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铎: 临古、创新贯通一生的书法大家(下)

 爱雅阁 2014-12-11
王铎: 临古、创新贯通一生的书法大家(下)
 
 

三、王铎临古的精神追求

50岁以后的王铎,作为一个变法成名的书法家,他已经完成了五十自化的蜕变,成为中国永垂书法青史的书法大家。他又如何跨越时空,在未来建树起永远的里程碑?那就是他又为之始终如一的临古,又是一天临先贤之帖,一天创作。何以见得?我们可从王铎的一则论书语中得到答案。王铎(时年60岁)在《琅华馆帖》后款云:“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为登霍华,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耳。”一位如此谦虚而集古开新的大师,是为之天下书为吾之用也。王铎虽然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家,但他仍然看到了自己与王羲之、张芝、张旭、怀素、颜真卿、米芾有所不逮,仍然需要努力向他们学习。不是像时人自称为第一,或社会评之为第一,而就此满足了,王铎则是继续为书法事业而艰难地登山,去达到更高峰,因此他50岁以后的临古,是千古书史的楷模。

(一)书法精神的延续和光大

一生为学勤奋、为官清廉、为书辉煌的王铎,在他50岁以后名扬华夏时,他毅然在临古。我们选取他50岁到53岁的几件作品做一解读,便可略知一二。50岁所作的有《临阁帖》(图A13)、临王羲之《秋月·小园·至吴帖》(图A14、B8),51岁所作的有临柳公权《圣慈帖》(图A15)、临王羲之《蔡家宾帖》(图B13),53岁所作的有临王献之帖(A16)、《琅华馆崇古帖》(A17、B9)。前三帖的临法思维可以说是王铎变法之后的行草兼容的觉斯体,是“二王”与米的融合变体。后二帖的书写在草法上更具自由性,行云流水的一笔书将人们的视野带到奇峰万壑、飞瀑直下三千尺的境界。名为临帖,实际上是王铎创作的佳构。后者为王铎临沈嘉、杜预、刘超、王徽之、王凝之等晋人的作品,并在落款处写道:“崇祯十七年三月,舟次清江浦,仿晋法,世不学古,而蹈今,吾是以崇。”其落款之文,态度明朗,崇尚临古,对时人的“不学古而蹈今”现象进行了批评。王铎在54岁时的《临阁帖》(图A18),两行书,近似对联,是他一笔书的代表作。从其第二行可以看到是一笔写成,虽然第三字断之,而笔断意连,“瞩疎数慰对吾今年病垂耳”11个字,如古藤虬曲,劲健力完。纵横取势,变化多姿。此幅作品对称合理,简中有变,少中示完。我们可以看到王铎临古,实为更完美的创作,只是汲取古人的精神而已。

(二)书法精神在中和中得到永生


作为一位身在明末清初政治多变时的文官,王铎的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自认为“贰臣遗老”的王铎(后来乾隆帝将他列为“贰臣”,将他的文集烧毁),深深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熟悉中国的礼仪道德观。他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选择了降清,是无奈之举。他心里的压力、彷徨和悔恨,在其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他的灵魂。此时的他也只能以书法形式和中庸之道来解脱精神上的压力。正是这种内心深处的思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使他在书法上又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50岁以前的“尚态”、“尚势”、“尚力”的作为,使他在书法史上占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但他的内心仍在求其中和。我们从他55岁至60岁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个中庸之道的王铎形象。他在求中和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地改变一向耿直为政为文的性格,只能是在追求中自我安慰吧。


从王铎存世的作品看,他55岁至60岁的临帖作品最多,应该占他存世作品的近50%,件件都是上等的临古佳构。《节临虞世南贤兄帖》(56岁作,图A19、B10),便是他“取神遗形”的典范之作。虞书为行草,也做到了随心所欲,不拘于点画和用笔,多以中锋为主,得“二王”风神。王铎临此帖更显出自由的功夫,6尺的高度(3992.4999999999995px×1310px),书写的畅达、果断的动态,随性而得之。在《临张芝帖》(图A20、B11)中,显得法度的自控能力较强,张旭之书行笔干净利落,起伏变化大,多为中锋劲势之力。而王铎书之将其变换为圆笔中锋、裹锋并用,技法运用得十分得体。王铎所临王献之《集聚帖》(图A21)、王献之《忽动、委曲帖》(图A22、B12)、王羲之《蔡家宾帖》(A23、B13)三帖中,表现出“遒媚”、“浑深”、“蕴涵”的韵味,焕发出平和中显力度和气势的神采。虽然说此三幅临古有别,但都显现了“二王”之风神,如入自家门户,又如自家田地耕种的种子,产生出优越的再生力量,再生勃发。王铎化古入神,后又以自立而传神。王铎57岁所临的《家侄帖》(图A24、B14),实为书心之作。褚为行书,与其楷书相比,判若两人,自有其独到之处。王铎临此帖时性情通天地,随心得法,随心所欲。王铎在59岁时所临的《阁帖》(图A25),一笔连天地,15字一行(第一行)贯通天地,三行之书一气为之,仿佛是高山流水,气势充沛而自然。另有一件王铎59岁所临的《欧阳询帖》(图A26、B15),欧阳之书以劲险胜之,虽行贯草意,但俊奇得力。王铎临之则心随行意,草贯天地,以神采取胜。王铎在60岁时有多件临古作品,我们选其两件,一是临《王昙首昨服散帖》(图A27),二是临王献之《敬祖、鄱阳帖》(图A28),此两件临书作为王铎临书结尾语。王铎入清以后,曾上疏清皇,尊师重教,以光大传统文化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王铎降清后,他心里一直是在多重矛盾中度过,但他一直寄予希望的是“祭酒同贾岛,濡酒似张颠”,“白头仍不惑,微尚寓琴言”。王铎于1651年60岁时的四月受皇帝之命祭告华山,他心里由此而轻松。继而又以汉中南下入蜀,达峨眉山,九月返途,历经五月之余,虽然沿途的自然风光极大地吸引着王铎,他写下多首诗以记之,也写下多幅书法佳构,但沿途的劳累,加上水土不服,身体也日渐衰弱,从临《谢安帖》(图A29、B16)中我们已感到王铎的心力交瘁。


另外,王铎的两部重要刻帖《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在王铎传世书法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留给后人学习观摹的较好书法刻帖。《拟山园帖》是王铎53岁至60岁的作品,多为临古,少量为自己的诗词,内容含张芝、钟繇、“二王”、张旭、颜、柳、欧、米等数十家帖,内容丰富,有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是示后人的临古大全,件件精品。后由其子王无咎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451年)选用90块汉白玉刻录王铎书法作品,顺治十六年完工。共79帖,1.8万多字,石刻镶嵌于王铎故居室内墙壁上,后人多有拓传,是传播王铎书法艺术的主要渠道。这里选其一、二作一分析:颜真卿《江淮帖》(图A30、B17),书体雄勃,厚重而力强,如同他做人一样,为国而忠心耿耿,为人而厚道,可谓书如其人。王铎十分敬佩颜公的为人,所临此帖,书体舒展,行笔大度,直追颜之风神。郗愔《九月帖》(图A31、B18),书体为“二王”一脉,王铎所临也多有自己的风范。王铎在临张旭《晚复帖》(图A32、B19)时,有意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因为张旭的大草行云流水,千里飞泻,而王铎更加理性地把握,加入自己的个性思维,发挥自然。



王铎的另一刻帖《琅华馆帖》,1958年在当时的河南洛宁县陈吴公社新寨村张鼎延(为王铎的儿女亲家)旧宅遗址发现。帖石为汉白玉条石12方,长方形,宽0.3米,长0.62~0.98米不等,厚0.12米左右。清顺治八年(1651年)张翱镌刻。有一部分为王铎临古帖,与《拟山园帖》同为珍品。

王铎为学勤奋,业绩卓著,著有《拟山园集》4卷(在乾隆年间被全毁),另有《拟山园文选集》(32卷)、《拟山园选集》(82卷)、《拟山园诗赋集》、《拟山园述意》、《古乐府》(3卷236首)、《四言古诗》(2卷92首)、《五言古诗》(7卷426首)、《五言律诗》(24卷2592首)、《五言律诗》(5卷209首)、《七言律诗》(10卷906首)、《七言绝句》(3卷493首)。就其书法作品而言,应该在万件以上。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原因,现流传下来的墨迹只有近千件,而刻石作品则更多,件件可称为精品。王铎留下来的绘画作品数量不如书法,但也有百件。王铎一生于诗、于书、于画用力尤勤,精神难能可贵。这些艺术成果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艺术宝库,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的文化财富。

王铎临古的精神永远地激励着后人。学习王铎的临古精神,必须克服浮躁情绪,切实地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要在诗文、绘画、哲学、历史等方面多下苦功,丰富自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书法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