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状元桥坐落在衡阳市祁东县归阳古镇,横跨于白河入湘江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相传石桥建成时,恰巧有一新科状元路过,修桥石匠念出一上联:大桥刚合,从此通过,必吟诗作对,有所感,有所为。新科状元欣然对下联:小生新中,尔后为官,当效国为民,不图名,不图利。众人称妙,遂名状元桥。
桥为五孔石拱桥,长80米,宽8米,高10米,全由石灰岩大块石料构筑,天衣无缝,结构坚固。桥上有桥亭,两侧有栅栏,桥亭正中悬有“万古不磨”木匾,桥头两侧蹲有石狮(文革被毁)。在桥面青石板上留有一个脚形凹印,清晰可辨,当地人传说为神仙脚印。
1944年日军侵华时,桥亭被毁,1959年祁东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2006年状元桥被批准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归阳镇自古就是祁东、祁阳、常宁三县工、商、贸的集散地,素有“金归阳”的美称。相传在东汉时,这里就有商业街,以后逐渐延伸拓展,清朝雍正年间最为繁荣。

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对状元桥感兴趣源于桥的名称。状元桥,顾名思义,一定与文化有着某种牵连。我国古代对桥的命名形式多样,以河流、主地名、湖光山色、动物、植物、数字、史事典故命名等;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如建于隋代、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跨石拱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安济有“安抚救济”和“安全渡过”两层意思),拥有了文化寓意;如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虹桥,扬州的五亭桥,衡阳的青草桥,均融入了唯美和传说的色彩。传说状元桥建成时有一位状元经过,工匠出上联考之:“大桥刚合,从此通行,必吟诗作对,有所感,有所为,状元公有何想法?”状元答曰:“小生新中,尔后为官,当效国惠民,不图名,不图利,众父老不必担心。”状元桥因此而命名。上联巧问,下联智答,百姓期盼,为官要义,皆从联出,可谓言简意赅,志从心生。由是,一座冰凉的石拱桥骤然间便拥有了文化的体温。

盛夏酷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从祁东县城乘客车到达归阳镇渡口。湘江边码头石阶上,一株百年古槐树豁然扑入眼帘,郁郁葱葱,绿意盎然,陡然就抛给人一束沧桑感。再看湘江,碧波如织,汨汨北去,大气而淡定;江边停泊三两只渔船,有鸭群嬉戏啄食;江水古槐,古渡渔船,令人顿生出一种怀古的感觉来。
乘着渔船,驶向状元桥。湘江水被船头犁开,浪花翻飞。船上行约五分钟,一座古朴苍劲的石桥映现于眼前——状元桥座落于祁东县归阳镇,横跨于白河入湘江口,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五孔石拱砖石廊桥,桥长80米,宽8米,桥上为房屋式木结构覆盖,保存尚好。站立桥上,夏风习习,全身的汗水顿时收敛了,凭栏远望,湘江波光粼粼,两岸长堤碧绿延伸,江心偶有机帆船驶过,好一派湘江田园风光。桥面石板路面有一“仙人掌”脚印,据说踩了能添福添寿,大家到此争相围观,一踩为乐。桥上行人或路过小憩,或端坐护廊条石休闲谈心,乡风俗趣,和谐自然。

状元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依旧安然挺立,莫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而那位状元的表白,可算是为官者的高境界了,他一定明白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道理,才回答得如此从容大度。细细想来,实在可以成为今天当官者的一面镜子,也是老百姓朴素的期盼。
离开状元桥,步入归阳古镇老街,依稀可辨当年古街道老建筑风貌,频频摁下数码照相机快门,生怕这些古建筑遗存,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风化消弥。回望状元桥,依然挺立在湘江白河口,连接着两岸老百姓的生活,连接着童心与乡愁,连接着渔唱与诗吟,连接着渺远与未来。
游览状元桥,该有状元志,让我对那位消失于遥远岁月中的状元有了更深的眺望,而状元桥,在我看来,已不仅仅是一座古代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串装点江山的文化符号了。当我们观赏状元桥时,状元桥也在观赏者着我们——人与桥,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风格与创造,不管时间之水如何流逝,思考过,生动过,鲜活过,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