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没有归途》

 昵称14979747 2014-12-15


书名:《如果没有归途》

作者:阿鹏叔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定价:35.0元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30549


[书    讯]
       “夜晚的声音会发光。”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北京不眠夜》到个人有声杂志《桒惪SOUND》,习惯于用声音讲故事的阿鹏,陪伴一代人走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到了“叔”的年纪。寄托着听众和读者的期待,阿鹏推出了首部随笔集《如果没有归途》。平静而温暖的声音里,多了一份成熟与坚韧,文字的力量在纸上闪现出别样的光彩。

       早年工作的记忆、旅行路上的见闻与感慨、《桒惪SOUND》中出现的文字、写给陌生听众的信件,都被他一一收录在这本书中。每个故事,一如他在电台里的讲述,不急不缓,细节饱满到刚好,一个片段接着一个片段,镜头不停切换,却不乱人的思绪。



[关于作者]
       阿鹏叔,资深广播人,有声杂志创办人,美好生活实践者。曾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台、天津电台主持人、搜狐视频嘉宾主持及节目主编,曾加盟声音团队RYC,参与大声展城市微观声响地理研究。


[新 闻 稿]
       “造梦师”与声音的恋爱,电台暖男阿鹏叔推出首部随笔集

       “夜晚的声音会发光”,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北京不眠夜》到如今的个人有声杂志《桒惪SOUND》,习惯于用声音讲故事的阿鹏,几乎陪伴着一代人走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到了“叔”的年纪。寄托着听众和读者的期待,阿鹏推出了首部随笔集《如果没有归途》。安静而温暖的声音里,多了一份成熟与坚韧,文字的力量也在纸上闪现出别样的光彩。

       铁路上走出来的“造梦师”

       和大多数7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阿鹏从小随父辈在走南闯北中长大。中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铁路技校学习,之后又“顺理成章”地变成一名铁路工人。他的人生仿佛已被安排妥当,就像锡赛德小镇上的楚门,每天有着相同的作息,在相同的时间遇见相同的人,如此周而复始。

       小镇宁静的流景,无法冲抵不断积累的压抑,和少年内心对于别样生活的渴望。转干、提升、变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的中年人,这仿佛已经看到了尽头的无望未来,随着景色的变幻伺机而动,把十九岁的阿鹏带入一个全新的人生方向。凭借着一份执着与坚韧,当然还有幸运,阿鹏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电台工作。身体力行的成功,印证了阿鹏始终不变的信念——即使走错的人生也可以被改写,就像他在《如果没有归途》所说的那样,关键在于你是否决定回头修补这个错误,还是将错就错,继续未来的人生路。

       2003年,阿鹏进入中央广播电台都市之声,成为《北京不眠夜》的主持人。这个不紧不慢、安静又温暖的声音,很快被听众所接受、熟悉和依赖。于他而言,夜晚的电台节目,就是一个造梦的工厂;而他变成一个用声音和文字创造出无限想象的“造梦师”,将漂泊在都市中的现实和梦想,拼凑成一段无形的声音之旅。这个风靡一时的电台栏目,成为了一代人青春的回忆。而在这些回忆中,阿鹏的声音,也如同岁月的留声机,不断被记起和回味。

       与声音和文字,谈一场没有归途的恋爱

       十年来,从传统电台到新媒体平台,再到一手创立的有声杂志《桒惪SOUND》,阿鹏做的所有事情,几乎从未脱离“声音”这个元素。虽然他早已离开第一座梦工厂,但在听众的印象中,他依然是那个“穿着苏格兰袜子上直播的文艺小青年”,他的声音也仍是那个“属于北京夜晚的声音”。

       电台主持、豆瓣红人、跨媒体创作人……就像“人如其声”或者“人如其文”都适用于阿鹏一样,多重身份并不会把他渲染得神秘而累赘,他只是把这些身份一件一件地穿上再脱下,处变不惊,继续前行。他从未害怕告别,也从未担心重新上路,与声音和文字的邂逅,足以让他心甘情愿,谈上一场没有归途的恋爱。他说自己没有多么大的野心,但始终“纵容自己的喜好”,始终怀揣着勇气与梦想,乐于遇见新的身份中那个全新的自己。对他而言,比身份更重要的是,是否在所做的事情里,找到了想要的那个自己。

       在阿鹏看来,写作和广播一样,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对于《如果没有归途》的创作,不论是装帧和设计,还是排版与校对,他无不亲力亲为。早年工作的记忆、旅行路上的见闻与感慨、《桒惪SOUND》节目中的文字、写给陌生听众的信件,都被他一一收录在这本书中。每个故事,一如他在电台里的讲述,不急不缓,细节饱满到刚好,一个片段接着一个片段,镜头不停切换,却不乱人的思绪。偶尔闪现一些熟悉又稍显陌生的身影,主角却不以“阿鹏”命名,有人从中看到阿鹏,也有人从中看到自己。关于哪些是源于作者亲身的经历,哪些是源于阿鹏多年的倾听与见闻,阿鹏自己也讳莫如深。或许,这种揣测和迂回,正如午夜电台传来的声音,忽闪着奇异的光芒,却更加值得推敲与回味。


[目    录]

梦境
一条遥远的路              03
时间会带我们去            11
旁观者                    29
新疆梦                    43

恰好
离岛                      53
放火的少年                63
酒店里长大的男孩          77
三剑客                    87
迷恋着无比澎湃的旅行      97

素昧
某天                      123
旧居寻访记                129
我一无所有地漂泊          139
如果没有归途              148

如面·安然
想念双城的夜 一个人吃川菜  203
梦游记                     204
淡然的满月                 205
希望一直是                 206
最好的自己                 207
八十三天                   208
你的青春里 是谁一直在      209

如面·别过
爱人啊                     210
六月                       212
祝福                       213
西窗斜阳落                 214
你是一间美树馆             216
告别半岛                   217
这些年 你有在想我吗        218

如面·在外
小镇春光                   220
伤感的旅程                 221
双城SOUND                  222
理想 生命 安全 责任        223
天使国的微笑               225
但愿你的水晶球一直闪亮     226
轮回                       228
别人留下的世界             230
来的地方                   231
当旅行结束时               233


[精彩试读]


       一条遥远的路

       很多事情,似乎都发生在我五岁那一年。
       
       那是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五年,唐山,从一座被夷为平地的废都渐渐有了一丝生气,人们在努力淡忘伤痛的日子里开始重建家园,新城市规划井然有序,似乎能在一片旧伤中踮脚望见一座新城拔地而起。我的外公在一家水泥厂担任总工程师,住单身宿舍,吃单位大食堂,独自一人在唐山生活。

       那一年,已经退休的外婆在天津照顾子女,只能赶在偶尔外公返津的周末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待到外公返程之前,再装好几饭盒菜,让他回到单位后还能尽量延长家的味道。那时的交通还没有那么便利,我猜想外公从单位坐车到火车站,乘火车到天津再换车抵家,单程少说也要六个小时,在没有双休日没有高速路或动车高铁的年代里,连接两座相邻城市的是一条遥远的路。

       我没有见过爷爷,家人提起他的几率也不多,据说他闯关东多年之后,携家人从河北来到天津。记忆中,奶奶很瘦,因为脚小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更多时候她总是盘腿坐在床头。外公祖籍在湖北,年轻时曾到日本留学修读建筑。外婆是无锡人,大家闺秀,曾在学校里教书。尽管他们早已从南方迁居至北京,但家中很多生活习惯还是保留了南方的方式,比如对祖父母的称呼就沿用了南方的叫法。我的母亲出生在北京,因为是头胎,当时家人特意请林巧稚医生帮助外婆生产。1964年,那时还未曾相识的我的父母分别从天津出发去了新疆。直到我五岁的那一年,他们带我从边疆小镇,辗转千里举家返城到了唐山,和外公一起生活。

       外公是一个非常严苛的人,这种严格反映在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上尤甚。忘记是哪一年了,家里有了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记得每天晚上新闻前,总会有一段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从电视机中飘出来,每到那一刻,外公总是要求我肃立不语,直至旋律结束。幼时的我极为不解,为此好像还与外公争执过。2013年10月去泰国在清迈逛周末市集,人头攒动的小巷子窄窄长长,我手拿一个旅行枕正在问价,忽然察觉漂亮的老板娘肃立不语,面朝远方,再暗自打量周边人,也同样不语而立,侧耳远方正飘来一段旋律,我立刻反应过来那应该是泰国的国歌。那一刻,在那个熙攘的市集上,我想起了很多,说不出这行为是一份热爱、敬仰还是习惯,只是待我懂得那年的外公,已过了三十年。

       对于如我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是在随父辈走南闯北中长大的,学校里的同龄人也大多如此,面对操着各种口音的同学,好像任何一种乡音都不会显得突兀。一种腔调背后不一定是一片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土地,但一定是一段记忆,一段长时间的生活记忆,就像普通话字正腔圆的我的母亲,和迁居异地很多年乡音难改的我的父亲。离开新疆之后,我在唐山长大,偶尔去天津看望一众亲友,而熟练掌握普通话、唐山话和天津话的我,依然很难找到那种传说中的归属感。

       从家坐公车到火车站,再坐火车到天津,再坐车到家,这一条当年外公经常往返的归家之路,在成长的记忆中走过无数次。每逢年节,父母会带着我,拎着大包小包去天津看望外公外婆和我的奶奶,而这一条路,也越走越短。十六岁后的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独自走一遍这条路。印象中从家到火车站要坐一小时四十分钟的公共汽车,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可以坐小巴车五十分钟左右到达,多数情况下这取决于售票员每站揽客的时间长短。那一条路上的每一个停靠站,当年我都如数家珍,像是闯关游戏一样,一关关前进。

       一般是周日中午,母亲会把做好的菜分成两份,一份装在一个大号的铝饭盒里,另一份盛到盘子里放在餐桌上。铝制饭盒家里有好几个,上面刻着商标。平日里,父母会带好一盒菜,再用一个空饭盒装上米,到单位洗米、放水,然后在饭盒上系上代表自己颜色的绳子,将饭盒放进单位锅炉房旁边的大蒸柜,到中午带块毛巾,把蒸好的一满盒米饭拿走。有时候为了多带一些好吃的,母亲还会再加一个中号饭盒,上面有一个“尽”字,那是外婆的名字。待到饭菜温热,饭盒没有那么烫手的时候,父亲会把两到三个塑料袋一层层套在饭盒外面,然后系牢固,以免菜汤洒落,再装到书包里。

       不是每个周末都会有这样的场景,但每次回家的时候一定会是这样的告别流程,没有人制定,但每个人都会按照这个流程执行。吃完午饭,母亲会用最快的速度收拾好厨房,这个时间父亲带着打气筒去楼下检查自行车的前后胎是否气量充足。最后检查一遍是否有什么需要带的东西还没有被放在包里,收录机里传出电台午间的点歌节目,有人打进热线说,你好,主持人,是我吗?真的是我吗?

       蓝色行李包被父亲放在那辆绿色飞鸽二八自行车的后架上,父亲推车走在前面,母亲跟在后面。从小区到车站这一路上,父母会和遇见的各种同事、邻里打招呼,好!是啊,送他去车站,回学校。我不说话,微笑、点头,算是礼貌的应答。

       面对火车站右手,有一个庞杂的货运区域,其间的一条小路可以绕过安检直达火车站台。在到达站台前的拐弯处,常聚集着学校里不同班级的同学,大家心照不宣地在火车出发前想办法混进上车的人群里,然后分散到不同的车厢中。尽管这些十六七岁的伎俩过于幼稚,但这似乎成为回忆中扮演成熟的唯一乐趣。当然,每个人的方法各不相同,有长相老成的同学,会穿着家长的铁路制服,拿一个破烂的黑皮包,假扮通勤职工;也有拉帮结伙的同学,完全不会心虚胆战,反而大大方方有说有笑地进站上车,因为他们知道越放松自然越不容易引起注意;当然,也一定有有备而来的同学,手拿一张站台票,假装进站送人,骗过乘务员上了车。这是周末返校最刺激的挑战。如果幸运,这一路不会有任何人过来查票,若被查到就乖乖地补一张票,并可怜兮兮地说,自己是刚刚那一站才上来的,以免被补一张全程票。经过经验积累和信息共享,一般看到某个列车员或者列车长,就会知道这趟车会是什么情况。再乖的孩子,也会心存侥幸,宁愿逃票省些吃小炒的餐费,也不会每周自掏腰包往返学校。两个小时后,列车抵达终点站,天津。

       下车不出站,走过长长的地下通道,直接坐上另一趟慢车,慢车会在半小时后发车。放心,不会有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查票,所以你可以看到大家放松地卸去伪装,开始聊天、打牌、吃饭、逗趣……慢慢的,一整列车厢,汇集了不同方向、不同口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样貌的人。车开动,十五分钟后抵达车站,129公里。这是天津近郊一个貌似无人看守的火车小站,步行五分钟,进入校门,人群退潮一般即刻消失在不同的宿舍房间里。这是十六岁后的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独自走一遍的路。

       2014年春节,老同学开车接我参加聚会,我又一次走了这条很久没有走过的路,路边的农田大多变成了别墅或者公寓楼,当年坑洼不平的土路也变成了城市迎宾大道,似乎摇晃着昏睡在路上的时光,谈笑间就可以抵达了。熟悉的都已陌生,就像飞驰的年代里,我已无处寻觅那小小的站台,和站台上渺小的自己。就像每一座城市都曾是异乡,每一个异乡都将亲如故乡。


[作家专访]
1.能否请您先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您将它命名为《如果没有归途》,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吗?
阿鹏叔:简单说这是一本随笔集,有一些内容我曾经将其制作成有声读物,有一些是旅行中的日记,还有一些我跳脱出自己的生活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回望一段逝去的时光。我们不断告别又不断相遇,和亲人、朋友、陌生人、还有自己,我们就在这样的告别和相遇中变化和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但是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一直在向着最真实最内心深处的自己前行。不同的人会从这些文字或图像中读到不同的内容,重要的是读者和作者在某一个时刻心有灵犀地共鸣。

2.书的开篇章节提到,您在唐山大地震那年出生,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多次漂泊。那么您的童年经历是否也或多或少对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可否举例说明?
阿鹏叔:我们这一代人,漂泊是无奈也是一种无法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于城市的游牧民族,和现在的新城市移民又有所不同。每一个人的成年处事方式都透露着很多童年成长的细节,我也如此,比如,没有归属感,向往陌生就是其中之一吧。

3.刚来北京有没有坚持不下来的时候?
阿鹏叔:我离开家,是因为我想看更大的世界。对于自己的选择就不应该后悔,我并没有在北京的漂泊感,只是不断找寻自己的归属罢了,北京十年对我来说,是在不断回归家庭的过程。

4.您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怎样开始主持《北京不眠夜》的?
阿鹏叔:十九岁的时候,我是一名铁路工人,那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说起来有点像电影一样跳tone,但那就是很真实的发生了。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都市之声FM101.8,面向全国招募主持人,我当时的身份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和北京音乐台的节目制作人员,通过几轮招聘考试,我最终成为了都市之声的第一批主持人。
《北京不眠夜》是都市之声的一档夜间节目,进入这个节目是一个偶然,当时我还需要负责中午十二点的一个访谈节目,于是一天中的两个十二点,我都是在电台度过的,可以说和大家朝夕相处。夜晚的电台节目,就是一个造梦的工厂,你可以用你手中的所有素材塑造一次无形的声音之旅,音乐、文字、所有的声音,这样的北京不眠夜,就有了少许现实、少许梦想,甚至少许奇幻,而我就是一个造梦师。

5.还记得第一次上直播的感受吗?
阿鹏叔:第一次以主持人身份直播应该是在遥远的 1999 年,在天津音乐台做一档和排行榜有关的流行音乐节目。那时候经常会准备很多资料,但话到用时方恨少,又总觉得不能有半秒的空隙。弓拉得很满,完全不自然。其实,电台的直播间是一个强大的场,学会了让自己适应和放松,也就能自如地说话了。

6.为什么要放弃在央广的那份工作?
阿鹏叔:像是谈了一场恋爱,最后发现我们要的已经不一样了。这是我离开中央台的时候,和总监谈话说到的。从工作的角度来说,中央台是很多人梦寐的平台,甚至一生奉献肝脑涂地,但对于一个纵容自己快乐和喜好的人来讲,或许他更期望获得理解、认同和自由,而非传声筒。

7.电台主持人、视频节目主编、有声杂志的创办人,从业的这些年,您是如何完成多重身份的转换的?中间发生了哪些印象最深的故事,能否和我们分享两个?
阿鹏叔:很多人害怕告别,很少有人会放弃自己的获得重新上路,但当你有一天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并非你心向往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强大的莫名的失落感。我喜欢遇见,新的身份里那个看似全新的自己,有点像体验生活,有点像演员试镜。我曾经在半年的时间中,在一个服务类领域中体验各个工作岗位,看到很多世俗的真实和无法想象的竞争,当然其中也有惊喜一般的温情。

8.这么些年来,“广播”在您心中的地位会不会有所不同?
阿鹏叔:不论未来广播变得多么现实甚至垃圾或者落魄,在和我很多人心中都还有一个异常淳朴的广播梦,那是一个和声音有关的广播梦,我很庆幸我最好的时光都和广播在一起。

9.您是如何定义“漂泊”、“青春”和“梦想”?
阿鹏叔:漂泊是因为没有方向,找到方向就安定了。青春和梦想是我们如今生活中的奢侈品,青春就是用来迷茫的,你觉得很漫长,回望又觉得太过短暂。煎熬的太久,就会有质变,这是一种在压抑中的释放,梦想是给那些懂得和自己握手的人,最好的礼物。

10.您是不是特别追求生活质量的那种人?您觉得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阿鹏叔:生活像是穿一双鞋,有的人要美观,有的人要实用,但其实走在路上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我要的那双鞋一定是舒服的,不需要熠熠闪光,那会让我觉得非常不真实。

11.您将人生比作一场没有归途的旅程,那么在这段旅途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这段旅途结束之前,您还会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哪些准备?
阿鹏叔:人生的旅途何处是终点呢?我不知道,我只确定的知道自己不断地在朝着一个方向前进,那是什么地方,是我想要自己成为的那个人,是我想要去的一个环境,是我想要的一种生活,是一个梦境一般的所在。需要准备什么?勇敢、坚持、相信、爱。

12.会不会把自己定义为“豆瓣红人”?
阿鹏叔:起初我只是一个豆瓣用户的身份,喜欢在上面看看影评书评之类的,后来发现有个同行申请了豆瓣音乐人,并且在其中上传了一些自己制作的节目JINGLE,这让我感到豆瓣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声音分享平台,于是我申请了自己的豆瓣音乐人,开始分享我之前的节目JINGLE,以及全新制作的《桒惪SOUND》。后来豆瓣不断发展,变成了如今小站的形态。因为在豆瓣做电台的人相对较少,所以貌似有知名度,但其实还是个很小众的分享平台。所以别说豆瓣红人了,就算是个豆瓣酱,还不是郫县的。

13.最初成立的时候会不会在意人气不够旺?
阿鹏叔:从性格的角度来说,我是一个比较随性或者说随遇而安的人,即便在事业上也没有太大的野心,但我纵容自己的喜好,不论是离开传统电台还是在豆瓣设立个人电台,说到底都是为了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或者音乐。小站是个开放的平台,可来可走,留下的始终是同一类人。

14.《桒惪SOUND》这个品牌是如何创立的?
阿鹏叔:有一个工作日的中午,我和一个刚认识不久的同事,马犁在五道口吃饭,他之前一直做影视后期的声音工程,我们聊起了彼此之前的工作和喜好的东西,发现尽管生活中有些不可避免的纠结,但内心中始终深埋着很多想法,他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彼此鼓励,桒惪SOUND的故事才渐渐立体丰满起来。

15.将《桒惪SOUND》真正在广播中得以播出,是得到了怎样的机会?当初有没有设想或计划过这个品牌的最终目标?
阿鹏叔:2011 年底,福建一家全新的电台SUNSHINE FM开始筹备播出,他们联系我希望能将《桒惪SOUND》在电台中播出,说实话在广播媒体中工作十几年,我非常了解传统媒体的运作,所以我也很欣赏和钦佩他们的尝新的魄力。对于桒惪SOUND来说,相对更匹配的传播平台是网络和一些新媒体平台,类似 2012 年合作的YOKA移动,通过APP STORE搜索YOKA悦听,大家可以听到、看到,甚至触摸到桒惪SOUND,这是未来我们的发展方向。当然,有传统媒体给予我们肯定,也是让我们非常欣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