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苯墨子社 2014-12-11
撰文:王锦强
汉画像石【鱼戏】山东沂南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因此有着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节庆体系。节日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使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保存、丰富和发展。从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形态中,可以透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民众的文化心理和精神风貌。从古至今,登上中华民族文化舞台的节日大约有3000来个,而当今仍在存活或盛行的节日也有2000上下。
  人们将岁末年初的过渡时节称为“过年”。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月作为正月,正月初一也被称为“元旦”,即“第一天”的意思,这是新年的开始。中国56个民族中33个民族有欢度春节习俗。现代春节活动中仍有一些习俗和信仰,是古老农耕文明保留至今的历史文化遗存。
  清明作为节日,包含着一定的风俗内容和特定的纪念意义。在二十四节气中,演变成节日的只有清明。除汉族地区流传较广外,我国还有24个民族过清明节。
  寒食节除纪念介子推之外,还有一种源于古代钻木求火的说法。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树木钻火,即改季改火的习俗。而每次改火之后,要换取新火。新火未到,就禁止人们生火。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冷食以供食用,慢慢变成固定的风俗。后来,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三国时曹操曾下过“绝火寒食”的命令;唐代寒食节禁火三日,到清明早晨家家才能换上新火;宋承唐制,寒食也放假七天。元以后,禁火习俗衰微,但相关习俗如今还在一些地区流传。
  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祭祀的节日。1976年宁波市鄞州区出土的战国铜钺上携刻的“羽人竞渡”图案,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先民已有龙舟竞渡现象。四川凉山雷波一带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寨疫病流行,居住在金沙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送上山,医好了他们的病。汉族人告诉彝族兄弟,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避邪。从此,彝族人也过起了端午节,并在节日这天,每家每户都在门前挂艾叶和菖蒲。
  七夕节的仪式性活动可上溯到传承久远的牛郎织女传说。浙江温岭七夕俗称小人节,沿海地区石塘、箬山一带百姓于七夕当日为16岁以下儿童向七娘妈祈愿。之所以叫小人节,是因为16岁前年年过节,16岁“满金亭”后不再享有。广东潮汕地区“七夕节”期间,虚岁年满十五的男孩、女孩,都要举行“出花园”仪式,象征从此告别孩童时代,进入成年。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周代就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唐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幻化月神、唐明皇升天入地碧落黄泉游历月宫灯神话故事联系了起来。明清时期,中秋赏月慢慢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诸如拜月时,每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所陈供祭果祭饼必须呈圆形状,祭拜之时要置月宫符像,符上玉兔像人一样站立,陈瓜果于庭院,月饼上还绘有月宫蟾兔,男女素拜烧香,旦时焚化。宋代中秋拜月习俗都是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后来演变成女人的专利,因为月亮为阴象之物,有些地方祭拜月亮时,男子不得染指,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各少数民族节日大都与族源神话、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祭祀祈愿、族群记忆、信仰习俗等有类似于上下文的关系。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城寨的白倮人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昆仑山。城寨白倮人在不同季节里都有自己的节日,最隆重的是农历四月第一个龙日的“荞菜节”。节日里,白倮人杀鸡宰牛祭祀,到菜地里喊荞魂“回家”,送到木楼上与祖先共享。白倮人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米、棉花等作物,但为什么他们将“荞菜节”作为自己民族代表性的重要节日呢?白倮人有“古歌”说白倮人是从天上搬下来的,在人间生活的各种物品、各种规矩和风俗,都是祖宗从天上带下来的。然而有一年春天,老天大旱,白倮人聚居的村落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由于白倮人的房屋都是木头建造的,而且非常密集,大火很快将白倮人聚居的村落吞没,村子的房屋和粮食被烧得精光,使他们的生存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全村人望着眼前一片废墟,感到非常绝望的时候,清扫废墟的人突然发现地上反盖着一个碗,翻开一看,一小堆荞籽完好无损,大家小心翼翼地把荞籽撒播在田间地头,过了不久,嫩绿的小苗破土而出,这些荞子见风就长,很快就获得了丰收。人们就用这些成熟的荞子做种继续栽种。一小把荞子使白倮人度过了难关。于是大家决定在农历四月的第一个龙日过“荞菜节”,渐渐演变成了白倮人祭祀祖先,娱神娱人的重大节日。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的上果村被当地壮族誉为“请回太阳的地方”。他们沿袭于远古而来的“女子太阳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清早,村里男人们就蒸好用一种野生植物“染饭花”染制的金黄糯米饭,作为祭祀供品。村中年满十六岁以上的女性都要到河里净身,然后穿上传统盛装等待祭祀活动。中午时分,她们吆喝着“找到太阳了”,聚集到村里河边传说太阳藏身的树林祭台前,由专司祭祀活动的年长者主持带领用红公鸡祭请太阳。请到太阳神灵后,女人们唱着《祭太阳古歌》,用轿送到村边的“太阳山”。正午时分,在太阳山上女人们唱诵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祭太阳古歌》,举行隆重的送太阳礼仪。祭祀完毕,女人们分享供品,凡吃过供品的女人就可以履行女人的天职。傍晚,女人们来到河滩上共进男人为她们准备好的晚宴,而男人却不得参与享用。晚饭后,全村老幼载歌载舞。整个活动演绎了壮族祭祀、饮食、服饰、歌舞和恋爱文化的别样景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但任何一种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祖先从没有希望子孙过与他们一模一样的日子,他们都希望后人生活得更精彩。因此,祭祀、唱戏和庙会活动把天地、神灵、祖先放在最神圣、庄严和无与伦比的位置上。每一个族群和个体都终身接受着祖先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后茅塞顿开的精神沐浴和灵魂洗礼,发酵和过滤着我们的信仰与价值观。我们的节日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人文原件上虔诚而纠结地揣摩、保养、劳心和接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