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综合性疾病,世界上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糖尿病人需终生用药,才能控制病情。如何科学、合理、安全的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糖尿病药品种类多、名称杂,用药确实比较复杂。各种中药、西药、保健品充斥市场,广告铺天盖地,让人无所适从,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更如雾里看花。为此,我们把糖尿病常用药物向大家作以介绍,希望对糖尿病人正确用药有所帮助。
对糖尿病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可以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两大类,而口服降糖药又可分为五类: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类)。下面我们来分别谈谈各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特点。
胰岛素
胰岛素注射治疗是指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通过每日3次或4次注射胰岛素,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
注射用胰岛素的种类,可按作用时间分为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根据来源又可分为牛胰岛素、猪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其中牛胰岛素和猪胰岛素含杂质多,长期注射易于注射部位发生红肿、搔痒、凹陷或凸起以及胰岛素的抗拒性,但价格相对便宜;人胰岛素并非从人的胰腺提取而来,而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纯度较高,但价格较贵。
必须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主要有:I型糖尿病患者;患病超过10年,服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II型糖尿病患者;新确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缺氧(如心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做大手术、遭受严重创伤、伴有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孕妇。
胰岛素注射治疗虽然对于许多病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副作用,如疼痛、皮肤青肿、皮肤过敏、皮肤感染、脂肪垫、胰岛素抗体及胰岛素水肿等。另外,注射胰岛素後,一定要按时进餐,否则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现象。
 磺脲类
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历经三代,目前仍作为非超重II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并可与其他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使用。随着新剂型的推出,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
磺脲类药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发挥降糖作用的,所以,对于胰岛功能严重损害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不适合。只适用胰岛未遭受严重损害,胰岛素分泌量相对不足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轻、中型病人,这类病人经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时可选用磺脲类降糖药。
磺脲类药物的种类主要包括:格列苯脲(优降糖)、美吡哒、达美康、糖适平、亚莫里、克糖利、瑞易宁等。这些药品大部分需要在饭前30分钟服用,服用剂量掌握不好时容易出现低血糖或者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头晕或皮疹等不良反应。
特别提示:I型糖尿病患者;II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妊娠等,应改用胰岛素治疗。
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是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它可以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吸收。降糖作用肯定,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与此同时,也会造成胃部不适或厌食,个别人还会出现乳酸酸中毒或者酮症酸中毒,这类药物可与磺脲类药物共同使用。双胍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是肝脏代谢,所以,长期使用时建议定期检查肝功能。
双胍类药物的主要品种有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等。双胍类药物比较适合肥胖或对胰岛素有抗药性的糖尿病人,除了降糖灵须餐后服用外,其他药物像盐酸二甲双胍、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等都可在餐前餐中服用。
双胍类药物是超重II型糖尿病患者在无禁忌情况下的首选降糖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避免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脂肪代谢,不引起体重增加,肥胖者还能减轻体重。
禁忌证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
2、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肺部疾病、心力衰竭、贫血、缺氧、酗酒;
3、妊娠期妇女;
4、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有乳酸酸中毒史,年龄超过65岁,严重高血压,明显的视网膜病,进食过少的患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比较成熟的治疗糖尿病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位于小肠的各种α-葡萄糖苷酶,使淀粉类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从而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目前已进入市场并在临床上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主要有:拜唐苹(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奥恬苹(米格列醇)等。主要适用于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者、高胰岛素血症者、超重的II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此类药物会对胃肠道产生副作用,如腹胀、腹痛、腹泻、胃肠痉挛性疼痛、顽固性便秘等。其他尚有肠鸣、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所以,患有严重消化道疾病,妊娠或哺乳妇女不宜使用。
特别提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饭同服。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时,如发生低血糖,应静注或口服葡萄糖治疗。服用蔗糖或一般甜食无效。
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类)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也称格列酮类)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类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它们能促进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并降低它们对胰岛素的抵抗,降低肝糖原的分解,改善β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反应。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β细胞功能,改善糖代谢。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两大类。因罗格列酮还具有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的作用,所以该药物可能具有远期的益处。
罗格列酮类的有:文迪雅(马来酸罗格列酮)、太罗(罗格列酮钠)、爱能(罗格列酮)、维戈洛(盐酸罗格列酮)等。
吡格列酮类的有:艾汀(盐酸吡格列酮)、卡司平(盐酸吡格列酮)、瑞彤(盐酸吡格列酮)等。
这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也比较少,对肝脏的毒副作用低,而没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此可与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协同,从不同环节作用于机体的血糖调控系统,适用于II型糖尿病的各个时期。
特别提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的患者中应禁用。此外,噻唑烷二酮治疗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液体潴留。
格列奈类
格列奈类药是一种类似磺脲类药物的新一类药物,使用后可以增加胰岛素分泌。此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也可与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联合使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格列奈类药物主要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两大类。瑞格列奈类的有:
诺和龙、孚来迪; 那格列奈类的有: 唐力。临床上作为促胰岛素分泌剂,
可促进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 降低餐后血糖。
格列奈类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特点, 属于超短效药物,
因此又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其促进胰岛素分泌及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较磺酰脲类药物快。
格列奈类药物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与血糖浓度有关,
其促泌作用具有血糖依赖性, 血糖高时其作用增强,
血糖低时其作用则减弱。因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较强,同时低血糖发生率较低。此外,
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且服用方便。此类药物适用于75岁以下的II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较少见,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过敏、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异常。
禁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妊娠和哺乳妇女、12
岁以下儿童以及严重肾或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特别提醒:临床上常用的五大类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格列奈类)均为处方药,糖尿病患者应在临床医师的处方指导下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