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报记者:一个歌唱者,除了技巧外还需要很多其他的东西吧

 飞扬vc 2014-12-15


                                             江西志 > 江西文化志 > 



江西声乐界泰斗陈洪濂 将本土民歌《斑鸠调》唱响全国 时间:2012-08-29 12:48 来源:江西晨报             记者:戴志燕           
    “陈洪濂老师是江西声乐界的泰斗,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音乐家,是著名歌唱家、声乐教授,在高校担任声乐教育几十年,为江西声乐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声乐学会会长盛凤麟如此评价陈洪濂教授。

▲陈洪濂
 

隐于师大宿舍的“江西声乐泰斗”
    

    南昌市北京西路江西师范大学老校区地段为了给地铁腾出地儿,显得有些拥挤,满路的车辆似乎很难找到插空的余地。记者乘坐出租车从洪都大道转弯前往江西师范大学南院教工宿舍,但是却被告知只能在半路下车。于是,接下来的路只好步行。
    

    走进师大南院教工宿舍,老式的房子,长长的小道,还有长得茂盛的大树,让人马上忘了外面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忘却了师大南路上的各种吆喝。
    “你进宿舍大门之后沿着右手边的那条小道一直往里走,走到最里面的那栋就是了。”在去之前,陈教授告知了具体的住址。按照她的指示,记者走进那条小道,小道边有坐着的学生,也有追打着的小孩,以及两位上了年纪的老婆婆,正在享受这难得的雨后凉爽天气。
    

    就在悠然宁静的教工宿舍内,记者见到了江西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陈洪濂教授,已经80多岁的陈教授个头显得小了很多,但是精神十足,还亲自出门迎接,倒上茶水,十分热情。

江西高校音乐专业元老级教师
    

    同行给予陈教授极高的评价,如江西声乐界的泰斗,德高望重的音乐家等。对于同行的评价,陈教授只是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教了很多年书的普通高校教师,我个人没什么成就,唯一让我觉得骄傲的就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很多都很有出息。”
    

    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师资,1951年7月,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增设师范部,设置了九个专科,其中就有艺术系,江西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天浪担任领导,其中分音乐、美术两个专业,着手筹建一个培养音乐、美术人才的江西高等艺术教育基地。“这是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前身。”陈教授介绍说。
    

    创办伊始,困难重重,师资短缺,场地设备一无所有,正如人们说的,“当时只有一个刘天浪,一架破钢琴。”当时的系主任刘天浪要在短时间内从全国各地聘请教师、购置设备,可谓“白手起家”。
    

    当时的陈洪濂和爱人(已故江西省一代名师、著名声乐教育家和声乐演唱家、江西师范大学声乐教授刘文干)已经回到江西萍乡,在萍乡担任中学音乐老师,就这样,1956年他们也被邀请加入江西首个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行列,担任声乐老师,算是江西师范大学首批音乐教师,同时也是江西高校音乐专业的首批教师。
    

    “在这里(江西师范大学),我待了几十年,成就了我的音乐梦想。”陈教授说。然而,她成就的不仅是她一个人的梦想,而且是江西众多音乐人才的梦想。
    

    “陈洪濂老师培养的学生,足迹遍及中外,江西出去的很多音乐人才都曾师从于她。此外,现在江西师范大学的众多音乐教授都是其弟子。”盛凤麟说,如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江西省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协会主席赖云岚,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罗洪等。

音乐为其婚姻牵线
    不仅桃李满天下让陈教授甚是骄傲,家里的两个“学生”也让她感到自豪。
    


    陈教授是江西萍乡人,但在江苏扬州长大,并非出自音乐世家的她从小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不论是在小时候的伙伴圈中还是小学初中的同学圈里,她都是一个活跃的文艺分子。高中毕业后,她毅然选择了音乐学院,当然最终她也如愿以偿,考取了当时在重庆青木关成立的国立音乐院,其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主要前身。
     

   “在那里开始了我正式的音乐生涯,也在那里邂逅了之后一直陪伴我的爱人刘文干。”陈教授笑着说。刘文干先生当时也在重庆国立音乐院,比她高两届,之后的音乐道路上也一直有他的陪伴。
    

    两个声乐教育家走到了一起,让人不禁联想他们的孩子是否也继续走音乐之路。答案是肯定的,陈教授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陈述刘,著名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三儿子刘明健,江西师大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他们都承传了父母的衣钵并卓有建树。
    “当时也并没有刻意让孩子重走我们的音乐之路,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和热爱,或许我们俩的遗传基因在他们身上更多些吧。”陈教授笑着说,“他们喜欢、想学,感兴趣,我们也就顺其自然,每当他们取得了成就肯定很高兴。”

首创江西学生音乐会
    

   2011年岁末的催泪大戏《倾城之泪》曾打动千万观众,电影以“三滴泪”的形式诠释了三段动人故事,让人们记忆深刻。而其中由梁咏琪、任贤齐主演的“第二滴泪”讲述的故事是学生丁大可帮助一对老音乐教师在学校倒闭之前实现举办一场学生演奏会的愿望,他们的努力、泪水交织成一段感人的乐章。
    

   而在1982年,陈洪濂夫妇也举办了这样一场学生音乐会,虽然其目的和过程没有电影中那般复杂,但是在当时的意义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
    

   “那次的学生音乐会是江西首场学生音乐会。”陈教授介绍说,“算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机会。”据了解,参加那次学生音乐会的成员都是陈洪濂夫妇挑选出来的在校学生。
    

    陈洪濂夫妇举办学生音乐会的初衷很简单,觉得学生们学了这么久,应该把自己所学展现给更多的观众。“作为一个歌唱者,就要唱出来。”这是在采访过程中,陈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据了解,那次学生音乐会在学校反响强烈,当时江西音乐界的同行都觉得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


其实,在那之前,陈洪濂夫妇就有了他们的另一个创举,那就是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1956年,陈洪濂夫妇在江西省文联礼堂举办了他们的个人独唱音乐会,这在江西尚属首次。

首唱著名江西民歌《请茶歌》
    “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井冈山的茶叶甜又香啊甜又香啊,当年领袖毛委员啊 ,带领红军上井冈啊,茶树本是红军种,风里生来雨里长,茶树林中战歌响啊,军民同心打豺狼啊,喝了红色故乡茶。同志哥,革命传统你永不忘啊……”
    这首极具江西特色的江西民歌《请茶歌》可谓家喻户晓,这首歌的作曲者解策励老师也因此而被人们熟知。然而,这首歌的首唱却少有人知道,她正是我们今天介绍的主人公陈洪濂老师。
    据陈教授介绍,那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值国庆节,江西省音乐家协会邀请陈洪濂在国庆欢庆会上唱几首歌。“当时我准备好了几首自己熟悉的歌,可就在临演的前一天省音协的同志说让我唱一首之前我没准备的歌。”陈教授回忆说,“正是由谢策励老师谱曲的《请茶歌》。”
    当时《请茶歌》刚刚出炉,但还未对外公布。据陈教授回忆,当时听后特别紧张,这首歌之前都没唱过,可只有短短一晚上的时间肯定来不及,可省音协要求一定要唱。“当时真是急死了,但是没办法,要求必须完成,于是只好当天晚上加班加点。”陈教授笑着说。
    那时陈教授年轻,有的是精力,一直练习到深夜,终于觉得上台应该没问题了。“要是搁到现在就不行了,呵呵。”说完,陈教授笑开了。
    于是,《请茶歌》由陈洪濂演唱首次亮相。

《斑鸠调》把江西民歌唱响全国
    陈教授除了教学外,各种社会演出也是不断,具体多少场,80多岁的陈教授已经记不清了,但其中1956年在北京的一场演出让她印象尤为深刻。
    那是由文化部组织的一次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要求每个省准备一台晚会。当时江西准备了舞龙灯、采茶戏等。而在歌曲方面,由于江西歌舞团还没有成立,唱歌的人也不多,于是,江西省音乐家协会把陈洪濂借调去参加这次演出。当时是初步确定唱民歌,却没有现成的歌让她唱。于是,为了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江西民歌,陈洪濂来到了江西赣州采风。
    据陈教授回忆,当时他们来到赣州采茶剧团,一位60多岁的老艺人给他们唱了很多当地民歌,但是他们都觉得不太满意,只好转战其他地方。
    最后他们来到赣州信丰,很巧的是,在街上遇到了信丰中学的音乐老师。“这个老师我之前认识,于是我就向他说明了来由,没想到最后事还真的成了。”陈教授说,当时那个音乐老师把他们领到学校,唱了一曲当地的民歌《斑鸠调》,陈洪濂一行觉得很有意思。
    于是,就这样,《斑鸠调》和另外一首《铜钱歌》“随着”陈洪濂来到了北京。“没想到的是,当时‘春天马格叫(呀哈咳)春天斑鸠叫(呀哈咳),斑鸠(里格)叫(咧)起,实在(里格)叫得好(哇—呀—子哟)’,这么一唱,场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时来的记者一下从各个角落聚集到一起,拿起相机拍照,真的有点吓到了。”陈教授回忆说。
    

     第二天,《人民日报》马上就刊登了陈教授的剧照,之后没两天,中国唱片厂找到陈洪濂,希望把这首歌灌制成唱片,中央人民

广播电台也在当时的“每周一歌”中添入了这首《斑鸠调》。这首江西民歌立刻唱响全国。
    


   “倒不是我唱得有多好,那次演出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当时革命题材的音乐太多,大家听多了严肃的革命歌曲,突然听到这首轻快

的民间小调自然就喜欢了。”陈教授谦虚地说。

对话:
    

晨报记者:在音乐道路上走了半个多世纪,作为歌唱家同时也是声乐教育家,您怎样看待这两个角色?
    

陈洪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甚至更早(因为之前在萍乡也是担任音乐老师),直到1988年我退休,在声乐教学岗位上,我度过了

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而且在退休后,我依然在家里教学生声乐,有一架钢琴便开始上课。所以,可以说,老师是我听得最多的

称呼,也是我引以为豪的,因为我有很多出色的学生。
    

演出也是我音乐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让我能更直接地付诸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我一直说

,既然学习了歌唱,就应该唱出来,唱给大家听,歌曲也需要听众,演出便是这样一个平台。
    

在我看来,演出和教学是两个完全不矛盾的活动,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打个简单的比方,音乐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要向

学生们示范演唱,这就要求老师本身有扎实的演唱功底,而这可以通过演出来提升。而教学呢,不仅是在教授学生,同时也是在提升

自己,让自己在理论上更好地掌握演唱的技巧。
    


                         晨报记者:您当时是如何处理教学和演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陈洪濂:虽然我当时在学校,很少关注音乐界的事情,但我还是会尽量参加一些社会演出活动。当时没有什么比赛,基本上都是

调研演出之类的活动。
    

我觉得呢,现在的音乐老师也应该如此,多一些社会性的演出,而不仅仅是看到学校的一亩三分地。
    

晨报记者:也就是说,这两者都是您非常看重的,那这两个角色分别让您得到了些什么呢?
    

陈洪濂:是的,非常重要。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自己的学生出人头地,我也是,我最高兴的就是听到自己的学

生有很好的发展。这些年来,经常会有学生们的喜讯传来。每年过年过节,原来的学生都会到家中看望,讲述过往以及他们的现状。

这些让我心里觉得暖暖的,让我觉得这三四十年的耕耘十分值得。
    

而作为一名歌唱者,让我享受着音乐带给我的美好。音乐是我这辈子的精神支柱,通过歌唱,让我觉得生活依然美好。
    

晨报记者: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您觉得,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洪濂:最重要的还是要教技术,这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基本的,怎么发声、怎么呼吸、怎么咬字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唱好。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学生身上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还是技巧问题,而技巧不对,对一个歌唱者的声带会有很大伤害。
    


                      晨报记者:一个歌唱者,除了技巧外还需要很多其他的东西吧?
    


    陈洪濂:那是自然,技巧只是学好唱歌的第一步,是基础。要唱好一首歌,光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学生们经常陷入的一

个误区,他们在演唱过程中,拼命炫耀他们的技巧,所出来的结果却不尽人意,这样的演出缺少一种灵魂的东西,而所谓的灵魂就是

我们经常听到的,要有感情。
    


    唱好一首歌,领悟其中的内涵,再富有感情地表现出来,更能打动人。不过,这些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教会的,需要学生自己去领

悟,也需要他们不断去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这样才能领悟得更深刻。
    


              晨报记者: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小孩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小孩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让他们上各种兴趣班,学习各

种专长,那么,唱歌呢,是否也是越早越好?
    

陈洪濂:其他的艺术,比如学习乐器的话,趁早(少儿时期)是对的,但学习声乐不宜太早。过早学习声乐也没多大益处,容易对声

带造成伤害。乐器受损尚可修复,但声带受损则是一辈子的憾事,其后果可想而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过了变声期系统学习声乐

,因为变声期前后的声线变化是很大的。另外,必须找一个好的声乐老师,启蒙时期的教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当然,到青少年宫参加少儿合唱训练和学习还是挺有助益的,可以从小加强他们的乐感和节奏感等,以后学(音乐)起来也更容易。
    


晨报记者:在您看来,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相比,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
    


陈洪濂:不难想象,现在通讯发达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也多了,不仅可以从自己的老师那里学到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其他方

式进行学习。而且,现在这么多比赛、演出活动,学生们锻炼的机会也多很多。
    


但是,由于现在学习音乐的学生想法不像以前那么纯粹,只是因为热爱音乐。所以,尽管有这么多的客观优势,效果依然不乐观。在

考大学时,报考艺术类的话,文化分要低很多,因此,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便会去学习艺术,很多家长也抱有这种想法,这是不对

的。其实,唱歌看起来容易,其实真的不简单。它需要歌唱者能够领悟歌曲的内涵,这就需要学生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晨报记者:在您看来,目前江西歌唱界处于怎样的阶段?
    

陈洪濂:还需努力,虽然近些年也有获大奖的,如青歌赛等,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要努力。
    

晨报记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不断努力呢?
    


陈洪濂:首先,师资要加强,其次,要严把生源关。现在我们这边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生源选择上不严格。当然也要考虑

现实因素,我们这里不能像中央音乐学院那样进行筛选,但还是要相对严格一些。
    

晨报记者:目前,您在日常生活中和音乐有哪些“交流”呢?
    

陈洪濂:虽然我退休这么多年了,去年也因为生了一场病,身体大不如前,也唱不动了。但是,我想我依然是要和音乐在一起的。现

在经常会看些与音乐有关的书籍、杂志等,更多的时候是看一些电视节目,如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还有最近非常火的《中国

好声音》。
    

晨报记者:就拿《中国红歌会》和《中国好声音》来说,您更喜欢哪个?
    

陈洪濂:很多人喜欢《中国红歌会》就不喜欢《中国好声音》,或者相反,我两者都喜欢,我觉得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是不错的

节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