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金时代】光影流连 | 我看《黄金时代》

 昵称13477377 2014-12-11



凭直觉知道自己会喜欢《黄金时代》,虽然萧红是一个那么遥远的名字。

忘不了萧红独坐在鲁迅家院子里一张小板凳上的背影,那时的她是最美的,即将开始她的黄金时代。几乎静止的长镜头将一个背影一再呈现得如泣如诉,近乎完美,导演应该深爱这个女人——是导演对影片主角的一往情深成全了这部电影。也只能是个女导演,再体贴体谅女人(无论是故事里的还是写故事的女人)的男导演,譬如李安吧,至多也是《色戒》的儿女情长——《黄金时代》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史诗,荡气回肠。

第二次怀孕后的萧红摔倒在甲板上,孤零零直挺挺横在那里,肉体的沉重从来没有这样让我触目惊心,虽然我也曾两度怀孕——除却时代、境遇、天赋等等等等的不可同日而语,萧红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毕竟不是任何时代的寻常女子轻易便体验得到的。她的精神越是要冲破各种桎梏,她的肉体越是让她不堪重负。她一再挑战冲破各种传统伦理束缚的底线,但我不知道她是否想过真正束缚她的归根到底是她自己的血肉。如果她想明白了,应该不致于两次弃绝自己的孩子(难道他们不都是她的骨肉吗?),至少第二次不会。我想她是没有(我承认这样说很自以为是),也因此早早断了自己的生路。

革命的萧军和丁玲都是乐观主义者,革命者总是充满了要改天换地的正能量。而天地在萧红眼里亘古不变,这一点我想导演非常清楚,影片引用的萧红的文字主要表达的也是对自然无情无义之美的洞察。二萧初见时,男萧问女萧:“那你为什么还要活着?”女萧说:“因为这世上还有些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男人点头说我也是。我想对萧军来说,让他死不瞑目的可能还是革命者那些尚未实现的宏图大志,对萧红来说是什么呢?可能竟然就是想弄明白“我到底为什么活着”吧?当然你也可以表述为她对自由的追求,可终极的自由是什么?难道不是灵魂的永生吗?也许如果萧红能活过四十、五十,甚至六十、七十,她对生命会有很不一样的体认。会是什么样的?尚未活过四十的我现在还说不出。电影中的萧红在鲁迅去世时说人总要死,但真的面对死她在感情上却接受不了,“他现在又躺在什么样的椅子上呢?”她问话中的“他”应该是指鲁迅的灵魂吧,而她动情恰恰因为她还在呼吸着。

一心要解救天下苦难大众的革命者们更多时候是被自己的慷慨激昂所感动,伤害起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来很是义无返顾;那场革命老区的批斗会现场也叫人心惊肉跳,奇怪那么多亲历革命的左翼文人都该是拥有多么分裂的人格才能这样一路横冲直撞下去,直到落得自己也多半头破血流的下场——也可能他们才是真正“适者生存”法则的自觉实践者吧。而对自己肉体的存在(包括她自身肉体的延续)那么不爱惜的萧红,无论是对爱人的情意和忠诚,还是对众生苦难的同情却是那么真切深沉。细心的观众应该很容易发现导演很在意表现她的悲悯——有一个镜头,二萧被特务盯上了,他们急着转移,出门远远看见一个拉三轮车的衣衫褴褛的老头,一车满满高高的破物什,突然一只面盆滚落下来,老人停车,勾着背慢慢挪步,捡起面盆,再装好;这一幕是通过萧红的眼睛看到的,萧军焦虑地一再要拉她走,她却迟迟不愿离去,脸上痛苦煎熬的表情与其说是为着自己即将亡命天涯的现实境遇,不如说就是为着眼前这个老头,一个具体的陌生人的悲苦命运。

不管真实的萧红是什么样的,许鞍华导演用镜头讲述的萧红的故事有着属于成功的艺术作品共有的真实性——一个真实的虚构世界,一个黄金时代。许导让萧红在荧幕上又活了一遍,借着自己的艺术作品她述说着自己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理解:她/他不一定看透生死,那本来也看不透,但至少一定能看透生活。萧红没有大多数革命者的感伤主义,她有的是艺术家的敏感。前者可能把牺牲挂在嘴边,但本能常驱使他们惜命胜于一切,后者会在心里暗问牺牲到底是什么意思,却最可能早早地不经意地就放弃了自己最可宝贵的生命。这算不算解脱呢?应该是的,只是,能多活下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更好了。只可惜在乱世中萧红这样的人是最容易被淘汰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