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者手术后死亡 上海一三甲医院被指使用三无股动脉支架

 党啊娘 2014-12-16

食药监局答复,根据标识查不到相关注册信息

  央广网上海12月16日消息(记者白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给人的身体里植入医疗器械,这种高科技医疗手段已在卫生领域广泛使用。对于高风险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管理,我国已进入条形码时代。每个植入性医疗器械拥有唯一的条形码,这相当于一个特殊的“身份证”,以便准确追踪。

  近日,上海市民卢女士向央广新闻热线反映说,自己的母亲3年前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简称上海十院)做股动脉支架手术后死亡。和医院交涉过程中,卢女士发现,根据医院提供的两个“条形标签”,无法准确查到相关产品的注册信息。消失的条形码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2011年8月,卢女士的母亲因腿动脉栓塞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但让家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入院却成了永别。

  卢女士:诊断是急性的腿动脉栓塞,我们签字同意了。这个手术就做完了,第二天上午醒来的时候疼痛的现象就消失了。但是医生认为还有栓塞的可能,建议我们装两个进口支架,下午的时候就做了一个支架的植入手术,手术后的一个多小时,就胡言乱语了,等医生来的时候就马上去作CT,就脑部出血了。在晚上,脑外科手术做完出来以后就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好好的一个人,腿疼送进去就死亡了。

  卢女士说,母亲在死亡后的一个半月被火化,而自己在医院封存的病例中却发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植入性医疗器械登记表格》中“条形码粘贴处”却根本没有条形码。

  卢女士:我们就去问了医生,主治医生就明确跟我们说,没有条码,他反问我说,农民买菜有条码吗?

  据上海十院这份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记载,植入卢女士母亲体内的支架单价为每只11100元,产品为德国进口巴德支架,共两支。卢女士随后依据手术记录和使用登记表中的信息,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进行了查询,并得到了相应的注册证书的和产品信息。

  卢女士认为,这个结果表面看起来具有合理性,实际上只能证明手术记录中所提及的产品是具有注册证书的。但因为缺失了具有唯一指向性的条形码,所以不能证明植入母亲体内的支架就是手术记录和使用登记中所说的支架。17个月后,卢女士第二次向国家食药监总局申请信息公开。

  卢女士:我们请法院让医院出示条形码,直到我们提出要求之后的17个月,医院才把两个所谓的条形码,给到法院,然后法院给到我。我们让上海食品药品监督局去查,上海食药监局说查不到,然后我们就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来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答复说,根据这两个标识,查不到相关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