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证 【证见】 神志昏糊,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气息低微,肝出肢冷。舌痿,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固脱。 【方药】 1.主方参附汤(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处方:人参15克,熟附子12克,山茱萸15克,五味子6克,龙骨、牡蛎各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心脉灵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l一2次。 后遗证 【证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治法】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 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地龙、赤芍各15克,当归尾12克,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丹参、鸡血藤各20克。水煎服。 若语言不利者,选加石菖蒲10克,胆南星、郁金各12克。口眼喁斜者,选加白附子12克,僵蚕lO克,全蝎5克。兼肝阳上亢 者,选加石决明、代赭石各30克,白芍、菊花各15克,钩藤20克,天麻12克。 2.中成药 (1)川芎嗪注射液,15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华佗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中风回春丸,每次1丸,每日3次。 (4)散风活络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血换解方(方药中验方) 处方:水蛭50克,郁金20克,川芎30克,共研粉。每次10克,每日3次。 (2)中风回春方(河南省中药研究所验方) 处方:当归、丹参、白花蛇、蜈蚣、地龙、红花、忍冬藤,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每日3次,每次5—6片,1个月为1个 疗程。 (3)治瘫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黄芪60克,川芎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地龙9克,水蛭末2克(冲服)。水煎2次 分2次服,每日1剂。 (4)补气活血汤(赖天松《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黄芪30克,当归尾12克,赤芍9克,地龙6克,牛膝15克,玄参12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天竹黄15克,代赭
石30克(先煎)。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5)五虫四藤汤(赖天松《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蜈蚣3条,地龙15克,乌梢蛇9克,土鳖虫9克,全蝎6克,鸡血藤25克,忍冬藤15克,络石藤20克,钩藤15克,黄芪90 克,丹参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中风治疗的其他疗法 1.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2.针灸疗法 (1)半身不遂:上肢取肩髑、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穴。一般刺病侧,用泻法。 病久者也可先针健侧,后针病侧。 (2)口角喁斜:取地仓、颊车、牵正、合谷、内庭、太冲穴。按病部酌加取迎香、水沟、阳白、下关等穴。一般刺患侧,用 泻法。病久可左右均刺。 (3)中风不语:取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穴,用泻法。 (4)中风闭证:取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人中等穴,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5)中风脱证:灸关元、神阙、百会、刺气海、关元、足三里。 3.头皮针 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并可配足运感区,失语者用语言区。 4.推拿疗法 适用于中风恢复期的半身不遂。推拿手法:推、按、捻、搓、拿、擦。取穴有风池、肩井、天宗、肩髑、曲池、手三里、合 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仙。部位:颜面部、背部及四肢,以患侧为重点。 5.饮食疗法 (1)黄芪炖南蛇肉:黄芪50克,南蛇肉200克,生姜3片,共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油盐调味,饮汤吃蛇肉。 (2)五指毛桃煲猪脊骨:五指毛桃50克,猪脊骨300克,加适量水煲1小时以上,加盐调味服食。 以上两方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6.预防调护 中年以上,经常头晕痛,血压偏高,肢麻肉瞤者,此乃中风之先兆,应戒除烟酒,忌肥甘厚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 情绪,血压高者应适当药物治疗。 对中脏腑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等的变化。 对肢体瘫痪者,应注意经常变换本位,注意局部保暖,按摩患肢,防止褥疮发生。 对恢复期患者,在综合治疗用时,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