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历史:曾国藩何以激流勇退?

 远望鱼香肉丝 2014-12-13

观曾国藩一生,其为官之道可称大智慧。其核心,就是韬光养晦,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梁启超先生曾有一句话,评价曾国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十分精辟。

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藩面临一生的重大选择。其时,湘军克南京。曾国藩旗下,拥兵三十万,已占中国半壁江山。这支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培育的。湘军士兵皆由各哨官亲自选募,哨官则由营官亲自选募,而营官都由曾国藩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乡、门生等担纲。“兵为将有”,乃湘军一大特色。所谓的湘军,其实就是曾国藩的“子弟兵”。此时的曾国藩已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四省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官员皆归曾国藩节制。曾国藩已成为满清入主中原以来汉族官僚权力最大的官员。此时的曾国藩,足以“功高震主”了。

曾国藩的部属幕僚,如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等人,以及著名的研究“帝王之学”的学者王闿运等,均竭力劝进。有的说,“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有的说,“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有人更直接,直截了当地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当然是有原因的。早在咸丰帝临死之时,其有遗言,说“克复金陵者王”。但是,慈禧太后管束下的年幼的同治帝,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候”,而且,同治帝还下诏,要求曾国藩和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催命一般要求从速复命。这无异于过河折桥。因此,曾国荃、彭玉麟等人便秘密活动,力劝曾国藩不如反了,坐了天下。他们还约集30余名高级将领深夜请见,要曾国藩“速作决断”。此时的曾国藩,没有说什么话。他只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算是作答。

不过,私底下,曾国藩曾与其九弟曾国荃有过对话,极有意思。曾国藩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这种掉脑袋的话,你怎么也能形诸笔墨?你们糊涂啊。曾国荃似有不服,辩解说,两江总督是你,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江苏总督李鸿章,还有三个现任总督,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之人。大哥手里握着二十万湘军精兵,如果需要,可再遣李秀成振臂一呼,收纳十万太平军降兵不在话下。三十万精锐之师,即可攻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成为一代帝王。大哥,舍你其谁啊!

曾国藩怎么回答呢?他说,人共患难的时候大多是朋友,同富贵的时候往往成了敌人。左宗棠一代枭雄,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能俯首称臣?我敢肯定,如若起事,第一个起兵讨伐的人就是左宗棠;我若一帆风顺,李鸿章永远是我的学生,如若不顺,李鸿章必然反戈一击。现今,湘军已呈老态,谈不上什么精锐!再说李秀成,他不投降可以振臂一呼,从者云集,他投降了,就是一只走狗,谁还听他的?曾国藩还说,当兵吃粮,升官发财,就比如养了一群狗,你扔一块骨头,它就跟你走,别人扔一块更大的骨头,它就可能出卖你。就算是帝王之人,又有多少骨头可扔呢? 一番话,说得曾国荃哑口无言。

其实,曾国藩是深知为官之道的。他早有“急流勇退”之心。我查到同治三年五月的一则曾国藩日记。当时,南京还没有攻克。但是,时局之变化,危机之潜伏,曾国藩已感觉到了。

同治三年五月廿五:

早饭后因身体患病,谢不见客。旋改告病摺一件,又改近日军情片,是日凡改三次。围棋一局。幕友来见者数次。巳刻,庞省三来久谈。午刻核科房批稿,写对联六付。中饭后,唐中丞来话别,渠于本日回籍省墓也,谈约一时有半。阅本日文件甚多,核批札各搞。酉刻出城送唐中丞之行,傍夕归。发报三招、五片。夜阅《古文·书牍类》,二更三点睡,倦甚。日内因户部奏把似有意与此间为难,寸心抑郁不自得。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意欲解去兵权,引退数年,以息疑谤,故本目具招请病,以明不敢久握重柄之义。

前面一段,都是“起居注”而已。下围棋,批文件,与人谈话等等。这则日记,透出一个细节,“日内因户部奏把似有意与此间为难,寸心抑郁不自得”。这是说当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在“厘金收入”中再三为难湘军,居然裁减了湘军的军响,户部居然也准了。要知道,这江西总督,可是曾国藩辖下之人啊。于是,曾国藩说出了一番感言:“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意欲解去兵权,引退数年,以息疑谤”。一段话,则写得明明白白。“故本目具招请病,以明不敢久握重柄之义”。总之,他是要有动作了,要向朝廷“以明其志”。

曾国藩的预感是对的。湘军克南京,朝野表面弹冠相庆,私底下,针对曾国藩的动作多起来了。“尾大不掉”的道理,慈禧当然是知道的。同治四年(1865年)春,起居注官蔡寿祺连上两道奏折,弹劾曾国藩等湘系人物以及恭亲王奕欣。蔡寿祺历数曾国藩等人“破坏纲纪”等八条“罪状”,应该“择其极恶者立予逮问,置之于法”。慈禧太后很有心计,她不去碰曾国藩,恐生剧变,而是革去了恭亲王奕欣的议政王及总理衙门差使,这就叫敲山震虎。此外,朝廷之上,也有人主张严厉追究幼天王下落、及太平军将领李秀成之死。李秀成从被捕到被曾国藩处死,只有短短16天。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犯,按常规当然是要递解进京的。况且,李秀成已写下洋洋数万言供词,“心悔莫及”,有“乞降求抚之意”,曾国藩竟然还是将其杀了。其原因是简单的,曾国藩生怕李秀成进京,说出湘军在南京纵兵抢掠之劣迹。

曾国藩是一位熟读四书五经之人。功高招忌,狡兔死、走狗烹,道理人人知道。但是,真正能把握其要害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多少权臣,都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最终身败名裂。曾国藩在家丁忧之时曾研读《道德经》,并在该书扉页上写过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还曾经写下不少对联,以明心志。比如:“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等等。他也感叹:“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人又何必占天下之第一美名裁?”“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因此,功成名就的曾国藩,此时毅然选择了急流勇退。他进南京之后,立即办了三件事。一是盖贡院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八旗兵南来驻防;三是裁撤数万湘军。他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打仗的时间很长了,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裁汰遣散。曾国藩的意思是清楚的:本人无意拥军。同时,曾国藩在奏折中对他个人去留也只字不提。他深知,此时无论进退,都会产生各方猜忌。但是,他却替他的弟弟曾国荃“专折”奏请开缺回籍养病,朝廷立即“恩准”了。曾国荃急功贪财,恶名远扬。对这个弟弟,曾国藩最不放心。他曾对曾国荃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曾文正公家书·致沅弟季弟》。他还说:“弟若不知自爱,懊怒不已,剥丧元气,则真太愚矣!”

曾国藩还题诗一首,既为告诫兄弟,亦为自勉。此诗相当有名。抄录如下:

左列钟铭右谤书,

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

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常怀“临深履薄之惧”,自削兵权、自去利权、斩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终于换回信任,也换得了曾家后代的平安。1872年3月12日(同治11年二月初四),曾国藩病逝。据说,当日曾国藩“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千夫所指,竟然无疾而终,也是幸事。此前,其有遗嘱,要求其兄弟子侄“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并说“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要求兄弟们“记之行之”,“传之于子子孙孙”,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的苦心,也算是“至死不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