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种类

 许愿真 2014-12-13

                                      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种类

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种类

 

  

1、描叙性意象这种意象诉诸于诗作者的感官,它更接近客观世界的实象,即“镜中形”(“镜”为感官,“形”为物之实象)。它是感官“捕捉”后诗化的产物。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诗中“青山”、“绿水”、“潮”、“两岸”、“帆”、“海日”、“归雁”为诗人所见之物,“风”为所感受之物,它们都是眼前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故为描叙性意象。以心观物,缘心造物,便有了诗歌的描叙性意象。

2、虚拟性意象这种意象是昔日感官印象的积淀、复苏与组合,即“灯下影”,它是诗作者展开或浓缩记忆的结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荒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羁旅行役,诗人顿感孤寂飘零,自比为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尽管沙鸥是现实中事物,但不是眼前所见,而是联想的产物,因此,它也是虚拟性意象。

我有三个月亮/一个在空中/一个在水里/一个在枕上

一个缺/一个圆/一个方

缺在天涯/圆在故乡/方从梦中走来/安抚我的创伤

蓝海文《三个月亮》

此诗中,眼前的缺月是描叙性意象,而联想和想象后的产物——圆月、方月则是虚拟性意象。象这种虚实交错出现的意象在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蝉》里也有。

当然,有的意象介于写实与虚拟之间,舒婷《双桅船》中双桅船象征着友谊或爱情,也可以象征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借现实中的“双桅船”表达自己的现实价值追求和美学追求,也可以说为表达意旨而联想到“双桅船”。因此,“双桅船”既是指描叙性意象,又是虚拟性意象。

诗歌,所贵之处并非情思的“露出”,而在情思的“暗含”。“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的。”高尔基这一宏论正好与中国的“意象”学说契合。王维的《山居秋瞑》借“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四个“象”表现隐逸情怀这一“意”;即便是东坡颇有“理趣”的诗作《题西林壁》,也是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这一“象”承载当局者迷这一“意”的。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也注意到“意象”,他在评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指出:“表情达意的唯一艺术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方式。”由此可见,“意象”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下面试列举前贤良言,以为佐证:

1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缜密》)

2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黏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3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

4诗是意象的表现,散文则是判断和概念的表现。(克罗齐《美学》)

5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即用纯意象或全意象。(庞德)

6意象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既然意象如此重要,那么,在诗歌阅读中,我们如何把握“象”中之“意”呢?既然“象”是“意”的载体,那么,把握“象”便是解诗明“意”的前提。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分三类解说:

一、有诗眼的诗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斛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此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斛叶、枳花”八个“象”构成深秋凄凉清冷的早行图,它反映了诗人归乡之切;而“凫雁”这一颇有回归意蕴的“象”寄托了诗人的思乡情绪。再看全诗,你会发现诗眼有:悲、思。前者奠定情感基调,后者反映情感指向。综合把握,此诗的“意”为:诗人思乡之切和故土难至的伤感情怀。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诗中“象”为玉笛声,从“闻折柳”可知其声伤感(古有离别时折柳相送的习俗,此“玉笛”所奏一定是写离情别绪的古曲《折杨柳》)。再联系诗眼“故园情”,可知洛城的夜晚,春风中传来的《折杨柳》激起诗人的思乡之情。由此,便把握了全诗之“意”。

有诗眼,便意味着诗歌有了明示信息。揪出诗歌中的“意象”,借助诗眼,便能理解其“意”。这也是解诗的一个“法门”。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均可这样解读。

二、有暗示信息的诗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

莫凭阑,无限江上,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此词“象”为“雨、罗衾、流水、落花”,令人感受到春天的寒意和春去的伤感,但“客”(羁旅之人)、“别时容易见时难”暗示了这位亡国之君因囚困您现在阅读的文章出自语文轩,我们的域名是www.yuwen888.com汴梁、故国难回而哀痛。再结合“象”,不难把握此词的“意”:亡国之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这首诗的“象”有“野草花”、“夕阳”、“燕”。前两个意象构成荒凉的夕暮图。那么“意”呢?是表现人生苦短的伤感,还是故园之思?不得而知。但此诗未句却暗示了王朝更迭,世事沧桑。曾几何时,朱雀桥、乌衣巷这些曾是象东晋王导、谢安这些达官贵宦居住的繁华之地,今日却有野花。至此,此诗的“意”便明朗:对王朝盛衰兴亡的感叹。

不少诗歌,虽无诗眼,但可借助其具有暗示功能的诗句、语词来理解“象”,从而把握“意”。象韦庄的《台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可这样解读。

附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三、隐藏信息的诗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暮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

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此词的“象”有“落花(后以“胭脂泪”比喻)、暮雨、晚风、东去长流的水”,前三个构成暮春落红风雨图,令人联想到“怎敌他,晚来风急”“砌成此恨无重数”等词句;后一个象喻“恨”之绵绵无期。此词的词眼为“恨”,但为了什么而遗憾?是恨时光匆匆,伤春日将去,还是别有兴寄?此时,仅凭四个“象”,一个“恨”,是万万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需联系词隐藏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际遇。此词是李煜的后期之作,词人亡国被羁,身陷汴梁,面对令人伤感的物象,所“恨”应为故国不存之哀,命运陡转之痛。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其一)

注:1画角:古代军乐器,其声凄厉哀怨。

2惊鸿:原形容女子的姿态轻盈,“翩若惊鸿”是也,此指唐婉。

此诗“象”有“斜阳、画角、春波”,构成已非昨日的“沈园”的凄凉图景,但为何而伤心?如果不联系注释2,不联系陆母粗暴扼杀陆游与表妹唐婉的一段姻缘这一典故,我们是不能理解陆游心曲的:对唐婉的深长思念和有情人不能终身厮守的刻骨伤痛。

对于隐藏信息的诗歌,我们一定要联系相关材料,或注释,或时代背景,或个人遭遇,或诗人思想倾向,或人文典故,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象”,把握“意”。象秦观的《踏莎行·彬州旅馆》、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可这样读。

附: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

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以上三类诗歌,无论是哪一种,其“象外之象”、“象外之旨”,都是我们读诗再创造的终点。无论有无明示信息,都离不开对“象”的把握,我们一定要因象悟意,因为意在象中。

不过,不少诗歌的意象不只一个。为了找准“象”解准“意”,有必要对意象组合的方式有所了解。因为把握规律,方能以简驭繁,举重若轻。诗歌意象组合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并列式

所谓并列式,就是意象按照一定的构思意图并列组接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新的图画的意象组合方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两个对比关系的意象“酒肉臭”、“冻死骨”并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唐王朝潜伏的危机。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意象既相对独立又构成整体。彼此之间,是并列的,铺陈的,互补的,有情感上的“和声”之效。不过,有的彼此间有语词相连,有的则无。

⑴意象间无语词“粘结”。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句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同属苏州横塘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凄迷的画面,从而借相思抒发郁郁不得志的“闲愁”。此句连设比喻,生动表现了“愁”,别有创意,词人因此有“贺梅子”之称。

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此句将“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两组相隔甚远的四个的意象联系起来,反映了昔日火热、豪迈的战斗生活,从而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此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舒婷的《思念》(首节)也属此列。在此,援引《思念》(首节)如下: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只不过,此诗第二、三节起到了将“挂图、代数、独弦琴、念珠、桨橹”五个意象连缀起来的作用)

没有语词“粘结”的意象彼此“脱节”(英美意象派诗人称之为“意象脱节”),但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审视,却有“语不接而意接”(方东树《昭昧詹言》)的特征。它多以名词(名词性短语)组合形式出现(修辞学上名之为“列锦”),有情感线索贯穿,而且能强烈刺激读者想象,从而进行再创造。

(2)意象间有语词“粘结。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处是归年。杜甫《绝句》

此诗末两句将“碧江、白鸟、青山、红花”四个意象连缀起来,流露出诗人思乡的感情。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

面。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

深深院。

晏殊《踏莎行》

此时以“春风不解”、“一场愁梦酒醒时”两句“粘结”“稀疏的红花、绿草、杨花、莺、燕、炉香游丝、斜阳”七个意象,流露出无尽的春愁。

她把带血的头颅 /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 让所有的苟活者 / 都失去了重量

韩瀚《重量》

此诗用“都失去了重量”来“粘结”“带血的头颅”、“苟活者”两个意象,从而突出了张志新烈士死得“比泰山还重”。

二、叠加式

所谓叠加式,指将两个(或多个)、两组(或多组)不同时空的意象叠合的组合方式。庞德所谓的“意象叠加”,旨在将丰富的含义包孕、诞生在彼此映照渗透的意象中,以及叠加后的艺术图景里,即“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赫尔姆)。需指出的,意象彼此不能独立,只有叠加成为整体,意象才有存在的价值。例如: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

将意象“面孔”、“花瓣”叠加,你会发现“花瓣”喻“面孔”,“黑色枝条”喻车厢,从而表现了诗人瞬间的感受。

孩子 / 在土里洗澡 / 爸爸 / 在土里流汗 / 爷爷 / 在土里葬埋

臧克家《三代》

将“孩子、爸爸、爷爷”三个意象叠加一起,才构成中国农民这一意象,全诗也才成为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高度概括。诗人正是通过这三个意象的叠加,才表达了对中国农民的同情。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 把纤绳深深 /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 是绯红的黎明 / 正在喷

薄 / ——祖国啊!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三节)

此诗第一节有“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五个并列式意象,反映昔日的祖国艰难前行;第三节有“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五个并列式意象,反映今日的祖国走出“左”的阴影,以崭新的面貌前行。将有对比关系的这两组意象叠加,我们便明白诗人的意旨:祖国虽饱经忧患劫难,却正焕发新生的活力。于是,“祖国”这一新的意象诞生。

三、辐辏式

所谓辐辏式,就是诗中数个意象与主导意象之间存在着如车轮的辐条与车毂之间一样的关系。在多个意象之间,存在向心凝聚的美学结构,彼此是主宰与从属的关系。其表现方式有三:

1、范围上由大到小型

柳宗元的《江雪》有三个意象:千山、万径、孤舟。从视野上看,三个意象的范围由大到小。诗歌的“焦点”是“孤舟”上的“蓑笠翁”。“鸟飞绝”的“千山”、“人踪灭”的“万径”、风雪中的“孤舟”所构成的凄凉孤苦画面正烘托“蓑笠翁”的心情。据此,我们便根据这一“焦点”所承载的美学信息,把握被贬永州的诗人此时孤寂、失落的心绪。

2、结构上由外向内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此诗以“莲叶”作为意象构思的中心,戏于莲之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鱼作为分意象,都一齐向“莲叶”这一主导意象聚集,从而构成江南水乡叶秀鱼戏的生动画面,让人顿感江南的美丽可爱。

纪弦的《你的名字》也属这类型的诗歌。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

如闪电,你的名字。/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 呵呵,多好,我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

地唤你的名字。

此诗中所梦见的名字(七个比喻式意象)、古木上所刻的名字以及所写所画的名字,都指向“你的名字”。情之所钟,真情难抑,自然轻轻呼唤“你的名字”。把握了这些意象内在结构,我们便不难把握这首诗的意旨:真挚热烈的爱。

3、关系上由次到主型:

汉乐府《陌上桑》中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者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为了表现秦罗敷的美,诗歌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下担“捋髭须”的“行者”、“脱帽著(巾肖)头”的“少年”、“忘其犁”的“耕者”、“忘其锄”的“锄者”,这众多意象指向主导意象“罗敷”。

四、辐射式

所谓辐射式,就是主导意象裂变为多个意象,最后推出一个新的意象复合体,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统一的意象结构整体。意象呈现出由内向外辐射的特征。它具有由内向外的延展与扩张的美学力量。主导意象与分意象之间是种属的关系。

杨牧《我骄傲·我有辽远的地平线》的意象结构就是如此。兹录第三、四节:

我博大广袤的准噶尔呵,/ 你给了我多少恢宏的画展!/ 黄沙,黄尘,黄风,黄

雾……/ 曾经是这个风沙王国威虐的“皇冠”!/ 当第一顶帐篷搭进历史废墟的时候,

/ 我见到过。/ 并为发黄的白骨心寒。/ 那时的天地象只猛兽大张的巨口,/ ——地

平线,千百年来的死亡线……

黑沙。黑尘。黑风。黑雾。/ 也曾在这片处女地上肆无忌惮。/ 我见到过。/ 见

到过那个疯狂的年月;/ 见到过恐怖,见到过劫难。/ 当罪恶与冤孽蒲公英似地乘风

撒播,/ 我也曾为大漠的晨昏感到迷乱。/ 我记得那时天地间象座血腥的牢狱/ ——

地平线,冷得发青的一条锁链……

此诗的主导意象为“地平线”,在第三、四节中分别裂变为如猛兽凶恶的“死亡线”和如牢狱残酷的“锁链”两个意象;前者又裂变为“黄沙、黄尘、黄风、黄雾”、“白骨”,后者裂变为“黑沙、黑尘、黑风、黑雾”。

五、流动式

诗的意象采用顺移推进的手法,表现出层次上的嬗递,或情节上的演进,有较强的叙述性、情节性和旋律进行感。这种意象组合形式就是流动式。

王昌龄《采莲词》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花脸两边开。撑入横塘君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此诗中与荷叶“一色”的“罗裙”、如“芙蓉花”的“脸”、“歌”三个意象在采莲图中,呈现出顺时性流劫感特征来,生动表现了一幅鲜活的劳动画面,从而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

让我们再来欣赏李修炎的《镜子》:

历史的镜子最公平 / 如果你害怕它 / 将它一摔,碎了—— / 它也将变成千万双眼睛

此诗通过“镜子”、“千万双眼睛”两个意象的嬗递推进,表现了历史是公正的裁判这一主题。

此外,“七月诗派”的牛汉的名作《华南虎》,将华南虎时而沉静,时而悲愤,时而狂怒的情形“流动”展开,表现追求自由,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的不朽。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声)、王维的《观猎》、余光中的《乡愁》,其意象组合都具有流动嬗递特征。

意象组合的方式大体上有这五种,但并不是任何意象都能随意组合。如果多个“象”组合后却彼此冲突、削弱,不能承载“意”,那么,它便不具有(或缺乏)意象组合的美学生成价值。下面试以两首元曲为例,略加说明。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枯藤、老树、乌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和“小桥、流水、人家”两组意象。第一组具有冷色调特征,烘托出深秋的苍凉;第二组意象令天涯孤旅想起美丽的家园、幸福的团聚、围炉取暖夜话桑麻的情景。后三个意象所营造的幽静宁谧氛围反衬出深秋的灰暗和羁旅之人的彷徨凄怆,从而增强了抒情主人公对别人(或自己)怀才不遇、四处漂零的人生际遇的同情(或无奈)所产生的感人力量。小令正是抓取了各自具有情感同一性的两组物象抒怀达意,才使意象组合具有美学生成价值,这也体现出艺术辩证法的妙处。难怪王国维盛赞此令“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下面,我们来看看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昏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此令中“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与前面“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昏鸦、飞鸿”七个意象属同类事物,但视觉色彩相反,且彼此无反衬关系。由此可知此令只是纯客观地勾勒了一幅深秋夕暮图。即使寄寓了一定的感喟,但情感与秋境有一定距离,没达到“妙合无痕”的境界;或者说为了抒发某一情怀,意象获取不难,“鱼目混珠”,其组合的美学生成价值不高。如此,于作品不是充实,而是破坏。

以上关于意象的看法所涉及的概念不必一一记住,但是,意象作为创作主体创作时不可或缺的元素,审美主体审美时进入审美客体的入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清意象的类型,理解其组合方式,对于我们把握诗“意”,从而真正进入诗歌的艺术天地,欣赏诗歌的独角兽(在西方象征完美)所拥有的灵光,就尤为重要。

二OO五年九月上旬匆成于渝东虚静斋

附:找出下列诗词中的意象,再写出所承载的“意”:

1、闽国扬帆去,蟾蜍方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注:1处士:没有出世做官的人。2蟾蜍:月之代称。3兰桡:船之代称。

2、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注:1谢亭:在安徽宣城县北,南齐谢眺所建。他曾在此送别范云,故谢亭成为送别的代称。

2劳歌:送别的歌。《孔雀东南飞》中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互证。

3、当我年轻的时候 /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 遥望六十岁,象遥望 /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象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曾卓《我遥望》

4、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不久。

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