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入门脾臟赋

 johnney908 2014-12-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脾臟赋

  脾镇黄庭,磨水谷,以养四臟。

  【黄,脾色;庭,中也。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叁寸六分,下去肾叁寸六分。中间一寸二分,名曰黄庭,在天为太阳,在地为太阴,在人为中黄祖气。脾气壮,则能磨消水谷,以养四臟。】

  职兼谏议,却生硬,以辅心君。

  【脾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饮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坚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则不敢食,故又名谏议大夫。误食者留而伤质,甚于伤气也。】

  中理五气,运布于体面。

  【 脾居于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气,运布水谷精微,以润肌体,而面肉滑泽。脾壮,则臀肉肥满;脾绝,则臀之大肉去矣。】

  上应两眉,荣通乎口唇。

  【 脾神上通两眉间,明堂穴内一寸。脾裹血,主藏荣,上通于口而知五味,其华在脣。】

  扁似马蹄,广叁寸无差,而长有五寸。

  【 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

  膜连胃腑,重二斤叁两,而散膏半斤。

  【脾之有大络,其系自膈下正中,微着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迴,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贯膈入肺中,与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门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之上口也,其处谓之贲门。水谷自此而入胃,以胃出谷气,传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贲门。其门膈膜相贴之间,亦漫脂相包也。若胃中水谷腐熟,则自幽门而传入于小肠,故言太仓之下口为幽门。散膏为裹血,各臟血脉,皆其所主也。】

  气痛膨胀水肿,久则右脐有痞。

  【 气滞则心腹(疒丂)痛,膨胀水肿。痞者痞塞不通,脾之积名痞气,详见《难经》。】

  风羁瘫痪肉蠕,轻则四肢不动。

  【轻则怠惰,重则瘫痪,皆脾精不行,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夫肉属脾,脾受风湿,则卫气不荣而肌肉蠕动,或痿痺不仁,谓之肉痿。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又曰:脾热者,色黄而蠕动也。】

  肥甘热泛口疮,舌强中消发疸。

  【脣燥口疮,舌根强痛,此肥甘之发也。食肥则腠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内热。甘者性气和缓,故甘令人中满。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嗌乾,中满则阳气有余,有余则脾土上溢,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盖脾溢则胃液渗泄,故乾而渴。疸者,湿热甚也。】

  酒色虚羸节缓,肠癖吐泻转筋。

  【凡脾病则梦饮食,虚则梦取,实则梦与,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经脉之阴气虚,则阳气入而胃不和。前阴乃太阴阳明之所合,胃既不和,则精气竭而四肢不荣矣。醉饱入房则气聚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羸瘦者,能食不生肌肤,乃大肠移热于胃,亦名食(亻亦)。节缓者,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叁寸,布胷胁,实则身体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缓,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肠癖者,肾之精气内消,下焦无主以守持,乃移热于脾,脾虚不能制水而受病,久为虚损,肠癖除而气不禁止者死。吐泻转筋,缘饮食伤风,木乘土也。】

  血瘕癥而卧立皆倦。

  【 血瘀则为瘕癥,令人强立,嗜卧或不卧。】

  手足冷而痰饮宜分。

  【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滞,宜温散分消。】

  补以参、芪、苓、朮。

  【人参、黄芪、茯苓、白朮、甘草、苍朮、陈皮、半夏、莲肉、芡实、山查、扁豆、麦芽、滑石、山药、白芍、乾姜、大腹皮、升麻、柴胡、枳壳之类。】

  泻必巴、稜、枳壳。

  【 巴豆、叁稜、枳壳、赤芍药、葶苈、桑白皮、青皮、鼈甲之类。】

  凉以栀、连、滑石。

  【 山栀、黄连、滑石滑石 塬缺,据文意补。、羚羊角、甘草、白芍药、连翘、升麻、泽泻、萎蕤、仙灵脾之类。】

  温必香附、砂仁。

  【 香附、砂仁、乾姜、生姜、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吴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姜、红豆蔻之类。】

  豆、栗、藿、豕宜于病。

  【 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脾病宜食。】

  饮食歌乐养其真。

  【 凡脾病,皆因饮食劳倦致虚,而后邪得以入之。然饮食一日不可无者,但宜调节,或歌乐鼓动脾气,以养真元。】

 

     医宗必读【明?李中梓】

  脾为后天本论

  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飢,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上古圣人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故着脉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伤寒必诊太谿,以察肾气之盛衰;必诊衝阳,以察胃气之有无。两脉若在,他脉可弗问也

     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朮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每见立斋治病,多用前方,不知者妄议其偏,惟明于求本之说,而后可以窥立斋之微耳。王应震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勿耗气,精遗勿濇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此真知本之言夫!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