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案例】用“问题知会簿”实现高质量预习
学生预习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预习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
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我们意识到,学生预习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预习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因此,结构化预习在新的学习模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学习转变认识
实验初期,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也曾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但是往往只规定了大的范围,比如预习第几课的内容,这样会令学生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下手,学生也只是消灭生字、生词以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而对文本的意义、文本内容的逻辑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升华等没有具体而深入的要求。这种简单的阅读往往导致学生解读文本参差不齐,难以发现问题,更谈不上生成高质量的问题。有时一课的学习内容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也学得没多大兴趣。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断研讨,渐渐意识到,要想提高预习的质量,就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而结构化预习,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教师要进行结构化备课,提前设计和开发学习方案和学生使用工具单;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工具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内容,进行深度预习。
启用工具强力推进
现在,学生之所以能够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对话评价,预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校领导一再要求“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这里的预习就是指学生在老师提供的预习清单和指导下的深入预习——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教师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和要求,进而我们开发了“问题知会簿”这一预习导读单。
刚开始指导的时候,每一次新课前,教师都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借助这一工具单带领学生一起预习,此时教师恰当引导、适时帮助、巧妙“穿针引线”,让学生感受到预习带来的喜悦。时间久了,预习变得顺理成章。如今,这一工具单的开发极好地引领了学生进行条理化预习,而不像从前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应付。既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安排教学传递信息,教师经过归纳、筛选,再把它融入课堂,列进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展示对话,迅速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积极实践创新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所以,我们要授给学生“三定”,为学生预习导好航。
定时间。规定学生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前一天必须抽出课余的边角时间按照“预习导读单”预习好。还要求学生预习时要限时限量。如果没有时间和量的限制,学生预习时就会漫无目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注意力差。因此,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预习完“问题知会簿”上相关的内容。
定任务。清楚课前预习的任务,如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搜集补充相关的知识,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对于所预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果预习时间充分,可以把对教材内容的认识、收获或疑点、难点简要地写在书的空白处,以便下节课合作探究。
定方法。第一步,初读课文,做到读通顺。首先通读课文一到三遍,要求学生做到: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先看课后生字表中有没有此读音,如果没有可以查字典,把音标标注在课本上,课后的生字也一起在课文中找到并标上音标,便于识记。划出课后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课后要求抄写的词语,多读几遍;初读课文时,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这样就扫除了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读顺。这一步主要完成“问题知会簿”上的“我会写生字”和“词句拼盘”项目,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实施预习的以下几个步骤。
第二步,查工具书,弄清疑难。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文中也有学生认为很重要的词或很喜欢的词,可以把它们摘出来,写一写,读一读,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作者、作者的其他作品、本文的写作背景等。查写作者背景可以联系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还帮助他们积累了知识。
第三步,细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在解决了字词后,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或主要情节,这样会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细读课文,动笔批注,及时质疑思考。细读课文,逐步勾画出重难点。划出重点句段,把自己的体会、感受、看法写在旁边,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在“问题知会簿”的“品味重点句”栏内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展示课上,通过师生的互动,展示交流。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标出疑难问题,进一步明确要点或共性问题……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进行标记,有的最好书写下来——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整理出来或者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书写在“问题知会簿”中的“帮我攻难关”一栏内,留待小组讨论交流。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发现并深入思考,那么在展示课上,通过师生的互动必定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课堂就会愈加精彩,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过“三关”,为学生预习掌舵。在第二天的生成课上,我们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可静观,让小组自由表达、补充、释疑,生成有价值的共性问题,以待下节展示课品读感悟,汇报交流。
一般采用以下方式:
勇闯“字词关”。课堂上,让各小组学科长指名汇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包括字音、词义、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四字词语等。
勇闯“朗读关”。让各小组学科长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读音不正确的及时纠正,通过读书,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
勇闯“感悟关”。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品读感悟的重点语段。其后,小组同学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生成共性问题,了解思维情况。
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是预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预习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检查预习。教师的及时检查与督促,能为学生预习掌好舵,使预习之帆顺利远航。
多元评价保障质量
完备多样的评价形式是搞好实验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结构化预习,学校为各班刻印了“阅读评价章”,由家长、同伴、教师共同督促,对每个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该章上主要有“阅读遍数及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长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6项内容,在平时的预习中,要求各小组的学科长在每个学生、每篇课文的首页盖上“阅读评价章”,读完以后各层人员签字,通过各层人员监督来指导学生预习,保证预习的质量,养成结构化预习的好习惯。
我校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就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交到学生自己的手里,让学生自己走进知识的宫殿,挖掘知识的宝藏。而结构化预习正是一把钥匙,通过结构化预习,学生的学习走在了老师的前面,掌握了学习方法,学得活、学得有成效。(山东省枣庄市红旗小学 陈艳 李倩)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7日(04 版暑期特刊·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