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狼诗话》

 水共山华 2014-12-16
一百七十一
工处见至情,淡而出大雅。必能感动读者,打动评家。自古多少传世之作,无不如此。时人有求晦涩以标高,垒典以示古者,实为误也。偶有不谙诗者,得一二佳构,不避俗字,不避重字,不以平仄,惟求压韵。诚如山泉深溪,不沾尘埃,更是天籁耳!每每工于诗律,熟谙法度,却缩手脚,敲炼始成。难拟此天成之作。让人甚叹。

一百七十二
有绝句首句不入韵,二四句以同字压韵者,实为独木桥体。如唐庞蕴诗:“父子相守深山坐,无相如如寄有闲。世人见静元无静,看似闲时亦不闲。”诗压一字,尽带禅趣,颇见高处。余作独木桥体诗甚多,首句不入韵者如:“人住青山寺,青山寺住人。此山幸此寺,此寺幸此人。”“寻龙先问水,问水好寻龙。欲取地中地,先寻龙上龙。”

一百七十三
除独木桥体外,诗词忌用同字入韵。然也有同字入韵而见妙者。如唐埝祷诗云:“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洁暇翳,光明透出满人间。”唐怀浚诗云:“家在闵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而今再到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又云:“家在闵山西复西,山中日日有莺啼。而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以上三首,以同字入韵,各见妙处。余独喜之。真可谓有法处之无法也。遂效而作诗曰:“梦里登高上顶峰,白云吼破见蓝空。白云吼破心犹寂,吼破白云山更空。”

一百七十四
观历代咏梅花之词,当首推陆放翁《卜算子咏梅》一首,神形兼备,物我一体,深得咏物之深邃。最为上层。

一百七十五
岳飞《满江红》,更似战前动员令,语言铿锵有力,同仇敌忾,带有很强战斗激情,全为将军语。读之直让人弓紧弦,剑出鞘,置之生死而杀敌。

一百七十六
余以为,“仄仄仄平仄”的半拗句,以第一字救第三字最为合理,即“平仄仄平仄”。然观《唐诗三百首》此句型,第一字平者,多对句有救。拗本不顺,形如病,对句救,实为病上加病。不过从美学之对称以观之,则似乎也合情理。

一百七十七
古之习诗者,多为仕途。加之国民动荡,言论受限,且多出自名贤之手,故篇外常有寄托。今之习诗者,多为爱好。加之国民稳定,言论自由,且多出自草根之手,故篇外常无寄托。

一百七十八
诗动一字,皆可改变作者原意,以及为诗风格。尤诗眼处,岂是轻易动得。观时下诗界,有编辑似乎偏爱修改他人之作。殊不知诗最忌他改,一改味全无。当知字词句皆推敲而来,每字必有用意,岂能以自己好恶轻易改得。修改他作,此乃误区。当尊重他人为诗习惯,亦尊重他人诗词风格。与其修改以发表,不若弃之。若无三分才气,不是行家里手,莫改他人之作为上。费力难讨好,终成笑谈。试想,糖里加盐,茶中添酒,是甚滋味?

一百七十九
有子言,其时发信息向论坛中吟长求教。却从无回音。唯我,每次必复。倍是感激。我复其曰,谁也非天生,况我难找原由拒绝上进者。纵有诸多不懂,见有求,亦尽力回应。其子欲师于我,我婉言谢之。实无时间,也无精力为师。虽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然亦不忍收年长我者,尤白发老人为徒。若好为人师,时至今日,当有徒数十人也。

一百八十
言及七律,让人常思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首。然此二诗皆有不合律处者。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山使人愁。”常听人言,此为古风,非七律。非也,此诗当为七律,非古风。判其是否入律有三:一曰粘对,二曰对仗,三曰平仄。一观粘对,粘对,观“诗喉”处。“诗喉”之字为“人、地、鹤、云、川、草、暮、波”,按粘对法则:“起、对;粘、对;粘、对;粘,对”。“人” 起为平,“地” 对为仄;仄粘仄,“鹤”粘“地”也;平对仄,“云”对“鹤”也;平粘平,“川”粘“云”。如此,皆合。二观对仗,律诗腹联,皆求对。此诗颔联未对。是为不工。三观平仄,以七律平仄论,此诗首联“乘”出,“鹤”属大拗,对句“黄”已救;若按“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之原则,亦可看作四、六字互救者也。若按此论,前二句皆合律。余尝试“乘”换他字,皆不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联,不工,平仄也未合。若以“上拗下救”论之,“一去”皆出,对句“空”救,然出现三平尾,为律诗之忌,无理。观全诗境界,“空悠悠”之“空”字,实难有字可胜也,故惟作“故意突破”论之。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有云:“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故《黄鹤楼》一诗,当为蜂腰格也。余曾试作如下修改:“昔人已踏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朝飞杳杳,白云千载寂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山使人愁。”终不如原诗,权作笑尔!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颔联失粘,少有人提及。其余皆合律。余曾试改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晋代衣冠成古冢,吴宫花草盖残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亦不如原诗。
观以上二诗,不由让人甚叹“惟天才,方可得天籁之音也。如此突破,非大诗人难为之,岂是常人所能及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