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敬明:这是他的大时代

 sanmin 2014-12-16

 郭敬明:这是他的大时代

 

两年前,和硕士时的室友们小聚。饭局上一个在影视公司工作的室友说起,他们公司正在筹拍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们都很感兴趣地问她是什么小说,她十分底气不足地吐吐舌头,眼神闪烁地回答:“小时代。”那表情,一副“你们放马过来鄙视我这个北大毕业生的文化趣味吧”的样子。

我当时非常严肃地敲敲桌子,对全桌所有人说:“你们相信我,只要这电影保持正常水准拍摄,不是那种超级烂的团队,它的票房表现就一定会极其惊人。简单说,你可以不喜欢这部片子,但它绝对会大卖。”

80后特别是像我这样85年前后的人,大多经历过一个类似的心路历程——郭敬明横空出世时,对着《幻城》惊为天人,心想哇塞还有这样的文章啊!高中或者大学里,捧着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挑灯夜读,就算觉得情节狗血却还是一路追着读完了;后来他深陷抄袭丑闻,人人都踏上一只脚;再后来LOGO和品牌充斥了他的作品,稍微自诩有点品位的人便会鄙夷他是“受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喜爱的人”;接下来……接下来就到了今天。

如今《小时代》真的上映了,光看演员卡司和预告片就足以吸引很多人。我当年的那句预言现在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大家都说“票房过5亿应该没问题。”我的那位同学,也不必再心虚胆怯地谈论起这部他们的作品了。

有一些人属于先把自己摆在神坛上然后突然被抽丝剥茧层层解构的,比如以公知身份示人的韩寒。无论代笔争议的结果怎样,自从《南都娱乐周刊》曝光了他的小三事件以后,韩寒已经失去大半女性读者市场。而有一种人则是属于一度被各种看轻和鄙视最后一点点扳回一城的,黄晓明和郭敬明就属于这种。比如当年黄晓明的“闹太套”引来多少嘲笑,现在却可以在演了《中国合伙人》之后,让人喜爱他的自嘲精神,惊叹他的勤勉努力。郭敬明也是一样,当他面对各种关于身高的攻击谈笑自若,甚至主动拿自己开涮时,我们都会觉得这个小个子还是蛮可爱的。而当韩寒的公关团队别有用心地说“要说‘萌’谁能比得过韩寒呢”时,他只四两拨千斤地回应:“我也很喜欢‘日韩’文化呢!”这一役,几乎所有人为他喝彩:“小四完胜!”

 10年前我就识得郭敬明,那时他穿件套头毛衫,笑容羞涩地参加新概念五周年的颁奖礼。作为第三、四届的获奖者,他算是我们的“前辈”。但他身形小小,笑容怯怯,虽然彼时已经颇有名气,但说话特别客气:“叫我‘小四’就好了啦。”10年后,新概念15周年颁奖礼,在上海的同一家酒店里,我做主持人,他做致辞嘉宾。一开场我就问:“现在该怎么称呼你呢?敬明?小四?四爷?郭总?”他依然谦和亲切地笑着回答:“叫我‘小四’就可以。”台下一片疯狂地尖叫。那一瞬间我恍若回到10年前,只不过尖叫的年轻人从80后变成了90后。这就是郭敬明的聪明之处——他永远知道自己“发迹”的最初舞台是哪里,永远明白自己最需要讨好的市场群体是哪一群。因此尽管他用众多价值不菲的物质符号将自己和众生鲜明地间隔开来,但面对他的忠实读者时,他永远是热情友善,有求必应的。面对文联、作协、捧红他的杂志社这样的主流机构时,他的姿态也是恭谨有礼的,绝不会闹出“炮轰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这样的新闻。他是年轻一代的作家中,情商最高的一个。

 我从来就没有讨厌过郭敬明,甚至觉得他除了对相熟的朋友“毒舌”一点外,人其实还不错。如果问及我对“作为年轻人的郭敬明”的看法,我会觉得,他真的是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最好的写照和投射——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周遭幻象众多而又人人深陷其中。他的身上凝结着一切这个时代的特质,无论你喜不喜欢。消费,物质,金钱,欲望……其实人人都爱,只是部分人口头喊打而已。他只不过,鲜明而集中地把这些展现出来,然后,又用部分的才华部分的勤奋部分的运气亲手兑现给你看。许多年后回头看,这光怪陆离的今天也许是个微茫的小时代,但确实,正是他的大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