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季子白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通体呈椭方形,具四边、圆角,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每边饰兽首衔环二,共八兽首,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为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也为中国西周青铜文化的成熟之作,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堪称西周青铜器的魁首,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 大青铜器。
盘在商周春秋时期是一种盥洗用具。《礼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在仪式典礼中,主持祭祀和仪式的人洗手,下面就有人用盘接水。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盘作为古代礼器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虢季子白盘为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作器者为虢君的小儿子白,所以取名为虢季子白盘。虢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武王克商之后分封诸侯,将自己家的远亲近戚和一众功臣一个不落地封到了全国各地。其中武王的两个叔叔,也就是文王的两个弟弟虢叔和虢仲,分别被封到了镐京以西,周室龙兴的周原和扼守镐京京畿咽喉的虎牢关一代,东西两方面拱卫守护着镐京的安全。这两兄弟的封国,一个叫西虢,一个叫东虢。东虢后来被郑武公灭掉,西虢后来东迁到了今三门峡一带,跟原来的东虢隔着一个黄河,所以一个叫南虢,一个叫北虢。
虢季子白盘腹内铸8行111字,是研究西周晚期周王室与北方部族关系和西北地理的重要资料。铭文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相近。铭文线条讲究,清丽流畅,字形注重疏密避让,篇幅工整,结字优美。
铭文中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全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铭文中“薄伐狁”、“折首”、“执讯”及“是以先行”等句,可与《诗》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征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1954年8月25日,我国发行一套《伟大的祖国(第五组)古代文物》特种邮票,其中第3枚为“虢季子白盘”。
虢盘原本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乃常州籍人士。好古。虢盘近水楼台为徐所得。徐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的珍藏。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5月11日,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在追杀太平军的过程中率部占领常州,刘铭传住进了太平军将领陈坤书的护王府。由于护王手下的将士仍不屈服,经常利用夜晚伏在小街僻巷里进行反抗,所以淮军不得不在夜间加强城防巡视。一天,夜半更深,万籁俱寂,刘铭传在护王府大厅秉烛读书,忽然听到院中有金属撞击的声音,以为有刺客潜入。刘铭传大惊,立刻传呼众亲兵赶到院中搜索。众人里里外外搜遍,没有发现任何踪影,再仔细听听,原来声音是从马厩里传出的,循声搜去,才知是马笼头上的铁环撞击马槽发出的叮当之声。马槽向为木料所制,为何有此清脆金属声音?刘铭传心生疑问,当即命令士兵用灯笼照看,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不清楚,刘铭传就伸手去摸,只觉得浸凉异常,仔细分辨才知是一金属物体。第二天一早,刘铭传好奇地走到马厩中,叫士兵把马槽洗刷干净,这时才看清楚是一个铜盘。读过几年古书的刘铭传知道这种文字叫籀文,为三代文字,他暗想此物年代久远,必是国宝,忙叫人“三熏三沐”,洗涤干净,并在自己奉命攻击浙江湖州、安徽广德期间,设法叫士兵运回自己的家乡——安徽肥西刘老圩。并在刘老圩盖了一座盘亭,并作《盘亭小记》记叙此事。
虢盘到刘府后,消息不胫而走,引得不少达官贵人争相欲往观赏。而刘铭传偏偏惜盘如命,不轻示人,为此还得罪了不少权贵。1872年至1884年,刘铭传归乡赋闲期间,大江南北文人名士蜂拥而来,人人叹羡不已,消息很快传到京师翁同龢耳中,翁氏托人到刘老圩说项,愿意出重金购买。刘铭传听言火冒三丈,以生硬的态度回绝了说客。翁氏仍不死心,又叫人前去说亲,愿意将女儿下嫁刘家,做刘铭传长媳,以通秦晋之好。刘铭传左思右想,认为根子还在虢盘上,就以不敢高攀之语谢绝了这门婚事,翁氏大为扫兴,从此和刘铭传交恶。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撤府建省,刘铭传赴首任台湾巡抚,虢盘则安驻合肥老宅盘亭,未随往台湾。
刘铭传去世后,其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小心保护这件国宝。他的后人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为保护虢盘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其间最具威胁的先是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的刘镇华。作为地方官的刘镇华在1933年至1936年主持安徽政务期间,独霸专权,横征暴敛,草菅人命,对虢盘更是觊觎已久,多次派人以种种理由到刘府搜劫,虽未果,但刘氏后人却饱受了皮肉之苦。
抗战前,曾有一美国人托人找刘铭传的曾孙刘肃曾,愿出一笔相当可观的金钱购买虢盘,并答应成交后将其全家迁居美国。随后,法国人、日本人等都曾找上门来愿以重金购买虢盘,均被刘家拒绝。及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合肥旋告沦陷,日军入侵,强抢豪夺、无恶不作。面对外辱,刘家后人知不能敌。只得将虢盘重新入土,他们将虢盘深埋丈余,其上铺草植树。而后举家外迁,以避战乱。日寇多次搜掠也成泡影。
抗战后,李品仙任安徽省省长,他是一个“古董迷”,曾利用职权在皖盗窃楚墓,搅得民声沸腾。对虢盘他更是垂涎欲滴。他一再派人前去盘索,在遭到拒绝后竟将刘家大厅中所挂字画搜刮一空。不久他又派一营部队进驻刘老圩,天天逼刘氏后人交出虢盘。刘家人无奈,只好再次举家出逃避难。在此期间,李品仙的亲信合肥县长隆武功为讨好上司,亲自带人到刘家老宅,将几十间房屋的地板全部撬开并挖地三尺以寻虢盘。终亦未果,悻悻而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1949年冬,政务院给皖北行署发电报,指示查明虢盘下落。皖北行署当即派人专程到刘老圩向刘肃曾全家传达政府保护文物的政策。刘肃曾当即表示:“保护国宝,责任非轻,个人力薄,盘之安全可虑;现政府如此重视,亟愿献出,从此国宝可以归国,获卸仔肩,亦为幸事乐事。”遂于1950年1月19日在其家中一间人迹罕至而又破旧不堪的屋子里,挖开历经14年的封土,将虢盘掘出,献给国家。就在虢盘拟送北京时,一件意想不到的盗窃破坏国宝事件突然发生。一名犯罪分子溜进刘家,手持钢锯准备锯下8只饕餮衔环,声音惊动了守护在附近的解放军战士,当即将他抓获,使国宝免受破坏。事件发生后,人民政府指示迅速将虢盘运送北京,并请刘肃曾同行。
虢盘抵京后,董必武、郭沫若、沈雁冰等亲切接见了刘肃曾,文化部颁发了奖状。郭沫若先生还于1950年3月设宴招待刘肃曾,并即席亲笔题诗一首相赠:“虢季献公家,归诸天下有。独乐易众乐,宝传永不朽。省却常操心,为之几折首。卓卓刘君名,传诵妇孺口。可贺孰逾此,寿君一杯酒。”从此,与毛公鼎、散氏盘并称为古代三大青铜瑰宝的虢季子白盘就由国家珍藏保护起来,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