力。
若是中风偏瘫,血压偏高者,黄芪用量宜在50~70g,因黄芪用量在15g左右有升高血压作用。
临床证明黄芪与党参合用治疗肾炎性尿蛋白有效。治疗肾病综合征,重用黄芪70~100g可促进尿蛋白的消退。
五、用药注意
1、用法用量
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一日10—30克,大剂量可用至60—90克,甚至更多。
(1)、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2)、每天用生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对于气虚不固的自汗效果不错。
  (3)、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单水煎后代茶饮用,或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很好。
  (4)、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5)、还有些人喜欢在做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2、临床注意
(1)、黄芪质地干燥,有伤阴血之弊,所以,应用黄芪时最好配伍滋阴养血之品。
(2)、有经验说黄芪量大降压,量小升压,临床可作参考。
3、使用禁忌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有湿之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不要吃黄芪。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升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附  老姬杂谈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病人,是气虚导致的头晕,病程较长,病症较重,因病人家属要求速效,故而,一剂药之中黄芪的用量达300克。用后,当天就出现了严重的腹泻情况,病人自述上厕所都来不及,但身体没有其他的不适。第1天腹泻10余次,第2天腹泻5、6次,第3天基本无腹泻,用药3天之后,头晕消失。
这里有个问题,用大剂量黄芪之后,为什么会出现腹泻现象?
有是证,用是药,病人是气虚所致,用黄芪补气为正治,但黄芪药材为根,大剂量应用之后,沉重下达,健脾而利腹部之湿,由于剂量过大,故而,腹泻严重。湿邪渐少,所以,腹泻次数减少。治病求本,气虚得补,头晕之证自然得消。

                                                                       白术

《中药学》上的功效:补脾燥湿,利水,止汗
一、功效来源
1、药用部位
白术药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以个大、质坚实、断面色黄白、香气浓者为佳。
2、气味
白术气清香,味甘、微辛。
3、药性来源
白术是霜降至立冬采挖,除去茎叶和泥土,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即可。烘干者称“烘术”,晒干者称“生晒术”,也称为“冬术”。
单从采挖时间来看,白术应为寒凉之性,故而《神农本草经》谓之可“除热”;《药类法象》谓之可“除胃中热”;张元素谓之可“除脾胃热”、“主肌热”等;但甘味属阳为温、微辛也属阳为温,中和季节之性后,白术应为温性。,如《本经》中就说性“温”。
4、归纳出功效
根能补益,甘味入脾、辛味入肺,故而,白术能补气而增强脾、肺功能;冬季为肾所主,白术为冬季采挖,故而,可入肾。
二、药物炮制
生白术: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炒白术:又名炙白术,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至焦黄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蜜炙麸皮。每 100kg白术片,用蜜炙麸皮10kg。健脾和中功效增强。
土白术:又名土炒白术。取白术片,用伏龙肝细粉炒至表面挂有土色,筛去多余的土。每100kg白术片 ,用伏龙肝细粉20kg。健脾和胃、止泻止呕作用增强。
焦白术:又名焦术、白术炭。为白术片用武火炒至外面黑褐色,里面棕黄色,取出摊晾入药者。收敛止泻作用增强。
三、临床应用
1、补脾
白术可治疗因脾气虚弱而导致的各种疾病:
单用即可,如《千金良方》中的白术膏,即单用白术熬膏服,以补气健脾。当然,根据不同的病情,可配伍不同的补气药,如病后元气虚损者,可配伍人参,如《集简方》中的参朮膏;气虚的积食,可配伍枳实,如《兰室秘藏》中的枳朮丸。
对于气虚的便秘,可单用,更可配伍应用,如1990年《浙江中医药杂志》上董自强等介绍:胡某,女23岁,便秘已有2—3年,需7—8日方解1次,干结如球状,平素自觉腹胀,纳食欠佳。证属脾胃虚弱,津液不足,运化失职所致。予生白术3000克,粉碎成极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治疗10日,排便改善,1—2日一解,便质变软,腹胀以消,纳食增加。上法续用10日,大便正常,每日一行,余证皆除。更予10日量,以资巩固。用此法治疗虚证便秘20余例,均获良效;1990年《中医药学报》上刘树民等介绍:重用白术,少则60克,重则120—200克,治疗脾气虚弱之肠燥便秘多例,均获较好疗效;1979年的《新医药杂志》里范华光等介绍:用生白术60克,生地黄30克,升麻3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治疗50例妇科术后便秘患者,其中36例服1—2剂后,开始肠鸣矢气,随后排便1—2次,仅7例无效。
治气虚发渴,张锡纯也谈到:一少年咽喉常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当系脾胃湿寒,不能健运,以致气化不升也。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方中白术重用两许,一剂其渴即止。
气虚下血,张锡纯也谈到:一妇人因行经下血不止,服药旬余无效,势极危殆。诊其脉象浮缓,按之即无,问其饮食不消,大便滑泻。知其脾胃虚甚,中焦之气化不能健运统摄,下焦之气化因之不固也。遂于治下血药中加白术一两,生鸡内金一两,服一剂血即止,又服数剂以善其后。
因土克水,故而,用土炒白术,更增加健脾利水祛湿之功能,对于脾虚腹泻,可单用而取效。
对于腹水,可参考1984年《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上曹可允等介绍的经验:重用白术30—60克,治肝硬化腹水,迁延性肝炎用15—30克,原发性肝癌用60—100克。
水湿所致的眩晕,白术配伍泽泻则效更好,如《金匮要略》里的泽泻汤。
对于小儿流涎,可仿1986年《辽宁中医杂志》上郭剑华介绍的治法:将生白术10克,切碎,放碗中加水适量,蒸汁,或再加食糖少许,分次灌服。治婴幼儿流涎,疗效良好。
对于湿痹,可与祛风湿药配伍,如《金匮要略》里的麻黄加朮汤,当然也可与活血化瘀药同用,如1982年《中级医刊》里就说对于慢性腰腿疼,李毅介绍:以白术30克,炙穿山甲6克,加入20—30度白酒100毫升(以药材浸没为度),加盖,加热至沸后减弱火力,保持微沸至半小时,将药液倾出。依上法重煎一次,2次煎液合兑,早、晚分两次服,每日一剂,连服2—3天,疗效满意。
2、补肺。
对于气虚的咳喘: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谈到:一人年二十二,喘逆甚剧,脉数至七至,投以滋阴兼纳气降气之剂,不效。后于方中加白术数钱,将药煎出,其喘促亦至极点,不能服药,将药重温三次,始强服下,一剂喘即见轻,连服数剂痊愈。后屡用其方以治喘证之剧者,多有效验。
气虚的自汗证:
《备急千金方》单用白术为末服用,治自汗不止;《全幼心鉴》治脾虚自汗,老小虚汗,单用本品煮服即可;《世医得效方》里的“玉屏风散”就是把白术和黄芪、防风同用来治疗体虚的感冒,效果不错。
气虚导致的胎动不安证:
单用白术粉即可;热重的可配上黄芩;气虚严重的,可配伍人参、黄芪等。
3、白术可入肾。
腰为肾之府,对于湿邪留滞腰部而导致的腰痛,可单用白术以建功,如陈士铎在《本草新编》里谈到“如人腰疼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疼减半,再剂而痛如失矣”。我在临床上对于寒湿所致的腰腿疼,嘱病人用一瓶黄酒和一瓶水煎服90—180克的生白术,晚上顿服,效果很好。
四、名医经验
1、《名老中医医话》中魏龙骧白术通便秘经验:
便秘者,非如常人之每日应时下也。此症恒3~5日、6~7日难得一便,大便干结坚如羊屎者,窘困肛门,支撑不下,甚则非假手导之不能出,亦有便不干结,间有状如笔管之细者,虽有便意,然临厕便不出。
便秘一症,医书所裁,治方不少。然有效亦有不效者,轻则有效,重则无效;暂用有效,久则失效。孟浪者,但求一时之快,猛剂以攻之,以致洞泄不止,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东垣所谓“治病必求其源,不可一概用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源者何在?在脾胃。脾胃之药,首推白术,尤需重用,始克有济。然后,分辨阴阳;佐之他药可也。或曰:“便秘一症,理应以通幽润燥为正途,今重用燥脾止泻之白术,岂非背道而驰,愈燥愈秘乎!”余解之曰:“叶氏有言,脾宜升则健,胃主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g,重则120~150g,便干结者加生地黄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1977年6月,患者于某来诊。谓患便秘6、7年。多年来,服汤药数百剂,滋阴如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知母有之;润下如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有之;泻下如大黄、芒硝、番泻叶有之;补益如党参、黄芪、太子参、淮山药、肉苁蓉、狗脊、巴戟天有之;丸药如牛黄解毒、牛黄上清、更衣丸、槐角丸、麻仁滋脾丸,他如开塞露、甘油栓等,且常年蜜不离口。然便秘之苦不解,颇为失望。余诊之,心烦易汗,寝食日减,脉细,舌苔薄滑。上症皆由便秘过久,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当授生白术90g,生地黄60g,升麻3g。患者半信半疑,以为仅仅三味又无一味通下药,默然持方而去,实则并未服药。终因便不自下,姑且试之。不期4小时后,一阵肠鸣,矢气频转,大便豁然而下,为数年之所未有如此之快者。此后,又继服20余剂,6~7年之便秘,竟获痊愈,患者喜出望外,称谢而去。
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g为主,加肉桂3g,佐以厚朴6g,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
2、《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上颜德馨经验:
古人赞白术云:“味重金浆,芳渝玉液,百邪外御,五脏内充。”盖言其功之广,好古则称:“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无汗则发,有汗则止,与黄芪同功。”张元素称其功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确属经验之谈。余临床探索亦有下列诸胜可供品味:
止血:曾治大咯血患者,气脱频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施以白术100g,米汤疾火煎服1大碗,药后2小时血止神清,肢和脉起,竟未复发。亦以之治肺结核大咯血,居经不行,每晨晚各以米汁调服白术粉1匙,1个月后血止经行,体渐康复。血证当以胃药收功,土厚火敛,信而有证,可供玩味。
通便:人知白术止泻,殊不知白术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津润则便畅,凡老年人便秘,以白术30g煎汤服之,可治肠液枯燥,使大便通畅。
消肿:白术与赤豆煎服。在自然灾害时期,浮肿病比比皆是,投之多验。
治小儿单纯性泄泻:生白术、生扁豆同煮元米粥,日服2次,颇效。
预防哮喘:夏令以白术煎服,日服2次,培土生金,冬病夏治,常服可控制哮喘病发作。
治耳源性眩晕:白术与茯苓各15g,煎服其汁,有治疗效果。
保健:《神农本草经》曰,久服轻身。寇宗奭称:稽康曰:“……饵术,黄精,令人久寿。”余则从“脾统四脏”之理论出发,嘱久病者服之,促进康复,收效颇捷。
3、《何任医学经验集》上何任经验
余用白术,认为按仲景诸方用之确当,多有显效。我治肝硬化腹水或妇科卵巢肿瘤等腹水者,病人服西药“双克”后,有四肢怠乏等不良反应出现,常以真武汤方加减,略得小便而腹水缓解,较极度利尿为妥。
(1)、以玉屏风散治气虚自汗。黄芪1两,白术2两,防风1两为末。若不用全方,单以白术30g煎服亦往往可以得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2)、口腔溃疡,久治不愈。余除用补中益气汤全方之外,仅用黄芪、白术亦常能得减轻症状,减少复发之功。对脾虚中气不足者宜之。
(3)、白术治脾虚久利比较易见效。而急迫的类湿热之新病泄泻,则宜用苍术10g,薏仁15g同煎服见效快,而用白术反不易见功。
(4)、白术安胎,宜与枯黄芩、桑寄生合用,远较单味效佳。
(5)、小儿流涎。余视其年龄长幼,以白术10~30g蒸水,缓缓饮之,每有捷效。
五、用药注意
1、用法用量
一般用量为6—12克,大剂量可用到30—240克。
2、临床注意
药理证明,白术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小量能治脾虚泄泻,大量则治气虚便秘,故凡脾虚所致的泄泻、便秘均可配用。
3、使用禁忌
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附  老姬杂谈
我在临床上有一单方,治疗胃下垂多人,效果很是不错,一般一次即愈,重者两三次:白术60—150克装在洗干净的猪肚中,加适量的水煎煮,不放任何其他东西。喝汤(顿服),能吃猪肚则更好。
1993年秋天,我的母亲患胃痛,在医院检查,B超提示,中度胃下垂。当时,仿照书本上说的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有效果,但进展缓慢。后又查阅资料,说是加用大量的益母草和枳壳,效果好,于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益母草60克、枳壳60克,胃痛明显好转。
1个月后,因饮食不注意,胃痛又犯了,仿照前面的治法治疗,效果不明显。当时我就想,胃下垂,补气升提为第一;消食导滞之后,胃体负担减轻,升提更快为第二;活血之后,营养物质快速到达胃体,胃体强健为第三,于是,自制药方,补气升提、消食导滞、活血化瘀,用药一周,胃痛明显缓解,继用一周,胃痛消失。
1年过去了,感冒后又吃点凉东西,胃痛又做,刚准备用前法治疗,这时,无意间想到民间一方,就是白术猪肚煮汤服用,据说效果很好。随后,就决定先用这个方法试试,于是,买来一个猪肚子,用120克白术填充之后,凉水煮,水开后用小火煮1个小时左右,啥也不放,取汤给母亲饮用。没想到,一次就好。
以后,凡是遇到胃下垂的病人,我都用这个办法来治疗,不用辨证,只要是西医上检查出的胃下垂,都可以用。我遇到的重症病人,一般服用3次即愈。
两年前,我的岳母也患了胃下垂,我也是用这个办法治好的。
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由于饮食的原因,胃病容易复发,对于胃下垂的复发,这个方法照样可以应用而获效;二是在治病的时候,最好用生白术;三是白术的用量,一般是60—150克不等,视病情轻重而定。

大黄

《中药学》上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一、功效来源。
药材为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的根。
秋末采挖:秋季凉爽,秋末凉而带寒,所以,从采挖时间来看,大黄属于凉性,可入肺。
气清香、味苦:苦味属阴,其性为寒;气味清香容易走窜,所以,大黄为动药;苦味为心所主,所以,大黄可补心。
质地坚实而重:性属沉降,有降气之功。
综合采挖时间和气味,大黄为寒凉之性;属于动药,有降气之功;可补心入肺。
二、药物应用。
1、大黄之性寒凉,故而可治疗热性病证。大黄药材为根,能治疗下焦病症,所以,对于腹部之热证很是适宜。如治疗肠痈病的大黄牡丹皮汤中就使用大黄为主药。
生活当中,我们好多人在锅里下过面条,如果锅溢了,怎么办?一是加凉水,二是关火。这里的关火,就是“釜底抽薪”,使上面之火热快速消退。大黄苦寒,有泻火之功能,所以,对于头面部的火热病证如头疼、目赤、咽喉红肿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应用大黄就如“釜底抽薪”,效果不错。
如果外用大黄,则不必拘泥于腹部病症,只要是真热之病症就可以直接应用,如烫火伤、痈肿溃疡等。
急性腰扭伤,我们都知道,严格来说,48个小时之内需要冷敷,最起码24个小时内冷敷是必须的,而大黄寒凉,气味清香,有发散之功,故而,大黄外敷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很好。如1984年《中医杂志》上郭锡康介绍:用大黄粉、生姜各适量,先将生姜搅汁于干净容器中,然后加入大黄粉,调成软膏状,平摊于扭伤处,覆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12—24小时未愈者可再敷。治疗腰扭伤110例,全部治愈。其中敷1次者86例,2次者22例,3次者2例。
这里,我要说的是,在这个验方中加入生姜的目的一是防止大黄过于寒凉,所以用生姜制衡之;二是生姜也有发散之功,可助大黄以散滞气;三是生姜汁可固定大黄粉,使之和皮肤结合更加紧密,利于药物的吸收。还有,第二、三次应用时,随着扭伤时间的延长,热性生姜的量就要慢慢增大。
2、大黄属于动药,有降气之功,对于肠道之积滞有沉降作用;对于胆汁郁结之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上只要见到因热而导致的肠道积滞、胆汁郁结之病症,就可以直接应用大黄来治疗。可单用取效,更可以配伍枳实、厚朴等降气药物来增强疗效。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于因肠道积滞导致的不想吃饭问题,治病求本,应用大黄治疗,效果很是不错。
腑以通为顺,由于大黄有降气之功,大黄可使胃中之物快速下降,所以,少量应用大黄,一可增强食欲,治疗厌食症;二可消除胃中宿食导致的堵闷感。
焦树德老先生有一个验方,就是遇到害怕喝汤药、一喝就吐的病人,在服用汤药之前,先用大黄1克、甘草1克,煎水一小杯,慢慢喝下,服后15—20分钟如果不吐,再服用熬好的汤药也就不会吐了。效果不错。这里的大黄就是起到降气的作用。
3、大黄可入肺,而肺主排浊,所以,对于排浊不力的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如痰热的咳喘病,就可以应用大黄治疗;对于肠道积滞更可用大黄来推排建功。
临床上只要见到大便秘结之肠道积滞证,都可以应用大黄来治疗:对于热结,可以单用而取效;对于寒结,可配伍附子、干姜等药物;对于因虚所致的,可以配伍人参、百合、生地、玄参等药物来治疗。
4、大黄可补心,心主血脉,故而,对于因热而导致的出血之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血热妄行之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等各种出血证,即可单味应用,也可以配伍他药一起应用。
由于大黄气味清香而有发散之功,所以,对于血中物质堆积之血瘀证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西医是上谈的高血脂、高血粘就是血中之物质堆积,故而,应用大黄治疗,效果不错。
中医治病,有是证用是药,所以,只要是大黄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应用,但是,随着中药西化现象的出现,一部分人觉得大黄治疗“肾衰”“尿毒症”有一定效果,就在临床上见到所有的此类病人都加以应用,这是不可取的,切记。
三、药物炮制。
一般应用大黄多是生用,因其气味清香,易于发散,故而,在煎煮时一定要“后下”,即其他药物快熬好时才放入,但因临床需要,大黄可经多种炮制。
如“血见黑即止”,所以,对于出血病症,可以把大黄炒成炭而应用,则效果更好。
对于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可以把大黄蒸一下,以缓解泻下之力,这样应用之后,既可达到所要的效果,又对身体无伤害。
对于上部火热之证,就可以把大黄用白酒浸或洗一下应用,这样就可借着酒的上升作用而使大黄的治疗部位随之上升,效果更好。
四、名医经验
1、陈昆山经验  余临床30多年一直视大黄是一味难得的好药。它应用广泛,长于逐邪除病,不仅内科,而且外、妇、儿、五官、口腔、骨伤等科也常用,尤其在抢救许多危重症的关键时刻,用之及时得当,疗效卓著,并能力挽狂澜。一名中医,人参固然要会用,但大黄更不能不会用,否则,就如一名战士不会使用手中一种威力强大的歼敌武器,岂不遗憾!
归纳大黄主治实、热、瘀、疸四大病证。其治疗许多危重症,只要见到四个病症之一时,常以大黄为主药,收到满意疗效。如治疗各种急腹症,常用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内科多种大出血,常用泻心汤加味;各种严重感染.常用清瘟败毒饮加大黄等;慢性肾衰、尿毒症常用温脾汤加减;各种瘀热互结的病证常用桃仁承气汤加减;黄疸常用茵陈蒿汤加减,等等。此外,大黄配番泻叶,睡前泡服,代替清洁灌肠效果确切。
应用大黄的指征是:里实、热甚、瘀血、黄疸确切的病证。这些病证如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时尤为适用。常用剂量数克至30g不等。为了泻实热,必后下,同时配伍芒硝;为了清热解毒、消瘀、退黄,应同煎。用大黄总以大便通畅,便前无腹痛为最佳剂量。有人报告,单味大黄每日用500g也未见不良反应,足见此药安全性好。
应用大黄可为多种剂型,如汤、粉、片、丸等,有条件还可制成针剂,用于止血以粉剂效果更佳。其给药途径有口服、胃管灌注、直肠点滴、保留灌肠、局部外用及肌注等。(《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2、张静荣经验:行医伊始,遇一便秘病人。根据病人苔黄燥、脉沉实有力等,诊为燥屎内结,投调胃承气汤下其燥屎。病人急欲解除3天不便之苦,返家后及时煎药内服。服药2小时后未见大便,派家属来问缘由。我考虑是药不胜病,嘱服黄连上清丸l粒,以增强泻下之力。3小时后,病人又派家属来,诉说仍未大便,且腹胀、腹痛难忍,再三恳求,火速解除痛苦。我沉思良久,踌躇难决,前剂中已用大黄15g,后又加服黄连上清丸1粒,论药力,已算不小,为何服药3小时后仍未大便?追于病人家属的急切心情,我又嘱其再服半粒黄连上清丸。病人家属走后,翻书数部,不得其解,殊觉惘然。此时,患者家属又登门告急,极言病人痛苦之状,要求再加药下其腹中燥屎。我迫于无奈,又嘱其加服黄连上清丸半粒。自此,直至晚饭后未见病人家属再来。我因病人安危所系,遂到患者家中走访。刚一进门,正遇病人从厕所出来,问其病苦,他却啼笑皆非,说服药5小时后大便,1小时内已泻4次,虽便秘之苦已除,而腹泻之病又难支矣!面对病人,我心中惭愧万分。返回途中,始悟出大黄服药5~6小时后才产生泻下作用的道理。由于忽略了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致使病人燥屎虽下,而腹泻难收。自此,我对药物的作用时间特别留心,方知其中大有学问。如麝香、冰片,服药后l~2分钟便可发挥作用;叶、花类药物,服药2~4小时后可起作用:根茎类药物,服药4~6小时才起作用。以上仅为一般规律,随着剂型改革,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也会改变。(《黄河医话》)
3、姜春华经验:姜氏用大黄治咯血的指导思想是肺部有瘀血。大黄,邹润安说:“实斡旋虚实,通和气血之良剂。”樱宁生在《厄言》中说,他开始常用桃仁、大黄治泄血溢之证,但不知所以然,后听一老朋友说:“吾乡有善医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向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即妄行,违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遂始知大黄治血,除故布新也。”
姜氏对大黄一味,确信邹、樱之言,多年用大黄治血症(大多数是支气管扩张咯血)常有立竿见影之效,无一偾事。(《名中医治病绝招》)
4、李春和经验:我家祖传五代,临证以大剂最运用大黄著称乡里。本人行医40年来,对狂证、跌损、痈疥、瘟毒、妇女不孕、痛经、月经不调及小儿惊风、胎毒等症,多以重剂大黄为主,常取得快速而良好疗效。现将用药经验介绍于后。
狂症1  郭某,男,40岁,农民。平素健康,初因卖鱼被人打伤,8个月前复因邻里纠纷,被人欺辱。肝郁气愤交加,猝然发狂,呼号怒骂,亲疏不辞,打人毁物,不思食眠,面红目赤,声宏气粗,脉滑数大,舌质绛,苔黄燥。诊为肝郁气滞,痰火交争,上闭清窍。方用:大黄240g(另包后入)、枳实、厚朴、石菖蒲各12g,加水600ml,先煎后3味1小时,最后20分钟下大黄。家人强其连服两剂,服后腹疼便泻十数次,泻下黏液及黄褐色大便。泻后乏力蜷卧,无力狂奔,神志间有清时,脉趋和缓。上方减大黄为150g,继服2剂后,觉腹空欲食,每次进流质碗许,神志渐趋正常,病情逐日康复,至今10年未复发。
分析:“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痰火并走于上,蒙闭清窍,发为斯症。泻肝热、清痰火,非重剂大黄不足为治。《本经疏证》云:“烦惊、胸满、谵语,非大黄不为功。”或即此意。
狂症2  赵某,女,26岁,纺织工人。婚姻坎坷,家庭失睦,郁闷已久,半年前生气后神志异常,性情暴躁,继而呼叫怒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曾在省内外精神病医院施冬眠、镇静及激素疗法,未根治。其脉弦滑,舌质红,苔黄腻。诊为肝郁气结、痰火上闭清窍。方用大黄150g(另包后入)枳实、厚朴各12g,后二味加水600ml,煎1小时,后20分钟加入大黄。服后腹疼作泻,呕恶难受,折腾一夜,至黎明病势已缓,困倦乏力,闭目而卧,鼾睡达10小时,醒后神志转清,给服稀粥。如此四剂,不再发狂,症见倦卧乏力,短言少语,嘱家人好生调护,1周后下床,至今15年未再复发。
分析:青壮年肝郁及脾、痰火闭塞清窍者,以重剂大黄调理肝气、清热祛瘀,强下痰火,其势如破竹,一过不留,这是其他疏肝清热祛瘀方药,如逍遥散、越鞠丸、安宫牛黄丸等力所不及的。以上2例狂证,均仅服4剂药即愈,都已超过10年未复发。
不孕症  郑某,女,26岁,农民。无器质性疾病,婚后4年未孕,月经40~50天1行,经前及经期腹痛、腰酸沉,经色紫暗,夹带血块,平时白带多,腥臭、烦躁,耳鸣、口苦、眠差多梦,脉弦数,舌质红暗,苔黄而腻。诊为气血郁滞,痰热瘀阻。方用:大黄140g(另包后入),牡丹皮12g,生桃仁、生灵脂、生蒲黄、血竭各10g,木香、黄芩各12g,黄酒、米醋各60ml为引。加水800ml,先煎诸药1小时,最后20分钟加入大黄,滤出药液400ml;二煎加水300ml,煎半小时滤出两煎药液合并共600ml。先服药引各40ml,再服药液400ml,待2小时后,服尽余药引和药液。服药后腹痛、下坠,呕恶欲吐,泻下黏浓便20余次。如是连服5剂(隔天1剂),心烦眠差、口苦等症悉减,脉缓和,舌质舌苔渐转正常。但仍不见经来,2个月后,出现嗜酸、呕恶等妊娠反应,足月生一健康男婴。
分析:婚久不孕,畏于社会流言,肝脾不和,气滞及血,胞宫瘀阻,冲任失调,经乱失孕。取重剂大黄,急行快下,破瘀血血闭、除肝郁痰阻,酒醋二引,辛酸散敛,促气血畅行,气血既通,青壮男女,焉有不孕之理。
痛经  冯某,女,36岁,农民。婚后连生二女,因无男孩,家庭不和,常忧郁不解,渐致月信后延,经色紫暗,经量殊少。经前腹疼身困,眩晕体重,胸胁胀满,脉弦而滑,舌质紫暗,诊为肝郁气滞、瘀阻胞宫。方用:大黄90g(另包后入),柴胡15g,当归20g,川芎、木香、延胡索、牡丹皮、桃仁各12g,先煎余药,后加大黄,一二煎合并共取汁600ml,第一次服400ml,第二次服完余药。服后有腹疼、欲吐腹泻反应,给热米粥以养胃,连服6剂,痛经消失,经期正常,经色亦佳。
分析:由气滞而血瘀,由瘀而胞宫痹阻,致痛经、经期后延。重剂大黄破除瘀血,散癥瘕、积聚,疏理肝气,瘀散气行,其病必除。
跌损  李某,男,40岁,农民。建房时不慎跌下,胸腹满闷,周身刺疼,伤处青紫,呼吸气短,呕恶欲吐,舌质暗,脉细涩,诊为跌仆损伤,瘀血内阻。方用:大黄150g,当归尾30g,桃仁、红花、大白木香、茜草各12g。加水500ml,大黄后入,取汁250ml,童便50ml为引,一并服下,服后泻下黑褐色便数次,诸症渐消,无须余药。
分析:跌仆损伤治用活血化瘀之剂,乃医家常识。但何种方药最优?则大有探讨必要。大黄既下瘀血、血闭,又善清热解毒,还能理气散结,促进气血运行,推陈致新,恰合跌损之血瘀、热闭、气滞之病机,故一剂而愈。
当代的药书、药典及中药学教材,多将大黄列为首位泻下剂,世人囿于其“泻下伤气”而不敢放胆使用,其实大黄是祛瘀清热理气剂,通过泻去痰浊实邪,而达化瘀理气清热之目的。《神农本草经》首先肯定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其次才云“荡涤胃肠”之泻下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黄的疏理肝气、解郁散结作用常被忽视,张锡纯云大黄“其气香……能调气”。我体会:化瘀血、疏肝郁、清火热、解毒邪,唯大黄之效最捷,凡阳、实、热证,重剂大黄,用之勿虞。
重剂大黄是速效药,特别对气滞血瘀所致狂证、气血瘀闭胞宫致不孕症,痛经、月经不调症、毒热炽盛之痈肿、疥疮、瘟毒症以及跌损、小儿惊风、衄血等,用重剂大黄,最多五七剂即可治愈,这是其他方药所不及的。《本草正义》云:“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无坚不破,有犁庭扫穴之功……迅如走丸,一过不留”,给大黄的速效作了恰切比喻。
根据祖传和个人经验,治疗年轻力盛的狂证,每剂用且150g以上,多者达240g,对青壮年妇女不孕、痛经、月经不调和跌仆损伤症,每剂用90~150g,痈疮、疥肿、瘟毒每剂用50~100g,小儿惊风、胎毒、衄血等每剂用5~15g。虽然我的用量高于常规用量2~10倍,但从我临证40年来,尚未见一例因重用大黄而致病情加重或致伤残事故,反而屡收良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黄解》载:有人治一少妇“赤身卧帐中,其背肿热,若一缕着身,即觉热不能忍”“用大黄十斤,煎汤十碗,放量饮之,数日饮尽,竟霍然全愈”。如此用量,较我量大几倍,并无严重后果,反而治愈奇症。我体会:凡中青年病人,属实、热证,是大黄适应证,可放胆用之。
大剂量大黄,服药后约2小时,即开始腹痛,继而腹泻,泻下黏液及褐黑色便,伴有恶心、呕吐。初服药此反应较剧,服三四剂后则反应逐渐减弱至消失。吐、泻、腹痛后,大多数患者呈虚弱倦卧状,对此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宜向病家说明,以米粥或流质饮食饮之,卧床静养。若病人服后吐药,可将下次药提前服用。
年轻而体弱患者,若无心肝肾等慢性病,可酌情减量,对素体阳虚、体弱、老人、心肝肾肺慢性病者忌用。阴证、虚寒证禁用。我家祖传认为:大黄不加芒硝,泻而不伤,于病有益。加芒硝则泻而伤人,因此,大黄禁与芒硝为伍。[李春和.大剂量运用大黄的临证经验.中医研究,1988,1(1):21]
五、临床注意。
由于大黄泻下力猛,又能入血散瘀,故而,在女性的妊娠期、月经期是禁止应用的;在哺乳期服用,随着乳汁的吸入,婴儿也可引起腹泻,所以,这个时候应用大黄一定要慎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