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转载]许杭生:《黄庭经》浅析

 johnney908 2014-12-15
    《黄庭经》是道教的一部养生修炼要书。正如陈樱宁先生所说:“(《黄庭经》)尤属丹家之要旨,为玄门之总持矣。”(《黄庭经讲义》)然经文多用术语,辞意隐约,不易把握,笔者水平所限,现只能对《黄庭经》作一浅析,不妥之处,望时贤正之。

    

    一、《黄庭经》的作者及其成书的年代


    《黄庭经》不著作者姓氏,也不著年代。世传由晋魏夫人(魏华存)流传下来,一般认为,它最早成书于魏晋时期。最早著录此书的当推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葛洪在《抱朴子·白叙》中说,他在二十涂岁时“草创子书”,至建武中乃定,儿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查晋建武年号二:一为西晋惠帝建武年(公元304年),一为东晋元帝建武年(公元317一318年)。按《自叙》说当为西晋兵乱之后的十余年(“会遇兵乱·“…连在道路,不复投笔十余年”),则应是东晋元帝偏安之后的建武年。以此可知《遐览篇》最晚应在公元317年或公元318年之前所写定。由此可推知,《黄庭经》成书最晚不得迟于公元317或318年,大概产生于西晋时期。然《遐览篇》著录《黄庭经》并未著明内篇还是外篇,以此使得后来的学者在研究《黄庭经》的过程中,产生了究竟是内篇在先还是外篇在先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黄庭经》有《内景经》、,《外景经》与《中景经》三部。《中景经》多疑为后来人所作,因此《黄庭经》一般不包括《中景经》在内。

    按照陶弘景《真浩》说:

    上清真经,晋哀帝兴宁二年南岳魏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隶书写出,数传而后,为某某窃之,因济浙江,遇风沧漂,惟《黄庭经》一篇得存。

    晋魏夫人是何许人呢? 她所授弟子的《黄庭》一篇是内篇呢? 抑是外篇呢? 查《太平广记》卷五十八有《魏夫人传》,其传中说:魏夫人为晋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之女,名华存,“幼而好道”,“志慕神仙,“味真耽玄”,年二十四出嫁,曾生二子,后遇太极真人安度明、东华大神方诸青童、扶桑碧阿阳谷神工景林真人等。景林真人并授夫人《黄庭内景经》,“令昼夜存念,谈之万遍后,乃能洞观鬼神,安适六府,调和三魂,五脏生华,色反婴孩,乃不死之道也。”由此可知,魏夫人授其弟子的是《黄庭内景经》。《云岌七签》卷四《上清经述》亦说肠谷神王所授夫人的是《黄庭内景经》。然而历史上传为佳谈的王羲之手抄《黄庭经》换鹅事,其抄的《黄庭经》则是效黄庭外景经》。唐张怀灌《书断》引羊欣《笔阵图》说:“(王羲之)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是晋永和九年,逸少书《兰亭序》,越四年,升平元年,即公元357年又书《黄庭经》的。而南宋张误著《云谷杂记》卷一中说:“外娥经刀三篇,乃老君所作,即右军所书者,凡六十行,末云,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在山阴县写。”永和十二年则是公元356年①。但不沦是356年还是357年,都比《真浩》所说兴宁二年(公元364年),《魏夫人传》所说是兴宁三年,魏夫人授弟子《黄庭内景经》要早七、八年,以此是否可以证明《外景经》比《内景经》早出呢? 不少学者就是以王羲之手书的是《外景经》,以此证明《外景经》为早出的。然而兴宁二年(公元364年)魏夫人已仙去三十多年矣。夫人卒于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43年),则景林真人授夫人《黄庭内景经》必在咸和九年之前。由此可知,《内景经》仍是早出于认《外景经》。从两经的内容来看,《内景经》比较详备,而《外景经》比较简明,《外景经》很可能是《内景经》的简要本。也有人认为,《内景经》是《外景经》的注疏,但《魏夫人传》中曾讲到夫人“述《黄庭内景注》”,并未讲到有《外景经注》当时已经对《内景》作注,想必《内景经》成书一定较早。至于《宗教辞典》第934页《黄庭经》条中说:“《内景》的《治生章》谈到‘洞玄’,《沐浴章万谈到‘大洞经’,《洞玄》、《大洞》均为南北朝时期流行道教经典:又《上清章》提到‘王晨君’,矿高奔章》有“玉清虚无老,,《紫清章》有‘紫清上皇大道君’,均为南北朝以前未出现之神名,“一故其成书当晚于《外景》。”所提出的这些疑点,是否都能成立是我们今后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的,或者亦可能是《内景经》已经经过后人的增改,故出现了南北朝时期的道书或神名的。总之,《外景》或《内景》孰先出的问题,尚待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二、《黄庭经》题解

    《黄庭经》题名“黄庭”者何? 历来学者对“黄庭”一辞注释不尽相同: 梁丘子注《黄庭经》说:“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日黄庭。”务成子注《黄庭外景经》序说:“黄者,二仪之正色。庭者,四方之中庭。近取诸身,则脾为主。远取诸象,天理自会。”陈樱宁《黄庭经讲义》说:“欲读《黄庭经》,必先知‘黄庭’二字作何解说,‘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中空之义。”“一神仙口诀,重在胎息。胎息者何? 息息归根之谓。根者何? 脐内空处是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按照这些注释,黄指中央正色,庭指四方之中并有空义,所以陈樱宁先生说“黄庭”表中空之义。

    但黄庭在人身上究竟指哪一部位,则各家注释是有差别的。梁丘子认为黄庭部位在人身上是指脑中、心中、脾中,即有所谓黄庭三宫之说: 上黄庭宫脑中(即为上丹田)、中黄庭宫心中(即为中丹田)、下黄庭宫脾中(与下丹田有异,下丹田不是脾,而是脐下三寸,亦名精门或气海)。务成子认为黄庭以脾为主,陈樱宁先生则认为黄庭是指脐内空处。

    黄庭究为何部位? 恐怕还得从《黄庭》内外景本身中来求得解答。在《黄庭内景经》中,明确提到“黄庭”一辞的只有两个地方:一在《上清章》,一在《黄庭章》。《上清章》说:“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衰(《云岌七签》作“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这里的“黄庭”仅指篇名而言,并不关黄庭的位置。《黄庭章》说:“黄庭内人服锦衣,紫华飞裙云气罗,丹青绿条翠灵柯,七葬玉箭闭两扉,重掩金关密枢机。”这里所说的“黄庭内人”,即是指“黄庭真人”,主使黄庭宫之神。可见《内景经》并没有明确指明黄庭的位置。

    明确讲到黄庭位置的则在《外景经》上部经第一说:“老子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这里明确讲了黄庭的位置,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后有幽阔前有命门。关元,《灵枢·寒热篇》:“脐下三寸,关元也。”幽阔即两肾,肾藏精,当密守之,故亦称密户命门亦称生门,即是②。黄庭在关元之上,但关元(脐下三寸)之上部位很大,其具体部位尚未明指。

    又《黄庭内景经·上有章》说:“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从这一段话来看,“上有魂灵”应与《外景经》中“上有黄庭”部位是一致的。那么“魂灵”指何部位呢?“心神丹元字守灵”,“脾神常在字魂停”(《内景经.心神童》)。灵指心,魂指脾。山此可见,黄庭即指心与脾,然心脾相较尤以心为主(并不如务成子所说“近取诸身,则脾为主”)。为什么是以心为主呢? 这是因为心是一身之主,为五脏之王(“心典一体丘脏王”或云“心为国主五脏王”)的原故。所似“六府(胆、胃、大肠、小肠、膀扰、三热)五脏(心、肝、脾、肺、肾)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一切都依赖于心,离不开心。

    以此我们说,黄庭应以心为主。心色本赤,所以《外景经》说:“黄庭中人衣朱衣”。所以修道之人能存养身中心神尤为重要。”宅中有士常衣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所有这些讲法,都是说明存养黄庭真人(即心神)对于养生长寿的极其主要性的。

    至于《黄庭经》为什么又称作为《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呢? 内景与外景之说,早在战国末荀子的著作中即已讲到。《荀子·解蔽》:“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后来《淮南子·天文训》则说:“天道日圆,地道日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日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日内景”。火照于外,水照于内,故有外景与内景之分。

    《黄庭经》之分内景与外景是指什么意思呢? 按照梁丘子的解释说:“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日内景也”。按此说法,黄庭内景即指心观体内之景象·所以《黄庭内景经》开首一章中即说:“太上大道玉哀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五形五体也,即指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分散开来加以分析,则上白头而泥丸,下及五脏六腑周身百节,皆有神灵居之(“散化五形变万神”)。这是心观体内之景象,即黄庭经的奥秘,所以《黄庭经》亦叫作《内篇》(“内景经”)。由此可见,《黄庭经》本无内外之分。但后来《黄庭经》的二十四章节要本出现之后,为了区分前经,所以人们就把这一节要本称作“外景经”了,而这个“外景”两字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涵义。由此亦可推知,内景经早出于外景经。


    三、《黄庭经》的养生修炼学说

    《黄庭经》是部养生修炼的要书,有着丰富的养生修炼的思想。它的养生修炼的思想总的来说又可以归结为存神、固精、炼气的学说。《黄庭经》认为,人的一身各个部位各种器官(五脏汁腑、泥丸百节、眼耳鼻舌等等)皆有神灵在主使(“泥丸百节,皆有神”),如果没有神的存在,人就会生病或死亡,变成与木石一样。所以养生修炼重在存念诸神,使之不散漏。气与人的生命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气存则人生,气竭则人死,以此呼吸元气对于生命尤为重要,所以《黄庭经》又重炼气。至于损害身体最大者,莫过于纵欲使人身中的精气泄漏,以此《黄庭经》至慎房事,重禁男女之合。以此我们说《黄庭经》的养生修炼的基本思想是存神、固精与炼气的思想。下面我们再略为具体地来谈一谈它的养生修炼的学说:

    1.存神

    所谓“存神”,是要使神存留在身中,不使漏失,这样就可使人益寿长生。

    《黄庭内景经》说: 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心神章》)。使神存于身中,可以使人长生,可以却病去灾,就是在危绝之时只要存住神,亦可使人死而复生。所以存神之说在《黄庭经》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至于如何才能存得住神呢? 为此《黄庭经》提出了存思存念、呼唤、注意等方法。

    《黄庭内景经》中说:

    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但思一部(指泥丸)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自相当(《至道章》)。
    百病所钟存无英,……垂绝念神死复生(《肝部章》)。
    常思念泥丸之神,即可长寿无穷,垂绝时念神即可死复生,这是一种存思存念的方法。

    《黄庭经》中又说:

    心部之宫莲含华,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适寒热荣卫和,……调血理命身不枯,……临绝呼之亦登苏(《心部章》)。

    临绝时呼唤神名可立即复苏,呼唤三声神名可使“神白通”,而不使神路阻塞。这是一种食唤神名使神长存的方法。

    《黄庭经内景经》中还说:

    ……三神还精老方壮,魂魄内守不争竞,神生腹中衔玉珍,灵注幽门那得丧,……(《上睹章》)。

    这里讲的是用心注念或注意于神灵,神就不会丧失,而可得到长生的道理。

    由上可见,存神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并不限于身中某一处,正如陈樱宁先生所说,存神的方法,“不过将神光凝聚于一点,不使散漏之谓也”(《黄庭经讲义》)。

    2.呼吸

    道家修炼一般都离不开呼吸之功,“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黄庭经内景经·仙人章》),积精蓄气成为真人,自然就离不了呼吸炼气之术。呼吸元气可使人筋骨强壮、精神焕发,益寿延年,长生成仙。正如《黄庭经外景经》所说:

    出入二窍合黄庭,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外景经》)。

    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同上)。

    同样的道理在《内景经》中则解释得更为清楚,为什么吸气能长生呢? 这是因为元气能灌溉培植灵根和吸气结精,可使长生的原故,所以《内景经》中说:

    呼吸元气以求仙,仙公公子已可前,朱乌吐缩白石源,结精育胞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长生(《呼吸章》)。

    呼吸元气可以使“灵根”永固。灵根者所指为何? 据睦麟所说:“灵根,喻人身之命根。心为神根,肾为精根,得元气之养则灵”。“灵根”永固自可长生久视。呼吸元气和结聚精气这就可以使形体长存,这是因为气存则形体存,气亡则形体亡的原故。

    所以《《黄庭内景经.琼室章》说:“但当吸气录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当决海百读倾,叶去树枯失著普,气亡液漏非己形。”吐纳呼吸元气并要聚结精气(闭房止精),即可使形体荣华,如绿树普莆,反之元气精气漏失,则叶去树枯,结束了人的生命。

    至于食五味之谷为什么不能长寿,而必需要食气呢了《黄庭内景经·百谷章》中说:“百谷了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靡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这是说,百谷五味虽外表上味道鲜美,却是邪魔腥殖之物,它能臭乱神明,使丹胎之气零落,三魂七魄靡倾。以此只有食太和精华之气,才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黄庭外景经》说:“五味皆去善气还”,“服食玄气(玄气即元气)可遂生”。

    3.断欲

    男女之欲,房中之事,最能耗损人的精气,为了固精保生,益寿延年,《黄庭经》主张守精禁欲:

    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人泣,忽之祸乡三灵役(《内景经·琼室章》)。

    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内景经‘常念章》)。

    长生之道,最要谨慎的莫过于房中之事为至急,以此只有弃捐淫欲,守精闭室,不使精气泄漏,不然的话,将会走上死亡的祸乡。

    4.漱咽津液

   修炼之道,漱咽津液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漱咽津液可使“体生光华”,“却灭百病”,坚固灵根,而获得长寿。所以《黄庭经》亦重漱津之术。其经中说:

    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审能修之登广寒(《黄庭经·口为章》)。

    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外景经》)。

    口为玉池宫,是津液生成之所,漱咽津液可使形体生发光华,却退百病,容颇如玉,以此修炼成真,可登广寒仙宫。玉池津液又可灌溉和肥养“灵根”(灵根喻人身之命根,即指心为神根、肾为精根,另一说灵根指“舌本”),使之坚固而不衰竭。《黄庭经》还认为,漱咽津液可使人不饥饿,不食五谷,而可杀死体内“三虫”“含漱金酸吞玉英,遂至不饥三虫亡,心意常和致忻昌”(《内景经·脾长章》)。金醛玉英,皆指口中之津液。“三虫”,亦称三彭或三尸,即所谓人体中的三虫:上尸名彭据使人好滋味嗜欲痴滞,中尸名彭质使人贪财宝好喜怒,下尸名彭矫使人爱衣服耽浮女色。漱咽众醒玉英,可使人不饥饿而使“三虫”(实指嗜欲、贪财、好色)死亡,从而使人心意和平而得长生。

    5.清静无为

    道家养生总的指导思想是清静无为,不过多地扰乱精神与形沐。《黄庭经》继承了老子以来的道家修持的这一学说,并加以发挥说: 

    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羽翼已成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外景经》)。

    虚无恬淡、无思无虑、清静无为,这就是长生久视之道。垂拱无为可使身体安宁,恬淡无欲是最高的德性的境界,修德则是入道之门户。所以《黄庭经》的最后的结论是:“大道荡荡心勿烦,披发行之可长存。”大道广阔宽畅,只要心无烦扰,恬淡无为,自然可得长世永存。

    四、《黄庭经》的体内神学说

    《黄庭经》的体内神学说,是其养生修炼思想,尤其是它的“存神”思想的理论基础,所谓体内神,即指一个人的形体之内存有着诸多神灵,主使着形体的活动。《黄庭经》认为,一个人形体内从头至足各个关节各种器官都存在着神灵,从头部说,有泥丸之神(脑神),有眼神、发神,鼻神、耳神、舌神、齿神等;从内脏器官说,有心神、肺神、肝神、肾神、脾神、胆神等。总之,人体之内,五脏六腑、“泥丸百节”,皆有神。然而这些体内神并不像上天的神祇那样具有无穷的神力,它们则各自主使着白己所在的关节和器官的活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实质上并不是神,不过是形体各关节、各器官,各部位的功能作用而已。所以《黄庭经》所讲的体内神学说,从某种角度上看,实是一种人体解剖学或人体生理学而已。

    从头部诸神来说;“发神苍华字太元” 《黄庭内景经》。梁丘子注:“自”黑谓之苍,最居首上,故曰太元。”发有苍色,故发神名太元,主使发之苍色。“脑神精根字泥丸”。人的精神皆根源于脑,故为精根。泥丸,脑之象也。“眼神明上字英玄”(同上)。明上,目喻口月,在首之上,故名明上。英玄,有英华幽玄之色,睑子之精色也。眼神能明照事物,而其瞳子有英玄之色。这里讲的是眼的作用与颜色特征。“鼻神玉陇字灵坚”(同上)。睦麟注说:“玉为土石之精,陇即高土。……灵坚,辫别香臭而无差误是其灵,出入呼吸而不败竭是其坚。”这是讲的鼻的形状和作用。“耳神空闲字幽田”(同上)。梁丘子注:“空闲幽静,听物则审,神之所居,故曰田也。”这是讲的耳的象状和作用。“舌神通命字正伦,)’(同上)。梁丘子注:“咽液以舌,性命得通。正其五味,各有伦理。”这是讲的舌的功能及其承要性。“齿神愕峰字罗千”(同上)。梁丘子注:“牙齿坚利如剑鳄刀锋,摧罗众物而食之。”这里讲的是牙齿的形状和作用。“一而之神,宗泥丸。”人首面部诸字巾,即上所说的眼、耳、鼻、舌、齿诸神,皆以泥丸之神即脑神为宗主,也就是说,脑神可以主使面部诸神。所有这些讲法,我们可以之兮楚地看到,所谓眼神、耳神、鼻神、舌神、脑神等等,无非是讲的面部各器官的状态、功能和作用,讲的是人体生理学的内容。

    从人体内部器官五脏六腑的诸神来说,《黄庭经》认为,心神为五脏之元宰,其色赤,能凄神灵而主守之,故谓“心神丹元字守灵”(《黄庭经内景经》)。心之宫像未开之莲花,心之神能主适阴阳寒热躁静,和调荣卫以养其身。肺神为五脏之华盖,其色白,其质轻虚而主气,故谓“肺神皓华字虚成”。肺之宫似华盖,肺之神主调气,外与鼻之呼吸相应。肝神在五行中属木性,应青龙之色,木能生火有烟,肝开窍于目,主二目光明,故谓“肝神龙烟字含明”(同上)。肝之宫色青翠而肝叶相重,肝之神内照于脏腑,外照于耳目聪明。肾神属水性而色玄,肾能藏精主子嗣,故谓“肾神玄冥字育婴”(同上)。肾之宫形圆而居于腰之两旁,两肾相对如门阁。肾之神主润五脏六腑九窍之液源,外应两耳百骸之津液。脾神常居中央,能使人之神魂停住不摇,故谓,脾神常在字魂停”(同上)。脾之宫位居中,脾之神主消谷散气,壮肉固齿。胆神主勇捍决断,犹如青龙雷霆之象,故谓“胆神龙哦字威明”(同上)。胆之宫藏有六腑至清之精汁;胆之神主气力能摄伏猛虎兵戈,并能外形于眉目之间脑发之上。所有这些关于五脏六腑之神的讲法,我们亦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心神、肺神、肾神、胆神、脾神等,无非也都是讲的内藏器官的形状、部位、功能和作用,讲的是有关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问题。

    综上所述,《黄庭经》所讲的体内神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讲的人体生理学与解剖学的思想。不过它又把人体的器官与器官的功能加以分离,从而提出了体内神的思想。

:

①关于王羲之手书《黄庭经》换鹅一李的考证可参见工明先生《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一书。
②睦挤《黄庭经讲解》,“生门,即脐。人之初成胎,胎居母腹,唯以脐以达其气。又称命门。”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