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与月

 昵称14979747 2014-12-15

1、海与月,让我更加热爱文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刚过。今年又是闰九月。今天,我想主要就以月亮和大海为题,谈谈我对诗歌的认识。谈谈大海与月亮,以及由此关涉到的诗人情怀和文学表达的话题。
我有两个网名,一个是QQ上的,叫月色如风。一个是微信上的,叫为海而生。这表现出我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我喜欢月亮,也喜欢大海。她们都是我的精神图腾。
选这个题目,也是讨巧。中外文学史上,以大海,以月亮作为描写对象的堪称里程碑式的优秀文学作品,可说比比皆是。便于学习和举例分析。
这也是我创作的两个主题。写海,写月的作品也相对比较多一些。
我有两部写海的诗集,一部是1992年出版的《星星海》,一部是2011年出版的《对海当歌》。月亮和大海,像爱情一样,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月亮,大海,都是能惹人遐想的事物。大海,月光,与文学密不可分。根据统计学的数据,大海和月光,是自然万物中受到文学关注和表达的最多的事物。
有句很经典的话说,海上生明月。说的就是大海与月亮的关系。潮汐,与月的盈亏,互动互生,甚至与女性的经期,关系都密不可分。这是被科学所证明了的。
海,与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神秘,宏大,辽阔,包容。
大海的广阔与深邃,月光的神秘与普惠,都是作家诗人灵感的源泉,都是文学描写的主题与对象。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光,每个人,肯定都有过美妙的想象。
面对大海,望着明月,人们总是习惯了借此解忧。大海的粗犷与阳刚,月光的温柔与细腻,对应的都是男人和女人。作家诗人,甚至普通的人,对着大海,仰望明月,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情愫。有感而发。灵感忽至。下笔有神。
海,是那样的宽阔,那样的深邃,又是那样的亲和。可以抚平忧伤,可以澎湃激情,可以消泯愁绪,可以包容孤独。
海,是爱情海,是母亲海。是男人海,也是女人海。面对大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绝不雷同与别人的独特感受,也有情肉相连、灵犀相通的同频共振。
月,是七夕,是中秋,是嫦娥。是每一次甜蜜的团圆,也是每一次无奈的离别。
海和月的主题,吸引着世世代代无数的作家诗人,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海,与月,也反映了或者很好地诠释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
那些世界上有名的作家,都常常把关注点,放在大海和月亮的身上。
拟人化,象征手法,诗歌的意象,大海,和月亮,都是重要的参照物。
巴金写过《海上日出》,峻青《海滨仲夏夜》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尔基《海燕》普希金《致大海》,冰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外国作家有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等等。写海的作品数不胜数,感动了很多人。
当代作家邓刚,是大连一位写海的作家。他的小说,写海碰子的生活,非常生动,很有特色。还有许多写海的作家,这些作家和作品,也都是我所喜爱的。
 
我的故乡,并不靠海。属于沂蒙山地,离着海很有一段距离。但是,在大学里,读了很多关于海的文学作品后,同学们都喜欢上了海。我当然也开始喜欢海。第一次去看海的冲动,是1981年的那个暑假。当时,有杨争光,崔秋立和我,我们都是一个宿舍的。大学读书,当时,很窘困。一本书,也就是几毛钱。一个月最高的助学金21块钱。省下饭菜票买书,是常事。但是,要去要坐火车去看海,还是很奢侈的。像一个很难实现的梦。去青岛的火车票,现在来看太便宜了。从烟台到青岛是八毛钱。从济南到青岛只要两块钱。但是,就那样,觉得还是很大的费用。省了很久的生活费。济南的一位同学崔秋立,在他一位当火车司机的中学同学帮助下,计划了很久。从食堂买了馒头咸菜。一个晚上,把我们带进车站,藏在火车头的煤车和正式车厢之间的夹缝里。直到第二天到青岛,下车的时候,满头满脸的煤灰。那时候,很崇拜青岛的两位诗人,一位是青岛文化局的专业创作员,诗人纪宇。是写长篇朗诵诗的,当时在人民日报经常发表马雅可夫斯基体的长篇抒情诗。一位是青岛电视台的诗人谢颐城,当时,偏重于写感情,比较细腻。对人家都崇拜的不得了。我们很实在,人家也很热情。到了青岛,带的干粮都馊了。住在青岛海洋学院的学生宿舍,一说是山大来看海的同学,人家不要钱,学生放假走了,空着一些床铺。就光身子躺凉席。晚上和人家海阔天空的穷聊。要是现在,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早就有经营意识了。在那里的几天,纪宇和谢颐城陪着我们看大海,登栈桥,逛鲁迅公园,爬崂山,在海边吃海鲜,喝散装啤酒,度过了一个很浪漫、很有意味的暑假。我在那里写了第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潮音瀑》和《海浴》。那时候,思想解放哦,读的中国的外国的诗也杂乱无章。大家迷上了哲理味道的短诗。受到泰戈尔和惠特曼的影响。现在来看,还是很幼稚的。记得当时,武汉大学的王家新,现在是人民大学的教授,著名的象征派诗人。他在他们的学生刊物《珞珈山》上,发表了一首写爬泰山看日出的四句短诗。大意是,终于爬上泰山,看到太阳在云海上漂浮的壮观景象。云雾中,看到了日出。诗人就想到,太阳天里,农民们想着翻晒稻谷,但是,浓浓的云雾,又不免心生一份担忧。写的很美,很深刻,引起许多同学的共鸣。

《潮音瀑吟》

深涧幽谷  捧起千丈飞瀑
青峰壁立  犹闻震天潮鼓
我瞩望石崖上粗大的题词
——潮音瀑!
多么恰切的比附
 
老向导哈哈大笑  把我善意地揶揄
石潭里甩一串话  任我反复揣度
——闭塞的山里
怎见得到真正的大海
用这山溪哄骗自己  得到的
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满足
     1981.8.6.青岛崂山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月,心中的海。现实的月亮,现实的海,投射在你的心灵的底片上,留下的却是不一样的影像。也就是说,各人眼中和心中的海,与月,是不一样的。一样的现实影像,投射到每个人的心中产生的影像是不一样的。
在网上读到诗人石厉的一首《观海》的短诗。诗中写道:
        大海是一粒未被打磨的天珠
        闪耀着含混的光芒
        走进它
        它就会滚落到大海的另一边
        它永远不是我所看到的样子
 
1990年作协文学院组织去威海的时候,站在环翠公园的亭子里,可以看到波涛翻卷的海湾,看到郁结着历史风云和复杂情绪的刘公岛。我在那里写过一首《看海》。写的是我看到的海的样子,我对海的认识。
 
当你躺下
海就站得很高大
当你站着
海就躺得很柔软
 
有时你不得不躺下
有时你不得不站着
 
并不是视点不同
并不是心境不同
无论站着还是躺着
都可看作
一种求生的本能
     1990. 8. 14. 
 
从向往海,到喜欢海,又到喜欢写海。可以说,大海的主题,已经融入到了我的生命中。

   2、光明的呼唤。诗歌的力量

看海,成了我的最爱。每年,都要尽量找个靠海的地方去看海。每逢中秋,沿着河流,满大街地追月亮,也是我家庭雷达不动的保留节日。看海和追月,成了我的精神狂欢。
面对孤独,大海,月光,以她的包容和博大,成为诗人和作家最可信赖的朋友。相比于太阳,月亮的清凉、清冷,更适宜诗人表达情怀,寄托情感,借景抒情。海的博大、浩瀚,更能对诗人产生崇拜感。天地之间,海之辽阔,月之光芒,有着无处不在的神力。
诗人,是孤独的。忧郁和孤独感,伴随着他们的人生。
奥地利的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以自己的方式诗意刻画了刻骨的孤独:“我犹如一面旗,在长空的包围/……我知道起了风暴,心已如大海翻涌。/我尽情地舒卷肢体,/然后猛然跌下,孤独地/听凭狂风戏弄。”
海子,带着爱,带着圣经,带着他深深的孤独,以他25岁的生命,在山海关扑向了迎面而来的火车。
诗人,需要有一颗同情心,怀有悲悯。但是,仅有悲悯,是远远不够的。诗人,往往比常人想得更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孤独,才成就了他们旺盛,鲜活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在网上读到刘再复先生2013年12月在香港大学演讲。他曾经发问:“面对荒诞的世界,文学何为?”他回答说,唯文学大有可为。文学不仅可以面对客观的荒诞世界,而且可以面对荒诞的自我。自我具有“恶”的无限可能性。作家的自我也往往一片混沌而不知不觉。这个时候,作家的“自救”意识可能比“救世”意识更清醒。而且,自救不是自娱,而是自审与自度,即对荒诞之我有一种真诚与深刻的认知。认识荒诞的自我,有益于更深刻地认识荒诞的世界。他说,未能正视浑浊的自我,却以“救世主”和“社会正义”的化身自居,将导致另一种荒诞,至少是一种盲目的、缺少清醒意识的浪漫。
借着刘再复的这句发问,我们也可以再问一句,“面对荒诞的世界,诗歌又当何为?”。我们说,诗歌,也是大有可为的。当下的诗歌,无论你带着什么样的有色眼镜,都不能否认,诗歌的繁荣,是客观事实。诗歌创作的活跃,是客观的事实。诗歌社团的活跃,是客观的事实。诗歌各种官方、民间刊物的兴盛,也是客观的事实。
许多荒诞,不仅仅是滑稽可笑的,痛恨和鞭笞的,也是我们灵魂觉醒的参照物。如刘再复先生所说的,“自审与自度,即对荒诞之我有一种真诚与深刻的认知。”
人,是现实的动物。是活在当下的。诗人和作家,又是思想者。可以怀念历史,褒贬臧否历史,心藏隐痛,却无法回到过去。但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优势,使诗人和作家有条件,成为一个思想者,成为举着火把的光明的使者。
当下的诗人,关注现实也好,回归自我也好,流派纷呈,旗帜林立也好,但是,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点,或者趋同性。他们不再是,或者不甘愿是时代的应声虫,而是有了自我的觉醒,自觉的意识,自由的精神。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文的关怀,梦的歌吟,都更多地通过了诗人内心的折射。当许多元素渗入了心灵深处,从社会的底层到达心灵的底层,透过岩层和砂砾,层层过滤,又涌流出来,就变成了清澈的泉水,有了甘甜的味道。
这就是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诗歌,是极其个性化的写作。但是,他又必须通过自身的情感抒发,表达出对生活、对世界、对现实的态度,对大众的亲疏向背。即使诗人主观上拒绝这一点,但实际上无法做到真的与现实生活隔绝。相对其他文学样式,诗歌篇幅短小,文字不多。但这不影响它的思想锋芒。诗歌是有力量的,有思辨性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力量,来自于它的美,来自于它的善,来自于它的可以回味无穷,反复咀嚼的诗意所在,更来自于它的对道德和自然的崇善尚美的自觉审美和艺术评判。
诗歌,通过最早的舞之蹈之的吟唱,到倾诉心灵的展示,逐渐的发展和成熟起来。诗歌,在人类面对残酷的自然与命运的挑战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强大的力量。
诗歌的力量,来自于它所闪现的思想的光芒,它的美的光芒、善的光芒。它是可以照亮心灵,温暖身心的艺术。尽管,对有的诗人和作品,在网络上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这不是这种文体的问题。有争议,有批评,恰恰说明了诗歌并没有消亡,并没有退出人们的文学视野,仍然得到人们的积极关注。诗歌,仍然是一种有生命的,可以照亮人们心灵的文体。
讲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意大利的象征主义诗人蒙塔莱写过的一首诗。这首诗题为《柠檬》。蒙塔莱(1896-1981),出版有诗集《乌贼骨》。他善于从大千世界中精心挑选一系列富于象征意义的艺术场景,着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瞬息万变的细微感情。他1938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为拒绝参加法西斯党而被解除了佛罗伦萨文学馆馆长的职务。所以,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良心的诗人。
他在《柠檬》这首诗中写道:“光线变得稀薄——灵魂变得痛苦。/直至有一天,透过虚掩的门/在院子里,在树丛中,/我们可以看见黄色的柠檬;/内心的寒冷/开始融化,在我们深处,/太阳的金色号角/ 投掷出歌声”。诗人从院子里、树丛间光线的变化,感受到灵魂的痛苦。又从柠檬的黄色,感受到温暖,心灵中的寒冷在融化。又从内心深处的温暖,感受到渐渐升起的太阳的光芒。而这光芒是多么有力量的,因为它能从你心灵的深处,投掷出歌声。从自然的细节,色彩的变化,心灵的美妙感应,不断地转化。他是一位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用通感技巧的诗人。他这种生动的描写,就让写日出的很多作品一下子变得暗淡无色。
所以,我用这首诗,用诗人笔下的柠檬黄的阳光,来比喻诗歌。比喻诗歌的力量。这是自然的力量,这是艺术的力量,也是思想的力量。我们喜欢诗歌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使我们“内心的寒冰开始融化”。能在我们心灵的深处,让“太阳的金色号角,投掷出歌声”。
俄罗斯,不仅有普希金那样的抒写爱情的诗人,有莱蒙托夫那样的叙事诗人。也有一位太阳诗人,巴尔蒙特,一生执著于太阳的崇拜,一生以写太阳,歌唱光明为使命。他自称为“太阳的歌手”,以太阳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他创作的高峰。
我国已故著名诗人雷霆先生2007年写过一首短诗《沉钟悠远》:也可以概括这个意思。
“钟声,/远处该有寺院,/只有沉钟才如此悠远。/站在钟楼上不会震耳欲聋,/走在十里外依然响在耳边。/如风飘来,/如雾弥漫。”
诗人芒克,写过一首《春天》的诗。他写道,“太阳把它的血液/输给了垂危的大地/它使大地的躯体里/开始流动阳光”。
所以,对于美,对于光明,中外诗人们其实血液相通,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光明,实际上是他们的图腾,追求光明,是他们的生活信念。
这些诗人,他们虽然不属于一个历史阶段,不在一个国度,不是同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不相谋面。但是他们,却对于美,对于光明,有着共同的追求。他们看似是对自然的景致做着纯客观的摹写,其实是借着对阳光的咏叹和赞美,表达着由衷的赞叹,抒发着诗人的情怀。
 
3、诗人是谁?诗是什么?
诗人是谁?我也常常反问自己。似乎越来越闹不清。
诗和诗人,在很长的时间里,更多地受到政治的影响和束缚。虚假,空洞,谄媚,脱离人民真实的情感。成为被轻视,被调侃,被嘲弄的对象。
许多诗人,都是有孤独感的。孤傲,偏执,甚至有时是神经质的。离群索居,远离世俗的功利和喧嚣。这不是弱点,反而是他们的优势。尽管这种优势,近乎病态。近乎残酷。能保持偏执,保持孤独感,绝不人云亦云。他们在生活中常常像一个弱者,但是,又是思想的强者,眼睛里闪现着坚毅的光芒。目力所及,善于从常人司空见惯的风光事物中,发现那些新鲜的,美的,有深刻意义的东西。这是一个诗人应该具有的天分。偏执和孤独,赋予了诗人的是人的新显得是常人就保持了作家的思想力和创造力。有位老作家就为自己立了这样一条座右铭:面向生活,背对文坛。
诗人,往往是浪漫的,敏感的,多疑的,感性多于理性。他们心灵脆弱,情感丰富,多愁善感。他们关注自然,关注内心,对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变化充满了同情。诗人,有着一种对现实的怀疑精神。不轻易相信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常常喜欢问一个为什么?他们放浪形骸,狂放不羁,心中总是埋着一颗追求自由的叛逆的种子。
在作家和诗人的眼中,自然是现实的参照物。这个自然,和这个现实一样,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或者现实,而是融入了心灵和情感的因素和特质的。而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也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而是都与人有关,与作家有关。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诗?或者说,诗是什么?
中国的诗歌传统理论,千百年来坚持文以载道,主张“诗言志”。这个说法,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最早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出现。是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尚书·尧典》中,舜说:“言志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个志,不光是思想,还是情志。算是比较完整、全面的表述。在中国古代,志,既有思想,抱负、志向的含义,也有感情的含义。后来,随着不断地演变,还形成了理学派和感情派。就是一个更强调思想,抱负,志向。一个更强调情感的作用。重理派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往往忽略文学的艺术特点;重情派则与之相反,强调诗歌的抒情特点,重视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言志”大家比较主流的理解,认为这个志的内涵,还是情志并重。
《左传》中的“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孔子在《论语》中的“志”,主要指政治抱负。《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有“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既包含了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
我在前面提到过奥地利的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他说,诗是经验。他认为,一切皆可入诗。
里尔克是一个用德语写作的诗人。写过很多长诗。但他的短诗更受喜爱。他的著名诗篇《秋日》,网上可以查到有冯至、绿原和北岛的多个译本。我们来看北岛的译本。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从这首诗,我们再来看里尔克对诗的观点。他说,“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就够了),诗是经验。”这种经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历和体验,它被赋予了存在主义的特定涵义,它的形成要经历几个阶段:首先是诗人需要观看、认识、了解、感觉万事万物;然后,能够回想起这一切来;最后,需要忍耐。“因为回忆还不算数。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里尔克所说的这样的经验绝不是诗人激情的喷涌,感情的抒发。它经过了大脑的反复思考、心灵的再三过滤。是知性之思,冷静之思。它是反反复复在诗人心中出现的经验,已和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在生命中积淀下来的真实存在。所以,这样的经验既是冷静的、不动声色的体验,而且也是富有存在色彩的真实存在。
 
前面也讲到过的俄罗斯的象征主义诗人巴尔蒙特(1867-1942),被人们称为太阳的“歌手”。他说“诗即魔法”,“诗是音乐”。他很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写过一本叫《诗即魔法》的书。书中写道,“诗即有节奏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在音乐。”他为俄国诗坛开创了很多独特的韵律方式。他说:“我总是在由语言的确定区域向音乐的不确定区域靠近,我竭尽全力追求音乐性。”这也是象征派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巴尔蒙特在自己的诗作中大胆使用象征、通感、隐喻等修辞手段,巧妙地营造出轻盈飘逸、一咏三叹的氛围,优美、深远的意境,使每首诗都成为一首首优美悦耳、浑然天成的歌曲,。
巴尔蒙特说:“现实主义者永远是简单的观察者,象征主义者则永远是思想家。现实主义者只热衷于表现具体的生活??象征主义者远离现实的存在,只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理想??”。作为一个象征主义诗人,他通过诗歌的形式思考着现实存在背后的意义,追随太阳的光华。
无论是诗言志、诗是经验、诗是情感、以及巴尔蒙特的诗即魔法,诗即音乐。都是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认识,代表了不同的诗歌风格,诗歌流派。但实际上,很难界限分明地把他们区分开。就像巴尔蒙特推崇象征主义,但是也并不能截然的把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对立起来一样。最高的境界,是不着痕迹的融合。各取所长,不去做硬性的规定和划分,不要把自己画地为牢。哪个轻,哪个重?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写诗,当然需要灵感。但是,当你的灵感被触发的那一刹那间,你会激情喷发。但是,这种被激发出来的情感里面,就没有经验的因素吗?是情感在起作用。也是经验、阅历在起作用。
里尔克重视诗人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这和我们中国古人说的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述而已。所以经多见广,阅历深厚,有感而发。都是经验在起作用,也是感情在起作用。作用的结果,就是产生诗。
里尔克讲得一首诗的产生,很形象生动。“等到它们(即经验)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而北岛的观点是“诗歌是形式,是由文字和音乐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在由他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的序言里,他这样诠释诗歌与诗意:“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独特。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但还不是诗歌,换句话说,诗歌是形式,是由文字和音乐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诗,是盛满孩子们独特感受的容器。”诗歌是什么?是和风细雨,是日月天光,是悲悯尘世,是百态炎凉,是人生诘问,是现世安好,是音乐与文字,是孩子们与世界拔河的绳索。
所以,诗是心灵的,没有错;诗是经验,没有错,诗是情感,也没有错。但是,都不能片面地过分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其实,一首好诗,从构思,到完成,你或者酝酿很长的时间,你或者一气呵成。这都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心灵的触动,有情感的喷发,也有日常经验的积累。只需要一个触媒,心灵深处的一个火花,就突然点燃了,绽放了。巴尔蒙特说的音乐性,其实就是诗歌的特性。从古代,诗与歌,就没有截然的分野。后来,才慢慢地把能读的叫做诗,能谱曲吟唱的称作歌。没有音乐性,就没有诗歌。现在大家喜欢的许多流行歌曲,那个词,就是很好的诗。浅显,晓畅,优美,动听。唱着歌,闭上你的眼睛,就能在你面前展现出绮丽的美景。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给诗人和诗歌下一个定义了。
我认为,诗人,是在功利的世俗中,在生活的泥沼里,在欢歌声声的痛苦与焦灼上,能够坚强地站起来,用心灵去观察,用心灵去感知,用心灵而歌唱的一群。诗人,是在被钢筋水泥疯狂挤压着的生存空间里,在被金钱和肉欲疯狂挤压着的情感空间里,愿意透过人间烟火,而仰望星空和天堂的人。
我认为,好的诗歌应当是以生活为基石,以时代为玉振。以文化为积淀,以思想为核心。以情感为向度,以百姓为知音。在最直接、最简洁、最生动、甚至最通俗的语言形式下,具有直达心灵的魅力,可以启迪无限的想象,可以飞抵广阔的空间。一首好诗,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就能让读者的心灵得到共鸣,感到温暖。
追求朴素,追求平实,也是诗的至高境界。
记得多年前读到一位无名诗人的短诗《一碗饭》,记得大意是:我放学回来,锅里放着一碗饭。我下地回来,锅里放着一碗饭。我上大学了,从城里回来,锅里没了一碗饭。我把一碗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诗人写的是普通的一碗饭吗?不是,他写的母亲的爱,是家的温暖。当母亲没有了,家的意义,也就消解了。温暖,又从何谈起?里面没有一个悲伤的词语,但是,读完了,你就会落泪,就会怀念起母亲,就有一种浓浓的乡愁,淡淡的忧伤,萦绕难去。
这次去四川绵阳参加中国第四届诗歌节,又重读了许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篇。发现他们这些伟大的世界级诗人,诗句并不难懂,在那个时代不难懂,在当代,也不难懂,甚至很多是农夫妇孺都能听懂,都能理解的。过去,只以为白居易的诗歌是更民间一些,更通俗一些。其实,许多诗人都是如此。
向他们学习朴素,其实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其实与朴素平实不矛盾。
 
4、小众与大众。诗的技巧    
    诗,是一种小众的艺术,相对来说,创作圈子比较窄,更强调个性的张扬。但是,这并不代表诗歌就隔绝了生活与时代。小众的诗歌,不仅仅表达个人的情感,还要和生活零距离,和时代、和大众同频共振,产生共鸣。让读者对诗歌感到有亲切感。这不是简单地做时代的传声筒,对生活做简单的,直白的照相。也不是躲进自己的心灵深处,远离社会,暗自神伤,孤芳自赏。在诗歌语言上,尽量通俗,口语,妇孺能懂。但是,又允许每个读者,根据各自的个人阅历、经验、感情的不同,在欣赏同一首诗的时候产生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的好诗,是阳春白雪的,也是下里巴人的。不是像那些年刚刚朦胧诗出来,一些顽固僵化的老先生说,这样的诗,我读不懂,就采取了拒绝接受的态度。也不是像某些诗人所说的,我的诗是写给未来的,你读不懂,你的儿子,孙子,过去几代人,就能读懂了。
    这其实都是偏颇的,武断的。
真正的好诗,是高度概括的,是极度浓缩的。是包含了经验、情感和志向众多要素的。诗,只能是时代的,生活的,心灵的。它既不可能脱离时代,也不可能脱离生活,更不可能悬浮于心灵之外。也不颗能远离读者。诗,首先是美的,有感情的,具有深刻内涵的。又是比较好懂的,易记的,通俗的,口语的,是符合大众欣赏和阅读习惯的,能够把大家记忆和传唱的。
我到四川江油李白的家乡去看过。李白的许多诗,那些激情恣肆、意义风发的浪漫主义名篇,像宛如一首劝酒歌的《将进酒》,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难》,像表达中秋月下思念家乡的《静夜思》,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望庐山瀑布水》,其实是非常口语化的。在当时当地,不是文人化的,而是最平民化的。是最直白的语言,真的是农夫妇孺都能懂。是要到处题壁换酒钱的。人家听不懂,不喜欢,就没得饭吃。就是到了现代社会,当下,但是,那种激情的表达方式,那种宏达、优美的意境,又只能是李白的。
但是,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诗,是表现,是表达。写诗写到通俗易懂好不好?通俗易懂和白开水,和一览无余是不是一回事?通俗易懂,是大智若愚,是深入浅出。而白开水,就是寡淡,就是索然无味了。这当然不是一回事。写到深入浅出,是功力所在。写成了白开水,就是无能的表现。
诗,是讲技巧的。如何表达你的思想情志,如何抒发你的感情?比兴的手法,比喻的运用。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隐喻等等。诗的结构,起承转合。象征的手法,意象的选取。主题的确立。细节的选择。语言,词语的应用等。都有技巧在里面。
但是,写诗强调技巧,但并不止于技巧。否则,就是玩弄技巧,就是本末颠倒。
真正好的技巧,其实是无技巧。是点化,是举重若轻,是宁曲勿直,是把所有的技巧,化入到你的看似质朴、浅显、普通的表达和叙述中。而你的表现或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是自然而然在你的意象、词语、叙述中展露出来。也就是说,你的思想,你的情志,不是通过你的语言说出来的,而是通过那些诗中的意象,艺术地、形象地、曲折地展现出来的。你的诗的所有的意味,就像山中的晨雾,迷蒙飘散。就像山林的阳光,斑驳明亮。就像山中的小路,曲折回环,最终登上山顶,看到远处的风景。如果是一条高速公路,就失去了爬山的味道。这也就是许多风景区,甚至包括泰山,滥用索道,惹人诟病。虽然省时省力,但没有了那种兴味了。
我有一个观点。怎么去读诗,去欣赏和评判一首诗? 就是看一览无余还是留有空间。也就是中国绘画中的留白,以白当黑。白,不是空,不是无,而是有着丰富意味的别一种色彩。
在农村待过的人,都会知道有那种很平常的河流,就是季节河。平时水很清浅,河滩宽阔。抬步可达。感觉就很寡淡。当夏季山洪暴发,河上没有桥梁,两岸便断绝了交通。拾步可达的河,或者有桥很顺畅的河,轻松通过,就像明白晓畅,一览无余的诗,没有什么可以思索和回味的意境和味道。这样的诗,算不上好诗。波涛汹涌,无法企及的河流,如同让读者不知所云的诗,也算不得好诗。真正的好诗,就如同在河上间或有的踏脚石,可以蹦蹦跳跳地过去,边走,边看风景,河里游鱼,天上流云,林中蝉鸣,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阅历,你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想象。从那些片段和零散的意象中,体会着其中无限的兴味。这样的诗,就是好诗。
诗人要善于用精短的诗句,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艺术气韵。
那年作协组织去内蒙阿尔山采风。辽阔的大草原上,蓝天高远,白云洁净,羊群奔跑,以及不时而至的太阳雨和冰雹,都是在那里很普通的,很司空见惯的事物。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很有新鲜感的。容易触发灵感。
我就由此生发,写了一首小诗《奔跑的欲望》,发表在当年的《诗刊》上。这首小诗,语言很简单。就是我试图用浅显、明白、普通的词语,来尝试表达深刻的思想或者诗意。
奔跑的欲望
    云在奔跑的时候
    风跟着,雨也跟着
 
    羊在奔跑的时候
    人跟着,狼也跟着
 
    抢到篮子里
    不一定都是菜
    搂在怀抱里
    不一定都是爱
 
    欲望在奔跑的时候
    福跟着,祸也跟着
 
这首诗在《诗刊》发表后,被纪委工作的一位领导评价说,可以作为反腐倡廉、警世醒人的教材来读。
2006年的圣诞节那天,我还写过一首短诗《醒着与梦着》。
 
    醒着,你却在梦的里面
    那些风景,组成阳光的碎片
    你常常是那些梦
    你常常是那个人
    那些风景,在心中灿烂
 
    当真的沉入深深的睡眠
    才知道,没有那些梦
    没有那个人
    所有的风景,其实很远很远
            2006年12月24日
 
    发到博客上后,天津师范大学的一位女诗人图雅给我留言,做了个简短的评述。 刘老师好!新年快乐!
    此首诗歌短小,而易引人共鸣。更出彩的是,你把醒着和梦着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相反生存现象换个说法,而不影响人的认知世界的真实的可信的集体印象,真是不可多得的巧妙构思,于是,突显了在常人的惯性思维里非同一般的智慧,学习了,并惊喜!
    尽管这样的诗歌技巧和特色不是独家首创,它早在卞之琳诗歌里已有,但是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一种有意无意的继承和发扬,把诗歌写精,让诗歌回归到诗歌的属性,有限的文字里表达一个无限的意念,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思考和回味的话题。
    喜欢短小而形象鲜明的诗歌,喜欢有灵魂跳跃和埋伏的诗篇,我们不必高蹈,不必张扬,不必以艰涩迎合伪朦胧和伪高深,把语言写淡,淡出味来,那才叫高!
   
短小的诗歌,有时候更有力量。
面对当下,诗歌的力量可能很弱小,小到像一颗《萤火虫》,但是,那却是一把刀,一支鞭子,可以把浓黑的夜色,抽打得遍体鳞伤,解剖出最后的真实。
顾城有一首小诗《黑眼睛》:“我有一双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诗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喜欢做梦,喜欢幻想。梦,悠忽而至,来无影,去无踪。梦境飘忽,打打杀杀,凶险恐怖,醒来却往往浑然不觉。这种境界,很能说明诗人的情志。
    我也写过一首《无题》诗,其实就是写梦,写月亮,写思念,写爱情的。
       想你的时候
       你是那颗圆圆的月亮
       恨你的时候
       你是屋角那张空空的床
 
       爱你
       就是把太阳装在心里
       温暖自己
       也能把你照亮
 
5、看不够,写不够的海
   
    大学毕业来到天津工作,让我有了更多看海,感受海的机会。1982年在人事局等待分配的那个夏天,我曾到塘沽去看海。后来又多次去大沽炮台,塘沽盐场、天津港、航务工程局、客运码头,以及汉沽的大神堂和东沽渔村去采风。
记得是1985年,我在东沽渔村的海边,距离海油码头不很远。有一片渔村公墓,是在海边的滩涂地上。涨潮的时候,那些坟地,就被潮水淹没了。海水的浸泡下,许多坟头的泥土就松散了。一些棺木板子就散落在海水里。记得那是一个傍晚了。夕阳下的海,被涂上了一抹金黄。带着一种神秘。坟地边,浅海处,一个老人在安静地钓鱼。我和他一边聊天,一边看着那些在潮水里飘荡着的棺板。不由得感到一种震撼。对大海,对渔民,对这些爱海的灵魂,有了新的认识。
回来,我写了一首《渔村公墓》,发在《黄河诗报》上,得到同事黄桂元和李晶的称赞。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这里  是海和渔村间的滩地
渔民死了  就在这里举行葬礼
一口木棺  几抷咸泥
浓浓的海腥味  才能
使这些高傲而不安的灵魂安息
每一个沉重的棺头
都朝向海
朝向涌浪
朝向鱼群
朝向白帆的轨迹
 
喧哗的海水  会把一切遗憾
都变成生命完美的结局
海啸  每年一次地掠过坟头
疯狂的手指扒开泥土扒开棺板
使这里低洼使这里像海
使这里拥有海的一切神秘
亲吻这些属于海的灵魂吧
欲望像爱  充满神秘的魔力
虽然  并非每一座坟头
都拥有坟墓完整的涵义
几件衣冠  不也代表
那早已奉献给海的精神和躯体
每块肌肉  每条骨骼
都是为海所生
即使死了  也要让鱼
变得肥美  变得亲昵
 
2010年,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到中海油深入生活,了解了更多的爱海人和海的故事。感受他们对海,对祖国、对事业的那种浓烈如酒的深厚感情。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起体会他们的崇高的责任,光荣的使命,人生的种种甘苦。
    在南海的钻井平台上写了一首《我爱中国海》风格上,又有了变化。这首诗,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我爱中国海
 
我情愿,就沦陷在你的温柔里
我情愿,就摇摆在你的汹涌里
我情愿,就醉卧在你的裙裾边
我情愿,就痴迷在你的涛声里
 
因为爱你,所以我宁愿为海所困
因为想你,所以我宁愿对海当歌
因为念你,所以我宁愿随波逐流
因为恋你,所以我宁愿日月如梭
 
即使我老去,也是因为爱你
才会有沧海桑田,穷天碧落
即使我无言,也是因为爱你
才会长醉不醒,酹海而歌
 
把所有坚硬的语言都化为钢铁
把所有柔软的事物都凝为月色
把所有心中的思念都托予海鸥
把所有神圣的梦想都举成焰火
 
我用一万吨的激情,向你表白
我用三千米的深度,把你穿越
我用一千度的高温,让你燃烧
我用三百里的长号,为你放歌
 
我就这样雄伟地站着,站在你的目光里
我就这样骄傲地站着,站在你的波涛里
我就这样年轻地站着,站在你的爱情里
我就这样永远地站着,站在你的雄浑里
 
你是我的魔咒。我的生命追随你的浪波
我是你的宠儿。离开海,我就没有快乐
无论你是渤海,东海,黄海,还是南海
我都要用高擎的巨笔,写成一个中国海
就用太阳的金,热血的红,生命的原色
         2010.11.1.南海五号流花油田
 

6、追逐着月光写作

我喜欢到处行走,喜欢追逐着月光写作,在行走中歌唱。
如果说,大海可以让我们的心胸辽阔。月光,则可以让我们的心境澄明。
李白不仅从窗前明月光,感慨到游子的思乡之情。他还写下《把酒望月》,问月怀古。端着酒杯,和友人一起在月下欢聚,却望着天上的明月,借酒发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不仅有朋友的欢聚,还有《月下独酌》,而且写过好几首。不仅是借酒浇愁,书法胸中块垒,而且是郁闷,愤懑,借了朗照天下的月之清明,抨击世道浑浊。其二说
“天若不爱酒,
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
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
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
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
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
勿为醒者传。
 
在李白的家乡江油,有一座经典的雕塑,是李白站在月下,举着酒杯,面向涪江。很巧妙的开阔和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不羁的诗风,诗情和几乎全部的主题所在。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盛唐”。为这首36行的乐府诗,开头四句这样写: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都有一种深厚的乡土气息,有着独特的诗意和诗趣。他在《月迹》中这样描写:“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说得千真万确,月亮里就配住嫦娥这样的美貌天仙。
  冰心在《中秋前三日》里说:“我的朋友,正是‘花好,月圆,人寿,’何来惆怅?便是将来离别,今夕何夕,也须暂忘!”花好月圆,自古就是一朝分别的亲朋最怀念的良辰美景。中秋时节,也是最能惹起相思,思念亲友的时候。
台湾诗人,写有《乡愁》一诗的余光中,在他的《中秋》诗中写道:“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要一刀挥成了残缺?”
    我也写过一首《中秋月》,还被列入了一些省份的高考试卷或模拟试卷。
 
中秋
是一块用心掰开的月饼
哪一半
都有感情的香糯甘甜

中秋
是越走越圆的月亮
每一步
都长长的连着思念
 
中秋
是这样一个走了又盼的日子
即使浪游天下
总能记得家的温暖

能掰开的,是月饼
扯不断的,是月光
 
每年的中秋,哪怕出差在外,我也会坚持去追月,看月,写月。我写过很多以月亮为主题,或者与月相关的诗。
今年的中秋,十五、十六连着两个晚上,我出去追着月亮行走。发现海河边,意式风情街,三岔河口,五大道,银河广场,到处也都是拍月亮的人们。人们的情趣越来越丰富了。解放桥头,北安桥头,不光年轻人在拍。或者手机很随意的拍,或者支上三脚架,很郑重的拍。也有散步的老人不时停下来,弯着腰,低着脑袋,看看人们的相机和手机里排出的月亮的影响,嘴里呵呵呵地乐着。河里的游船在走,天上的月亮也在走。追着月亮行走,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多么快乐的一件事。过去可能是小众的,酸腐的诗人文人圈的专利,现在。则是很大众,很平民的生活情调了。
2011年我跟着全国作协的一个团队走黄河。那天走到了西安。晚上大家都累了,都不愿动。我独自请了个假,自己还是打车到西安老城里去了。就为了去感受一下老西安的熙熙攘攘的人流,去看老城墙上摇摇晃晃的月亮。去感受此地与别处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情怀。
我曾经用了几年的时间,写成一首抒情长诗《月光酒瓶》。2010年9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读者比较喜欢,反响比较大。南开大学的罗振亚评述说,“刘功业的抒情路数宽,各种题材都能自如驾驭,构思奇巧,手法娴熟,想象超群,如《月光酒瓶》这个大小虚实结合的组合已匪夷所思,至“月光的酒瓶一旦打开/你就是一片大海/我就是一条大江”,就越惊人越轨,同时他的诗越来越凸显出情感背后的理性成色。”
 
月光酒瓶
 
月光酒瓶   装一泓无涯的海
让你我的心  总在波涛里澎湃
即使不是这个团圆的节日
感情之酒  也常常被相思打开
 
如水的月光  被透明的玻璃覆盖
不经过发酵和蒸煮的磨难
再美的语言  也寡淡无味
如同一些液体那么苍白
月光的酒瓶  总是满着
让心灵之河从不淤塞
 
醇香是月光的醇香
却不被月光独享
优美是诗歌的优美
总是文化的佳酿
月光的词语  岁月的音符
终于歌唱着酿成甜美的酒浆
 
一只只古老的陶坛
漫漶在酒的情思里
在岁月的深处珍藏
月光浸泡着酸酸的杨梅
月光搓揉着甜甜的葡萄
月光让高粱和桂花一起重放光芒
月光也使普通的橄榄和红红的枣儿
被感动得滋味厚重  余韵悠长
 
月光的酒瓶  有形而无形
柔韧  而且坚硬
用生命酿制的美酒
感悟一种生命的纯净与高尚
用生命打造的美器
滔滔的是月光博爱的思想
 
瓶中的酒  浩浩荡荡 
酒外的瓶  盖过穹苍
可以倾倒出来的是岁月
无法倾倒出来的也是岁月
月光穿越你的灵魂和身体
模糊而透明
苦涩而香醇
世界上许多东西本来如此
透明了反而模糊
苦涩了反而醇香
 
看不见摸不着的月光
却又无处不在的月光
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
在每一个季节
都通体灿烂  晶莹透亮
 
月光的酒瓶永远醒着
在每一个有月无月的夜晚
酒瓶里的月光永远亮着
在每一个有你无你的夜晚
哪怕千里万里星汉相隔
月光的酒瓶一旦打开
你就是一片大海
我就是一条大江
 
7、那些与海、与月有关的故事
2010年我在中海油深入生活一年。跑遍了各个海上油田。东海油田的西湖作业区,春晓,断桥、西湖,都属于我国东海石油局的管片。东海油田,经常受到日本飞机的骚扰。我在钻井船上,每天的上午10点和下午3点,都能遇到日本鬼子的侦察机定时来巡逻和拍照,连飞行员的脸都看的很清楚。当时,我们的飞机很少能飞到那里。现在随着钓鱼岛问题的凸显,我们的飞机已经实现了巡航。我们的海油工人在钻井船上看到鬼子的飞机天天在头顶上转悠就生气,怎么办?直升机平台上,有消防用的水炮。穿上消防服,架起水炮朝着鬼子的飞机打。当然,打不到,只能是吓唬吓唬,出一口闷气。但是,一开水炮,鬼子飞机就像受了惊吓的蜻蜓一样,抖起翅膀就开跑了。
钻井船上,有随着船走的鸽子,麻雀,燕子。这些鸟,都是钻井船在码头维修的时候,住下来的,随着船就四处漂泊了。她们成了离不开海,也离不开钻井船的鸟。在船上,捡拾食物,也喂他们。
在船上,会遇到台风。得到台风要来的警报,就要提前撤离,停钻,提钻。撤到陆地上避风。东海油田撤到舟山的基地,珠江外海的南海东部油田,撤到深圳的基地。南海西部油田,就要撤到三亚或者湛江的基地。这都要乘坐直升机。一般要停产10多天。但是,也有的时候,台风过去了,返回钻井船去,突然又来了大风。原来,狡猾的台风也会杀个回马枪。就来不及撤了,就要在船上坚持。
    但是,台风登陆的地点,常常是难以确定的。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常常神出鬼没,突如其来,带来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提前预防,又因为范围很大,防不胜防。每一次停产撤离的损失都很大。鲇鱼台风当时预计要在厦门一带登陆,但实际上是在漳浦登陆。当时,我们撤到深圳基地。等着台风减弱后又坐直升机回去了。当时,南海四号钻井船急着要提船向南海西部油田迁移。但是,上了船上,几天后,突然台风来了个回扑。本来底部保持稳定的压水仓,已经抽水放空,船体也提升起来了,不得不赶紧又紧急灌水放下去。反复了好几天。吓得够呛。风浪太大,叫直升机再撤下去,也来不了,落不下。大风大浪中,躺在舱室里要把自己绑紧了,死熬着。好多人都晕船呕吐。
那些天里,我在船上只要空闲下来,就是找人聊天,听他们讲海与人的故事。还和他们一起组织钻井平台上的国庆诗歌朗诵会,创作和改编《南海二号之歌》等节目,和海上石油人一起抒发“我与祖国共辉煌”的爱国情怀。
海油工程,有水下潜水队,负责平台的桩基施工、水下管线安装、故障排查等。工作很危险。我从潜水队员们那里了解到,他们下水要有保障绳。这是生命线。一个下水,一个要在船上拿着保障绳,随时注意水下情况,必要时,把潜水员从水下拉上来。这两个人的关系,要求都是可以过命的,是生死在一起的。所以,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容不得半点闪失。他们在水下搏击的故事,让我心灵受到震撼。
海油人的妻子,身份特殊。女工们对月光的独特感受。一个海班是28天。等于一个月要分离。我曾应邀参加了海油工程公司团委组织的一个大型集体婚礼。70多对青年人一起参加。也把他们的双方家人都请来。很隆重,也很节俭。当时和我住在一个招待所宿舍的一位石油大学的研究生,是海工的钻井工程师,结婚三天就出海了。这对于她们,感情上很纠结,很难过。既为男人担心,又为丈夫自豪。但相思之苦,空望明月,时时穿肺裂心。
有位钻井队长给我读了他新婚老婆的电子邮件。那上面就说,天天到海边去看,去等,看到波浪翻卷的大海上,月光飘荡。他老婆很浪漫地说,中秋不能团圆,月亮再圆再亮有什么用?还不如让它变成一张张信纸,能飘到我爱人的手里,让它直到我的思念。
这让我非常感动。所以,她们其实也是诗人。生活,其实就是诗。关键看你怎么去发现,去倾诉,去表达。
    作为海油人的妻子,她们“不愿把天天写成思念/只愿把天天写成永远/不愿把相伴写成相守/只愿和你一起看海看天”。(刘功业《睡在你的涛声里》)
    在感情上,情绪上,她们渴望宣泄,甚至走极端。
   当时,我写了一首《想把月光揉碎》
 
想把月光轻轻地揉碎
扔进大海。变成一只只漂流瓶
装满爱和问侯,带着闪闪的痛
游走随浪,行云随风
每一股海流,都可能与你相遇
每一个词语,都温馨滚烫
在你的平台上,激荡出回声
 
想把月光狠狠地揉碎
抛向天空。让每一个孤独的夜晚
都分享到哪怕星星微弱的光明
我不需要这可望难及的团圆
只愿爱到彻骨,痛连心经
我想站到天上,跟随每一片月光
无论多么遥远
都能望到你的钻井船
和你战风斗浪的忙碌身影
 
想把月光温暖地揉碎
种进土地。让感情的花瓣落地生根
是种子,就不会辜负春雨
是真爱,就不会飘渺云中
思念,是一种逐渐爬升的痛
遍布全身,又深入心灵
缺了,圆了
都是一盏家里的灯
 
 8、像敬畏土地一样敬畏文字,敬畏诗歌
诗坛热闹,不冷清,也不平静。常常风起云涌。有不少窝子里的鸡吵鹅斗,也有很多圈内圈外的恩恩怨怨。这似乎已成定例。主流话语之外的,吵的有,闹的有,打的有,骂的有。恶搞的也有。气象万千,惹来许多内外的关注和内外的议论。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这扇门关久了,必然有些腐臭。高位上呆惯了,必然有些霸道。不管是怎么混上去的。也不管怎么自己在里面习惯了孤芳自赏的。怪现象就有怪议论。怪举止就有怪说道。人们语言尖刻是因为有积怨太久的不平之气。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见怪而不怪,见不平而平静。  当你误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诗歌,你必然也会被诗歌所误解。当你不尊重了自己的创作,当你被无情地摘掉了耀眼的光环,下面的真实不过如此,你的文字自然也会遭到轻视和贬斥。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残酷。谁亵渎了诗歌,谁就会被诗歌所亵渎。谁糟蹋了诗歌,谁也会被诗歌所糟蹋。当你冷落了或者愚弄了大众的审美欲望,你也就难免不被冷落或者戏弄。
也许是在文字中浸洇日久,写诗越多,反而越来越对诗歌这种文体心怀了一种敬畏之心。不敢造次,不敢敷衍,不能亵玩。唯有认真和恭谨。三人行,必有吾师。世间人,学无止境。我的同学陈炎,为山大题写的校训就是“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这句话,用到诗歌这个行当上,也很恰切。诗人,需要有这种态度,需要有深厚的学养。诗坛上,天天都是佳作迭现,新人辈出。再有成就的大家,要不断写出有分量的新作品,也都是一个天天的考验。
我曾经以为,只有趟过诗歌这条河流,似乎才算长大。当真的趟过诗歌这条河流,却明白依然幼稚,依然蹒跚,面对生活,其实路更远,海更阔,天更高,很难就真的长大。
对文字和诗歌,是需要保持一种敬畏的。每一个文字,都需要重视,需要得到尊重。决不能有一丝轻浮之心、玩弄之举。以平和心放眼望去,读好诗,做好人实在是一种精神享受。写好诗,做好人,也的确是一种精神操守。
 
我们不妨再来读一读艾青的那首著名的诗篇《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艾青,从巴尔蒙特,从许多大诗人的优秀名篇佳作,我们看出,这其实就是诗人的追求。怀着对祖国、对土地的深深的热爱,对光明、对自由、对美善无所畏惧地追求,认认真真地写作,力求写出更多的好作品。这就是诗人的追求,诗人的情怀。

我愿意以此作为自己的信念来坚守。也愿与各位同仁同道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