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80后

 ffyingy 2014-08-09

最初的郭敬明和韩寒,几乎都已经完全被人忘了。实际上,在当年全校同学都在翻看的两厚本新概念作文大赛文集里,无论是韩寒还是郭敬明,都不是最被关注的作者。韩寒的文风以当年同龄人的眼光来看,实在过于老气横秋,如若不是之后退学事件,成为“反体制教育英雄”,他大约并不会成为那时的符号性人物。而第三届才出道的郭敬明更加不引人注意——这有点类似于选秀,普度众生式的大热机会只有一年,造星第一届基本已经完成了,到了第三届,关注实在已经小得可怜。

而后他们各自成功。郭敬明的成功依赖于良好的感受力和模仿能力,他的第一本书《爱与痛的边缘》里,还有一些类似于《四维读书之写在前面》这样的篇名,到了第三本书,书名就变成了日系漫画风的《幻城》。他非常迅速的,从一个连书名都取得略有乡镇感的小城孩子,进化成了他想要成为的城市少年,然后征服了一些80后,还有90后。

韩寒的成功则比郭敬明要晚一点。新浪博客崛起,韩寒以少年英雄之姿,剑挑多为朽朽老矣的名人。他看起来比郭敬明要关心这个世界关心这个社会,这让他在60后、70后那里,更被欢迎——恰好,在那些年里,社会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了60后与70后的手里。

除却对郭敬明作品的争议,他本人一直在展示着不同于韩寒的姿态:他希望别人知道他非常努力也非常辛苦,不是随随便便耗掷着天赋或者其他什么取得成功;他坦然的拿自己开涮,无论是身高、拜金,这些全部都可以提问绝不会黑脸;他反复倾诉他是一个在细节上多么细致的人,他的执行力和他的控制欲,是怎样让他必须成功;他以“萌日韩”来回击了多年来一直隐忍的调侃,只此一击,并不穷追,时间点选得恰到好处:这一刻的他看起来,的确无比成功和无比正面。

比起韩寒,他拥有着一个完全正常的80后成长经历——有过“45度仰望天空”的青春,然后在很多成年人眼里非常不靠谱过,后来他变得非常靠谱,几乎是咄咄逼人的崇尚职业化,崇尚即战力——也因此拥有了某种钝感力(他反复强调不在乎流言不在乎评论),就像流行的经管书里写的那样。世界观是非常“正能量”“三观超正”,信奉勤劳致富,对于自己的成功津津乐道。

他是如此自我欣赏自己的精明。郭敬明一定是中国最热爱告诉别人自己很懂得赚钱的商人——这里面仍然是一种少年心气,他多想要让人知道,你看,我是一个这样的人,你看,我很能干。这不是中国的传统方式,中国传统的商人不会这么锋芒毕露,他们比较热爱在采访里说人生说慈善说家庭,或者说说茶说说禅说说登山也不错。但如何殚精竭虑去赚钱,这一定是讳莫如深的部分。

叶清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