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歸人力”暢想(五洲茶亭)

 关东兴云閣 2014-12-14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有“環保之都”的美譽。秋日的哥本哈根,金色的陽光洒滿大地,湛藍的天空飄著幾朵新棉似的白雲,舒暢和緩的微風不時送來縷縷清香。我佇立街頭,目送騎著五顏六色自行車匆匆而過的人們,感到分外興奮和親切。
  在國內的大中城市,日復一日潮水般涌動的自行車流,是人們最熟悉的景致。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汽車工業剛剛進入快速發展期,大部分人日常出行還隻能以自行車為伴。而在丹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3萬美元,每千人擁有小轎車343輛,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騎自行車行列。在同一片藍天下,一邊,換駕轎車而告別自行車,被看作是富有、成功的標志﹔另一邊,有人心甘情願棄用轎車而“回歸人力”騎自行車,被認為是先進、發達的象征。這種同為“提高生活質量”而衍生出來的矛盾現象,十分耐人尋味。
  人類擁有強健的雙腿,用以支持身體和行走。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牛、馬、駱駝等動物不僅能夠負重,而且能夠快速行走,人騎在上面,可免除長途跋涉的勞頓之苦。后來,他們又創造了用人或畜為動力的車輛,用於運輸、代步和作戰……1790年,法國人梅·西弗雷克伯爵設計的第一輛自行車,就是人類延伸雙腿、改進交通手段的一大發明。
  今天,人類已進入航空航天時代,但在平常百姓的生活中,最為普通和常見的機動交通工具是汽車。除了南極和北極,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如同動脈血管一樣連接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溝通著整個人類社會。汽車就像一個個在動脈血管裡川流不息的紅細胞,源源不斷地將人員物資送往四面八方。
  然而,當我們面對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等世界性難題的時候,不得不重新審視汽車這一現代工業文明的結晶。它在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捷舒適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實驗表明,一輛1.5升排量的汽車,每行駛1公裡,就要排出80至100克一氧化碳,10至20克氮氧化合物。按目前全世界汽車保有量6億輛計算,每年共向大氣排放兩億噸有害氣體,約佔大氣污染總量的60%以上。近年來,為改善空氣質量,許多國家制訂了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准,並採取措施,限制購車及車輛的使用。丹麥自1977年就開始征收能源稅,后來又增征生態稅,現在僅這兩項稅收就佔全國稅收總額的15%。
  丹麥是全球通過自己制訂大氣保護政策,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如今,按“手指形發展計劃”建設的哥本哈根交通非常發達,但丹麥政府仍鼓勵和倡導人們多騎自行車,少用汽車,並在城區修建自行車專用道,還給騎車人發放補貼。據介紹,隻有530多萬人口的丹麥,每年平均每千人有72人購買自行車。在4萬多平方公裡地勢低平的國土上,本已“退居二線”的自行車,再度成了丹麥人樂於使用的代步工具。“回歸人力”,騎車出行,被丹麥人看作是保護環境、改善交通和健身強體的有效途徑,成了他們推崇的生活新時尚。在哥本哈根的上班族中,已有1/3的人騎上了自行車,他們中既有藍領、白領職工,也有大中學校的老師、學生,既有普通市民,也有高級官員乃至政府部長等。騎車者不管男女老少,一律戴著頭盔。
  為方便騎車族,丹麥要求企業把停車空間劃出一部分給自行車,並在廠區內設有自行車專用道。寫字樓門前、地鐵出入口都要有自行車停放點,就連國會大廈、最高法院和政府各部也不例外。一些長途汽車和列車上還設有存車支架,以滿足攜帶自行車出差者的需要。假如你是游客,在丹麥的城市還可找到市政當局臨時提供的自行車。每年3月至11月,哥本哈根就在150個固定場所,擺放2000多輛自行車供游人免費使用。
  “回歸人力”重騎自行車,是丹麥人自覺的環保意識滲透到生活中的典型實例之一。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我們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不能失去藍天白雲,就不能沒有清新的空氣和潔淨的流水,就不能任交通擁堵得叫人心煩,讓噪音吵得使人意亂。要緩解一系列城市環保問題,自行車可以發揮獨特作用。丹麥的經驗,尤其值得重視和借鑒。


    《人民日報》 (2005年12月20日 第十六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