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展思考 行草高手与大奖无缘的思考

 书画320 2014-12-15
    九届国展终于落下了帷幕,6天半的时间好长。和往常的国展评选现场不一样的是,这次我表现得比较慢,很多关注中国书法家论坛的人都不太理解。其实,随着十来次介入国展评选,我越来越对国展的思考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源自于各种思考以及各种头绪的深度考虑,因此我越来越向通过自己的眼睛看,通过自己的思考给书坛乃至关注国展的人们提供一些见解。
  
  本届国展似乎爆出的最大冷门就是大家预想的那些行草书高手纷纷与大奖无缘,根据几天的观察(其实本次我们的冠名是“记者团”,似乎我还没有真正进入记者的位置,而是一直在观察和考。),我有如下感想:
  
  1、评委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的行草高手的作品期望太高。艺术创作乃至艺术攀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书法家很难与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变化和突破,但是高手们的经典作品(历届获奖的作品)在评委脑海中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会用那把尺子来衡量此次的作品,因此可能会觉得没有大的突破,甚至在风格上有点审美疲劳了。
  
  2、有些高手的确退步了。不能否认,的确有些高手退步了。这个我曾经私下和很多人购通过,也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因为大家都在进步,尤其是年轻一代选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前进,不进则退,高手们的优势越来越小。
  
  4、新面貌的问题。通过本次国展各个书体的获奖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新人很多。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新人们的作品面貌比较新颖,尽管有人说他们的作品还比较稚嫩,但是,评委们面对一年几个乃至十几个展览的作品,高手们的作品他们看得太熟悉了,或者都有些看得没有兴趣了,那么比较新的面目出来,就会让评委们有精神一振德感觉。比如都知道龙开胜是写魏碑的,这次他的行草书就有“新”的感觉,比如童孝镛的草书就有“新”的感觉。二位写得如何我不评论,我只是在分析想象。
  
  5、展览与竞赛的问题。毋庸置疑,展览已经逐渐由“展览”走向了“竞赛”,即原来从第一届全国展、中青展的邀请稿件,到后来的各省书协选送稿件,乃至后来的公开征稿、评奖、奖项设立等级,这些变化使得展览从单纯的展示变成了激烈的角逐。可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有的人的作品不适合通过展览评选这种形式来角逐。
  
  6、评选的标准问题。做为一种艺术的书法,我觉得如同体操以及表演艺术一样,他的评判标准很难准确地确立和衡量,因此得分的高低仅仅是评委的一个个体行为感觉,每个人都有一把尺子,所有的尺子放在一起误差会有多大呢?这个是最难说清楚的问题。
  
  7、角色的转换。书法竞技如同体育角逐,高手们驰骋沙场多年,他们应该从体力上、心力上、精神上都疲劳了,同时他们的个人艺术追求在不断的升华,甚至已经由技近乎道了,他们已经开始超越技法的单纯追求,开始了向精神或者自我完善境界的提高,无疑这种自我的完善与升华,是一种非常个体的事情,显然他们所作的和展览的形式、机制有所不同,那么他们的作品在展览这种评选机制中可能就不适合了。我也希望高手们应该从运动员开始向教练员转化,展览已经不是他们应该追求的事情了。
  
  8、学院派式微。学院的教育结果对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院的学生无疑也存在着一种通病----靠古太近,个人性情、面貌弱化。而本次展览,“新”似乎是一种导向,新的风格、新的创作走向、新的表现形式乃至新的取法范围似乎占据了主导调子,这莫非也是国展或者当代书法在做逐渐调整的一个过程中的变化?所以,这次我们看到模仿书谱、二王风格的作品,几乎没有获大奖的。
  
  9、高手们也在变化。每一年每一个时期,高手们都在变化,我们可以想象变化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此时期有可能是一个高手的蜕变过程,如同一个伸出一只翅膀的蝴蝶,它是不美丽的。比如李双阳从去年开始在走“简约”的道路,陈海良在趋向于更加抒情,但是他们想在肯定没有达到他们心中理想的那种境界,那么他们这次的作品自己是否满意呢?他们的作品是否评委们也满意呢?这都很难说。
  
  10、评委的构成。一个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会直接影响一个展览的主导方向和审美趋向,这是没有疑义的。这次行草书的评委和第二届兰亭奖的评委构成差别很大,所以是否问题就出在这里呢?(当然我没有质疑哪一次的评审委员会构成的合理与否。)比如:曹宝麟先生不去评选理论而来评选行草呢?比如孙晓云如果是评委呢?比如让陈忠康担任评委呢?假如王冬龄不请假呢?结果会是什么样?
  
  11、被克隆的问题。好多行草高手已经被书坛所广泛关注,他们的作品已经在展览中被广泛克隆,这种现象早晚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上个月在香港我就和陈海良、李双阳近乎开玩笑似的说过“小心有一天你们的克隆者会挤掉你们!”为什么呢?如果一个展览中有很多投稿稿件都类似你们的克隆作品,评委会怎么想?展览的组织者会怎么想?我们举例加入一下-----评审的时候很多作品都有被打开局部的可能,如果恰好高手的作品没有打开落款,评委一看:“这个又是学某某人的!”于是拿掉了,但这恰恰就是你的,你说你冤枉吗?咋办?高手们,你们必须提高你们的防伪功能和防伪技术,那就是提高你们的艺术高度,让别人望尘莫及,那样你们才无愧于是这个时代的真正行草高手。
  
  以上是自己这些天的思考,头绪比较凌乱。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会继续不断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和大家从展览和当代书法展览创作的角度谈谈本次国展。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理性的分析、看待国展深层的问题,怨天尤人对于我们的书法创作与提高没有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