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许愿真 2014-12-14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特殊句式。如何准确地区分这两种特殊句式,对恰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看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5、中心词+数量词。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定语“可使报秦”放在了宾语“人”之后;又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中,定语“铿然有声” 放在了宾语“石”之后;又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中,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了中心词“玉斗”之后。

    看其是否为定语后置,可依据语法分析和其特殊标志(按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辨别。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现象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再看状语后置(也称为介词结构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动词谓语“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中,“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处于补语的位置时,翻译成现代汉语,可视其情况来确定是作状语,还是作补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中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总之,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现象,除了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外,要注意抓中心词,并看词性。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一般是名词或代词,且处于修饰语的前面;而状语后置是由介词“以”或“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处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为此,抓特点,看规律,辨类型,就能恰当地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了。

【跟踪练习】

分辨下面文言句式的类型。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马之千里者。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之形。

8.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参考答案】1—5是定语后置,6—8是状语后置

 

 

 

 

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类详解

 

 

宾语前置句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文言特殊句式考点之一,因此,考生在备考中应多留心此类文言特殊句式。下面针对高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几种宾语前置进行分类详解,以期有助于广大考生的文言文阅读备考。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格式:主语+否定词+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如: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译文: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开始计划向南飞。

    小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罔、无、勿等。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以上为第一人称),尔、汝、若、而、乃(以上为第二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以上为第三人称)等。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格式:主语+宾语+动词(或介词+动词)。如:

  (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4)沛公安在?(《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

    小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等。

    三、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将介词(以、与等)的宾语前置

  格式:宾语+介词+动词。如:

  (5)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的斗志来拼命地作战。

    四、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如:

  (6)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能满足它的呢?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译文: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群臣。

  (8)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小提示: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是”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但在有些句子中“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是本身就作了前置宾语,不可将二者混淆,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我要责问这件事)。

    五、特殊词宾语前置

  特殊词有两个:一是“相”,当它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一是“见”,当它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的“相”“见”都用作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翻译时应将它放在谓语动词之后。格式:相(见)+动词。如:

  (9)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她。

  (10)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译文:我出生才六个月,父亲就离开了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