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泥鳅防病要点

 老刻刀 2014-12-15

 养泥鳅防病要点

 

一、养泥鳅防病要点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天然泥鳅减少,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 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所以养殖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做好泥 鳅养殖的病害预防工作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饲养环境 养泥鳅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 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 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苗种质量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3.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

    4.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 100150/平方米,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平方米,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5.饲料管理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食物不消化,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6.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 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二、泥鳅高温雨水季节病害的防治

泥鳅养殖市场前景看好,不少朋友都纷纷加入泥鳅的养殖行列,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泥鳅养殖风险不大,收益丰厚。风险大不大其实是相对的概念,我们认为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养殖技术,才能在市场价格不错的情况下大笔大笔赚钱,养殖技术不过关,泥鳅经常生病,产量提升不了,市场价格再高也是白搭,所以我们中国水产养殖网除了会在近期陆续介绍一下泥鳅的养殖技术,还会介绍一下泥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技术。这一次我们主要介绍高温雨水时节泥鳅养殖病害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泥鳅之乡”赣榆县墩尚镇技术指导员李大霞在指导泥鳅养殖的过程中,发现高温、或暴雨过后泥鳅病害相对较多,表现症状为昏沉、漫游、或在水面上作无方向的打转、还有的表现为眼球突出以及出血、还有的表现为皮肤出血、腹水、肠道无食物等,对于多年养殖的老鱼发病几率大于当年养殖的各种规格的泥鳅。

  发病原因:高温季节,因长期水温升高,泥鳅产生应激反应,而使体质下降,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随之降低,从而给致病菌以可程之机,二是高温季节致病菌大量繁殖,泥鳅体内外的致病菌大量积累,毒力增加,极易感染体质较差的泥鳅,三是天气突变,高温季节伴随着暴雨天气,暴雨产生的应激因子:一方面是藻类大量死亡,水体耗氧物增加,溶氧急剧下降,另外水体溶氧源头被破坏,水质全面恶化,另一方面,暴雨过后的降温导致分层的上下层水对流,下层的耗氧物质被带到上层,大量消耗水体溶氧,特别是傍晚突降暴雨,暴雨过后,太阳光变弱,光合作用不强,水体溶氧得不到补充,使水体的氨氮转化率大大减弱,从而造成亚盐、氨氮偏高,水质恶化更加严重,对泥鳅的刺激也就更大。

  多年养殖的老鱼已经过较长时间的配合饲料的投喂,体内各器官负荷增大养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容易发生病变,如:肝胆颜色异常、肿大、大面积出血、和周围体壁粘连等。

  防治方法:1、加深水体深度以降低水温。2、暴雨之前应全池泼撒VC应激灵。3、暴雨之后用有机酸解毒剂或用池塘解毒灵+VC解毒。4、内服氟苯尼考+VC+保肝护胆类药物,每天两次,连服3-5天。5、外泼:戊二醛+暴血停,每天一次,连泼两天。

 

 发病原因

第一,高温季节,由于水温很高,泥鳅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体质下降,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随之降低,从而给致病菌以可乘之机。

第二,致病菌大量繁殖,泥鳅体内外的致病菌大量积累,毒力增加,极易感染体质较差的泥鳅。

第三,泥鳅养殖的密度一般都比较大,养殖密度越大,对氧气的需求量就越大,也就是对水质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水质恶化,引发泥鳅病害,如果控制不当,很容易导致整个泥鳅塘的泥鳅都感染,后果十分严重。

第四,天气突变,高温季节伴随着暴雨天气,暴雨产生的应激因子:一方面是藻类大量死亡,水体耗氧物增加,溶氧急剧下降,另外水体溶氧源头被破坏,水质全面恶化;另一方面,暴雨过后的降温导致分层的上下层水对流,下层的耗氧物质被带到上层,大量消耗水体溶氧,特别是傍晚突降暴雨,暴雨过后,太阳光变弱,光合作用不强,水体溶氧得不到补充,使水体的氨氮转化率大大减弱,从而造成亚盐、氨氮偏高,水质恶化更加严重,对泥鳅的刺激也就更大。

第五,多年养殖的老鱼已经过较长时间的配合饲料的投喂,体内各器官负荷增大,养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容易发生病变,如:肝胆颜色异常、肿大、大面积出血、与周围体壁粘连等。

防范措施(1)及时加深水体深度以降低水温。(2)暴雨之前应全池泼洒VC应激灵。(3)暴雨之后用有机酸解毒剂或用池塘解毒灵+VC解毒。(4)内服氟苯尼考+VC+保肝护胆类药物,每天两次,连服35天。(5)外泼:戊二醛+暴血停,每天一次,连泼两天。

 

三、泥鳅养殖病害预防

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预防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饲养环境。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养殖。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作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苗种质量。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苗种消毒。苗种放养前,要用20~30/升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原体。

  放养密度。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平方米,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平方米,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饲料管理。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消化不良,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水质管理。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养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养殖环境。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坑凼、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但是农药污染和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水域是不宜于养殖的。放种苗之前,要将坑塘、小浅塘全面整治、消毒。因泥鳅是无鳞光滑底层杂食性小型鱼类,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故之池塘、坑塘四周基堤要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用尼龙丝网或铁丝密网过滤,一来减少杂质垃圾落塘,二来防止泥鳅逃走。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抓种苗质量、消毒下塘。要选择体质强健、游动活泼、体光表滑、无伤无病、规格一致的泥鳅种苗。投放前要用 2030/升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的病原体。投放要选择晴天上午或下午投入,刮风、下雨、气压低及天气寒冷不宜投放苗种。

放养密度。养殖期间,放养密度低,造成水体空间浪费;放养密度高,则泥鳅长大后活动空间窄,亦易染病死亡。经长期养殖实践证明,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平方米,体长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平方米,在养殖条件好、鲜活饵料又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讲究辩证合理。

投饵管理。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他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泥鳅贪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呼吸不正常,甚至胀气死亡。腐败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水质管理。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养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也符合泥鳅养殖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面和摄食不均匀等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发酵过的有机肥料,以培育丰富的天然饵料(浮游生物),保持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

鱼病防治。养殖任何水产动物,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病虫病。因此,在养殖工作中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时(半个月)用1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泼洒杀菌,或每亩 1米水深用生石灰1015千克对水泼洒调节水质。在夏秋高温生长期间,经常灌注新水(20厘米),排放老水(20厘米),保持水质新鲜肥活,并相对稳定,预防病害,有利生长。

捕捉上市。捕捉上市有2种做法:在11月下旬,可用鳝笼诱捕,晚上78时放笼,第二天早晨45时收笼,或是放干池塘水,用双手翻泥巴打阵地战逐条捉净。如果留作春节后上市,可适当加深水位,以利泥鳅在冬季钻泥过冬。

 

四、泥鳅水肿病的防治技术

流行情况:进入9月份,泥鳅也进入养殖的后期,这个时期水肿病比较严重,并且同时伴随着肝胆病也比较严重,特别是青鳅更是如此。

  水肿病的症状:病鳅表现为全身浮肿,头、尾部较身体细很多,体表有大量粘液,体色淡黄色,鳞片竖起,鳞囊内有大量组织液,用镊子夹泥鳅组织液会喷射出来;常伴有体表出血症状,体表多为出血斑;解剖发现体腔内有积水,肝胆病变,多有肠炎发生。

  肝胆病的症状: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变的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颜色多表现为黄色、白色、褐色、绿色或花白色,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病变的肝脏轻触易碎,甚至呈”豆腐渣”状;胆囊明显肿大1~2倍,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水肿等症状。

  发病原因: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底质、水质到后期严重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长期超标;有害藻类过度繁殖,产生大量藻毒素;并且在8月份泥鳅多发生肠炎、出血、烂鳃等疾病,长时间服用抗生素等药物,水体频繁用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肝脏出现病变后,抗病力下降,细菌感染所致。

治疗方法:在治疗水肿病的同时,兼顾到肝胆病,即水肿病、肝胆病同时进行治疗。内服:杜菌康+保肝灵+VC+免疫多糖拌饵投喂,一天2~3次,连喂3~5天。外泼:第一天用福碘洁全池泼洒,第二天用健恒菌灭全池泼洒,连用2~4天。

 

五、泥鳅白头白嘴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主要为:病鳅从吻部到眼前的一段皮肤呈现乳白色,唇肿胀,嘴部周围的皮肤腐烂,可看到有絮状物粘附在嘴部,这种现象从水中看更明显,病鳅聚集在网边,聚集成团现象严重。一旦发生病症,小鳅的死亡率更高。

  预防:平时的管理中要定期使用增氧改底药物及EM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要把泥鳅塘内的水质调好,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定期使用消毒剂给水体消毒,定期内服黄芪多糖、多维之类的营养药品。

治疗:外泼撒溴氯海因颗粒剂获聚维酮碘液剂,要连用23天,同时配合内服氟苯尼考、黄连解毒散与黄芪多糖、多维的混合药物,要连喂35天。

 

六、泥鳅流行性溃疡综合症的防治技术

近期,在指导泥鳅养殖户过程中,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流行性溃疡综合症有所上升。现将防治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流行性溃疡综合症,又叫红点病和霉菌性肉芽肿。病原为丝囊菌。患病鱼早期不吃食,鱼体发黑,在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红斑。在后期会出现较大的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并常伴有棕色的坏死,且有大块的损伤发生在躯干和背部,损伤会逐渐扩展加深,以致达到身体较深的部位,或者造成头盖骨院组织和硬组织的坏死,使活鱼的脑部暴露出来。

该病大多发生在降雨之后,有很高的死亡率,发病原因:

主要是养殖环境恶化,水质不良,水体中有机质含量高,容易滋生病菌,还有大部分养殖户,长期不换水,错误认为,换水容易把水换瘦,从而引发了该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调水改底:用“绿水酸”2/袋全池泼洒+“底改素”2/袋全池抛撒。

2.外泼:用“硫醚沙星”500毫升/0.5.2亩,兑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使用2天;或第一天用“强碘”500ml700 ml/0.5.2亩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戊二醛”250 300 ml/0.5.2亩,全池泼洒。

3.内服:(肠鳃宝”1+“氟苯尼考”1+Vc”半包)拌饲料40kg,每天两次,连服35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