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密码:二、 西医对疾病的局限性认识和调治---计沙

 未来医学思维 2014-12-10
健康密码:二、 西医对疾病的局限性认识和调治---计沙
 二、 西医对疾病的局限性认识和调治

        有一位患者,因为食欲不振,两膝酸软,小便深黄,前来就医。医生接诊这位患者后就要立即去思,到底是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才会导致患者产生这些全身症状。接诊医生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怀疑患者肝脏有了病变。后来的相关化验检查,也证实了接诊医生的判断。患者的生化检测指标出现异常,肝脏有了活动性炎症。“B”超形态学检查,还提示患者肝脏存在有慢性炎症损害。

    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肝脏形成了慢性炎症损害呢?进一步的化验检查结果显示,是乙肝病毒。患者后来被确诊为慢性乙肝,并按照惯例进行了相关的药物治疗。

    西医通常都认为乙肝病毒是慢性肝炎的罪魁祸首,因为是乙肝病毒长期存在于患者体内,所以导致了肝脏的慢性炎症损害。由于肝脏存在有慢性炎症损害,所以患者有时会出现纳差、乏力、尿黄等全身不适反应。

    因为是肝脏有了疾病导致患者全身不适,所以首先要进行保肝抗炎治疗。由于是乙肝病毒的长期存在,导致了肝脏的慢性炎症损害,所以最后还是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这种解剖还原式治疗思路,至今仍然占据着广大西医临床工作者的大脑,并指挥着他们的医疗行为。

   实际上这种治疗思路,存在有很大的片面性。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证实了,在这种治疗思路指导下对慢乙肝患者进行治疗,难以取得疗效。即使取得了治疗效果,也是暂时的,病情很容易反复。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中国80%以上的成年人都曾感染过乙肝病毒,为什么偏偏就只有极少数人形成慢性肝炎呢?这就说明乙肝病毒并不是慢性乙肝的罪魁祸首。乙肝病毒长期留在患者体内,这不应该算是导致慢性肝病的根本原因,而应该是一个结果,是因为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不佳,才会导致乙肝病毒长期留在体内。

   西医一直坚持认为是肝脏发生了病变,导致了机体整体状态不佳;是病毒长期留在体内,导致了肝脏发生慢性病变。形成这种片面性治疗思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西医对生命结构的认识存在有很大的误区。

    对疾病的认识和调治应该存在有六个层次, 尽管西医在生命科学的领域里,已经认识到了基因和生物大分子水平了,再继续下去就到了没有任何意义的电子原子了,但仍然只是认识到了生命机体的肉体结构,而对生命场能结构从未涉及。正是因为西医对疾病的局限性认识和调治理念,所以在这里就将西医视为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思路的第二个层次。

        生命实际上是由肉体结构和场能结构有机构成的,生命的场能结构长期处于紊乱状态,或迟或早都是要导致生命肉体结构的病变,最主要表现为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和机体应激系统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难以治愈或容易复发。西医为何对生命存在有片面性认识 ,主要与西医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西医起源和发展

       西医起源和发展于近代400年的科学技术“分析时代”,为了深入研究事物,运用包括有分析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归纳方法等,把事物分解到它的组成部分之后再去认识。1543年维萨里《人体的构造》一书,吹响近代医学革命号角从此,西方医学以解剖学为基础,逐一弄清神经、循环、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结构,分别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建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生理、病理学说,强调疾病是肉体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人体进行节和控制的诊断与治疗,也表现为以对人体肉体结构的考察和节为中心环节。

       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应用学科之一,其方法和理论的形成、发展,必然植根于其科学母体之中。西方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贯穿着原子论的传统,原子论起源于古希腊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论试图对世上各种事物的特定形态及其多样性给出一个统一的、最终的解释。按照这种思路了解事物及其变化,就要把事物的整体及其复杂现象加以彻底分解,直至找到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或‘自然最小量’,这样在方法论上就形成了西医的解剖学思路。

       解剖学思路成为西医最得力的法论武器,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生命的整体性能可以从它的组成部分的性能完全解释清楚;生命运动是由较低级的物理、化学运动组成的,可以把生命的高级运动还原为低级的运动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的现象完成可以用物理、化学规律来解释清楚对整体的认识应该从器官、组织、细胞,一直深入到分子和亚分子水平。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帝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科学技术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到20世纪初已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在这之后西方医学又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西医的科学性、具体性,以及对急症、感染和外科疾病治疗下的立竿见影效果,使得中国的西医队伍更加壮大,对西方医学的掌握更加系统,一时出现了崇洋媚外、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主张“废医存药”,以西医取代中医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

            尽管中医的语言比较抽象,而且大多数是经验性语言,但它是在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从极其丰富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学术体系,是对人的健康和疾病规律的客观反映,其真理性受到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检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过去发病率较低的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病因、多影响因素的病种越来越常见,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于这些疾病,西方医学很难找到较好的治疗方法

          对这些慢性疾病、疑难病症,中医的中药、气功、针灸等在治疗往往显示出它的独到优势。这些主要得益于中医不仅认识到了生命的肉体结构,而且多少也涉及到了生命的场能结构,中医的经络系统实际上就是生命场能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中药、气功、针灸等治疗手段对经络系统具有较好调节作用。

                        西医的诊断与治疗

            西医的解剖学思路主要是以实物粒子为研究中心。肉体结构就是由电子、原子、分子、蛋白质等实物粒子所构成。西医的解剖学思路首要特点是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些“实物”构成的,因而可以进行分解研究,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由构成它的“实物粒子”所引起的,其原因应当从“实物粒子方面去寻找

       解剖学思路去寻找“最终的”、“有决定性意义”的“实物粒子’成为被普遍应用的思考方式,在西医学的应用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各种实验室检查手段,证实了器官、组织、细胞、分予等这些肉体结构在发病过程中的地位并着重于从外部寻找致病的原,如细菌、病毒、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冷热刺激等,也找到“因”和的一对一关系

      1854年巴斯德发现使啤酒变酸的乳酸杆菌1882年科赫发现了肺结核杆菌和霍乱病菌此后,在西医的解剖学思路指导下,又逐步探明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致病作用。分子医学也在蛋白质和核酸等肉体结构上发现了一系列过去没有弄清的发病根据,已知的3000多种遗传病陆续在分子水平上找到其发病的根源但是这些有关疾病原因和疾病诊断的研究成果,都是针对生命肉体结构而言的,因为西医的解剖学思路根本就不适于研究机体的场能结构。

           在西医的解剖学思路指导下,西医治疗学认为,特定的疾病是由特定的致病因素引起的因而,治疗就是要有针对性的直接消除这种病因素。这种特异性病因学的产生,逻辑地导致了特异性治疗的指望,一个个病原微生物被确认,制造对付它们的化学武器就成为必然。如1912年维生素的发现,1932年“百浪多息”的发现,1935年磺胺药的发现,1938年青霉素的发现,使对维生素的缺乏症,各种细菌性传染病的治疗,都奇迹般地取得了疗效。

           因为西医认为是局部性病变引起全身性病变,所以在治疗时以局部性调节为中心,以纠正局部性病变来消除全身性病变,必要时辅以全身性支持治疗。注意的焦点不在整个人的功能状态的改变,忽视或是根本就没意识到生命场能结构的存在。注意的焦点在于特异性的病因和局部性、定位性的肉体结构的病理改变

          不管是内科、外科,还是介入、生物工程等治疗手段,甚至基因疗法,都是在治疗肉体结构的病变,而忽视了场能结构的病变西医的解剖学思路历史很久,至今仍在主宰着许多西医临床医师的治疗思维这种思路把人理解为一部复杂的机器,然而作为生命系统的人除了肉体结构之外,还有着一个可以做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场能结构。然而中医的经络系统涉及到了生命的场能结构,这也正是中医学能在这里被称之为人生战胜疾病的第三个层次的重要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