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教师的成长规律之三

 梦想教育 2014-12-16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学习型组织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学校文化环境的组织学习(团队学习)。为此,应构建校本学习型组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环境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学习型组织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具备不断调整与革新能力、创新能力的组织,其基本特征:一是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二是该组织是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三是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全程学习,四是强调团队学习,五是重视自主管理。

    学习型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是增智、增能。它不仅能够使个人的智慧在团队中获得充分的彰显,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获得增智、增能效果。其二是张扬主体性。它充分发挥和发展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主体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其三是和谐人际关系。它的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交流过程,能够加深同事情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四是分享专业资源。它的每个成员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中,能够不断地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从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更新和完善自我。

    2.重建校本学习型组织的实施策略

    (1)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位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首先,学校领寻要转变角色,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和楷模;其次,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学习气氛,鼓励教师要善于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再次,建立开放、信任的氛围,使校长与教师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相互理解,实现平等对话与交流。

    (2)重建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通过重建和创新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教科研制度,以体现不同形式的互动合作的形式,从而调动每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建立校内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其中包括同学科和同学年、跨学科和跨学年的教科研制度,帮助教师对学科和教材的理解和创新,或自由、自主、自愿地结成学习研究小组,开展专题对话与讨论。二是要建立内合外联的开放性、一体化的教科研制度,要积极地吸纳校外教育组织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教师研究的组织中来。

    (3)赋予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形成自主自律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增强教师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其次,要实行自下而上的扁平式的组织管理模式,由教师自主,自律地结成学习型组织或者团队,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再次,选出教师自主管理的核心人物——首席、学科带头人,作为教师学习组织中的组织者、引路人。

    (4)建立开放的、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应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它强调评价标准的民主、协商、共建的过程,通过采取同事互评的方式,进行参与式的评价。它鼓励教师自愿地参与评价标准和程序的编制过程,以此成为提高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其次应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强调发挥教师全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强调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和职责,重视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要以开放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来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学习的动力。

 反思性学校组织文化及其建构

     1.教师反思与学校组织文化

    教师反思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教师个体的独立反思和教师间的群体反思。教师间的群体反思只有在与之相应的学校组织文化中才可能发生和实现。学校组织文化指的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管理、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交互作用而创生出来的支配他们行为的价值观念、管理思想、群体意识等观念文化和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人际模式等制度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约束性,使教师选择和趋向于与之相符合的行为方式。

    2.反思性学校组织文化的特征

    反思与学校组织文化处于一种相互强化的循环之中。要让教师会反思、愿反思和敢反思,必须要有一种新型的学校组织文化——反思性学校组织文化作支撑。它具有三个特性:(1)探究。反思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它是指学校教师采取质疑问难等方式,随时问题情境,探讨问题所在,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求改善实践的策略。探究是反思性学校组织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探究意味着教师自觉自愿地进行研究活动,把自己的实践变成批判、反思、分析性实践;意味着教师把质疑问难变为普遍文化。(2)合作。合作的标志是教师之间建立起一个反思实践者共同体,它意味着教师经常共同研究和讨论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意味着教师乐意以诚恳的方式和态度主动地指出他人教育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乐意听取他人提供的教育教学建议;意味着每位教师都愿意面向全校开放自己的课堂。(3)自由对话。自由对话包含宽容、平等、民主和尊重等要义。

    3.反思性学校组织文化的建构

    反思性学校组织文化的建构涉及两个层面:学校领导和教师既要转变观念,又要共同重建相应的制度(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反思共同体的行动准则、行动程序)(1)观念建构:校长带头反思,榜样示人。校长带头反思对全校师生具有榜样作用。校长带头反思可激励教师检视自己的学生观、教学观、考试观、作业观、管理观等,使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反思性学校组织文化的良性建构中。(2)制度建构之一:建立鼓励教师反思的管理制度。应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促使教师确立反思的观念,促进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制度包括招聘、奖励、评优、晋级、教师评价,及时间保证等,同时,配合使用说理等方式。(3)制度建构之二:确立反思实践者共同体的行动准则和行动程序。行动准则应包括:第一,每位成员都以反思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探究、合作和自由对话;第二,每位成员视共同体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圣地;第三,每次反思前必须作充分准备;第四,每位成员都有发言机会;第五,连续发言时间不能超过或少于规定限度;第六,不得随意打断他人发言;第七,批判他人时遵从起码的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第八,共同体出现的矛盾,只能内部消化等。其行动程序:第一,发现反思的主题;第二,回顾、反思过去的相关经历;第三,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只有当教师遵循这样的行动程序反复实践、不断解决问题时,反思性学校组织文化的探究、合作特性才得以建构。

 教师马赛克文化及其超越

     1.教师马赛克文化及其影响

    教师发展和教育革新的可能空间和限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蕴含于教师文化之中。在教师文化中存在着一种马赛克现象,它体现出教师之间貌合神离的特征,这一现象可称之为教师马赛克文化。教师马赛克文化是在教师个人主义文化和教师派别文化的不断演变和渗透中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指在貌似合作的现象背后,教师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对于教学经验和技能多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他们很少进行互相的交流和合作。在不同的群体和集团中教师们看起来互相敬重,互谦互让,还不时地进行各种合作交流,但实际上他们也并不因此而加大合作,仍是貌合神离。教师马赛克文化有两大种类:一是个体马赛克文化,表现在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是独立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是不干涉主义。二是群体马赛克文化,是指整所学校分裂为一个个独立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竞争的团体,教师个体分别忠诚、归属于某一派别群体。

    个体马赛克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一是可能成为教师之间合作的阻力,二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教师的创意和想象。群体马赛克文化对教师的影响在于:由于教师群体马赛克文化具有低渗透和高持久的特性,造成了各群体的不均衡发展,而某些学校教师的派别,主要以年级或年段为基础。

    2.超越教师马赛克文化:自然合作文化的创建策略

    为了消除教师的马赛克文化负面影响,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等学者开展了自然合作文化的研究。自然合作文化呈现出自发、自愿、自主发展和超越时空等特点,它令教师相互学习,一起分享和发展他们的专长,从而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自然合作文化的创建策略可包括:(1)引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极力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校可以从宏观着手,创造环境、积极引导,多举办各种交流活动,使大家能够在信息上分享、在经验上交流,真正促成协调发展。此外,教师平时参与的教研活动也是一种体现合作精神的行为,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合作研究,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或同专职研究人员的相互合作。(2)促进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顺势利用。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从事探索研究而自发结群,互相切磋,形成了教师的非正式群体。学校应因势利导,强化各群体之间的渗透性和各群体成员的流动性,打破教师马赛克文化的低渗透性和高持久性。

    学校应着力促进教师文化的转型和发展,为教师发展和教育革新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

     1.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管理提出的变革需求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对既定的学校管理思想与策略加以变革,使之更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实践角度来看,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学校管理应拓展并强化其在专业领导上的功能,应以专业为中心而不是以科层为中心来实施领导;(2)将学校管理的目的转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在实践中的运用;(3)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校长和教师的关系更多是一种专业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4)应将通过学校管理这种外在推动力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内在的发展意识与动力,使管理者更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变化及发展。

    2.学校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

    (1)形成共享价值观念。教师专业发展只有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教师才可能自觉接受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规范,才会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学校管理应通过必要的管理手段使全体教师接受、认同学校所确立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基本思想,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与需求;同时使这样一种共同的观念和认识对教师的行为倾向与选择产生影响力,使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共同认识转化为客观现实。

    (2)通过制度规范改变教师行为。从学校管理角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是一个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途径。学校管理应将教师专业素质要求通过一系列制度来加以体现;通过制度规范与改变教师的专业行为;在对行动的反思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认识,将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目标、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3)营造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学校习俗。学校管理应利用习俗的力量促成教师专业发展,其中的重点是如何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思想调适与利用现有习俗、如何创建新的习俗,以及如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专业发展要以校为本,以校为中心,以校为基础。其管理策略如下:

    1校本人本管理意识是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保障。要树立校本管理思想,通过创造条件,加强专业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就是要尽最大努力满足教师的需求,充分挖掘广大教师的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学校发展服务。校长应做到:(1)强化管理即服务的意识,将自己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助者和推动者。(2)让教师有专业自主权。(3)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内在需要,善于和教师进行感情交流,善于捕捉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和需求。(4)用优惠政策促进教师发现自己的工作价值、生命价值,感觉到生命的尊严和专业自豪感。(5)体现管理的人文情怀。

    2.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是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保障。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高速路。它强调教师就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教育实践的参与者、改进者或合作改进者,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它让教师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创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校长首先要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氛围;加大校本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组成研究小组,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在经费、时间、信息上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争取校外专家来校指导。

    3.专业组织和管理体系是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保障。校长负责制为促进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还必须成立非行政模式控制的教师专业组织,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建立专业教师控制体系即非科层式领导模式,重用教学专家或业务骨干,加强业务领导,确保教育教学改革、科研等取得重大突破。专业教师控制体系下设教师专业发展小组,科研小组、课程开发小组、校本教师培训小组等。

    4.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是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激励机制可以挖掘教师潜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促使教师跨越式发展。学校应重点采用非货币性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可采用目标激励法、工作激励法、语言感情激励法、榜样激励法、参与激励法和采取发展性教师评价等方法。应强化发展性教师评价。它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着眼于教师未来发展和内在潜力挖掘,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5.经费、时间和信息是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保障。校领导要善于利用、整合各种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第一,应该把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上。第二,必须保障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研究、写作、反思和发展。第三,为教师提供信息服务。学校应努力改善设施配备,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支持,使学校成为教师持续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6.学习型学校是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保障。校长应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此必须建立学习型学校。而校本教师专业发展也更期望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更依赖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为此应做到:第一,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第二,校长应成为学习的楷模。第三,用共同愿景激励大家发自内心地学习、工作,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第四,确保教师的学习时间。第五,形成各种学习汇报和交流制度。第六,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与沟通的场所。第七,建立学习型组织特有的奖惩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