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经济学家预测,你的灾难就大了吗?

 指间飞歌 2014-12-11

听经济学家预测,你的灾难就大了吗?

    上周末,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在北京浙江企业商会换届大会的演讲中,突然炮轰经济学家。他尖锐批评道:“我们企业家不能听经济学家预测的未来,我们企业家最能感到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还去听经济学家的预测,你的灾难就大了。”

    马云既不是第一次批评经济学家们的预测,也不是第一个批评经济学家们糟糕预测的人。对经济学家的预测批评其实由来已久,最为著名的莫过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本国经济学家地质问:“为什么当初没有一个人注意到经济危机?”随后,英国一批顶尖经济学家在回复女王的信件中承认:“抱歉,女王陛下,我们没能预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

    经济学家对未来预测不准的例子可谓是车载斗量,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学是基于社会过往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同时间、空间不会完全相同,因此经济学预测很大程度上是对未来的猜测,而非预测。二是经济学科发展由百花齐放,变成一家独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相信市场万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逐渐坐稳主流的宝座,其他诸如对经济周期有独到见解的奥地利学派等分支逐渐衰落。思想的单一,必然导致傲慢自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英国经济学家的复信中也承认,“最主要的原因是未能从国内外诸多智者身上集思广益”。事实上一些被认为是旁门左道的经济学家预测颇为准确。比如,在不完全竞争方面颇有建树的克鲁格曼就正确预见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之前,他不止一次批评这种不劳而获、寅吃卯粮的做法必然走向危机。

    对于马云的批评,如果仔细体会的话,能听出一些弦外之音。相信很多企业家对经济学家预测不准应该是有所耳闻,却为何如过江之鲫去听经济学家的预测,并将之奉为圭臬?

    我认为,普通的企业家与马云对未来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增长,主要是量的扩张。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家对国内外市场、行业进行全覆盖,直到将中国和世界的市场饱和,占领所有存在比较优势的行业,在已知的市场和行业中,不存在空白和缝隙。但这是过去的故事,是一般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在未来,中国发展要经历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国的企业家必须抛弃对以往的成功经验依赖,要大胆面向未来进行创新,从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升,在创新中开拓新的产业、商业模式,就像乔布斯用ipad定义出平板电脑一样,从手机和电脑两大行业的夹缝中定义新的产业。只有这样,中国的企业才能够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才能顺利地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很多企业家站在过去,面对中国经济要创新发展的“新常态”,这种面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不能不感到困惑和无助,这也是他们求助于不靠谱的经济学家未来预测的基本心理动机。马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猛击一掌,让企业家清醒过来,抓住时代、经济的变化,紧贴市场、技术发展的脉搏,勇敢面对未来的创新挑战!

    至于经济学家的预测,正如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的调侃:“还是要有不少经济学去预测未来,他们思想逻辑和马云其实类似,预测还是要做的,万一对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