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正、是、直、邪辨

 johnney908 2014-12-17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二】【正部】正

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古文正从二。二,古上字。??,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之盛切〖注〗徐鍇曰:“守一以止也。”(注:正,从字源上看,上圆或方,而下为足,圆方在上古乃天地之道,其皆归于一,而一乃太极之谓,故秦汉之小篆用一代圆方。不管怎样,正乃足履于一之义当无疑,因此,正者乃止于一。而止者,从二,字形上有纵横之“二”,二乃阴阳两仪之谓,因此,正也有归二于一之含义,也就是阴阳二气均衡归于太极而为正,故中医所谓正气者,非阴非阳,即阴即阳,无有偏废,均衡为本也.另正月者,履一之月,也有太极起始之义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是也。从一。句。一?止。江沅曰。一所?止之也。如乍之止亡,母之止姦。皆以一止之。之盛切。十一部。凡正之屬皆从正(注:是者,阳日以从正也,姦,三阴也,以阳日止三阴以归正.“是生两仪” 这四个字。仪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p.375上说:儀,度也。也就是说:仪是测物体有多长的意思——我们常说的度量衡是指测三样东西:度,测长短;量,测容积;衡,测轻重——两呢?说文解字p.354上说:兩,二十四铢为一两。它是重量单位。真要硬说它和二十四节气扯得上关系也未免太牵强。就在 “两” 的旁边让我看到另一个字长得像 ”网” 但中间还有 ”中” 字的一竖,它是什么解释呢?”网”,再也。清朝段玉裁注:”再者,一举而二也。凡物有二,其字作 ”网” 不作两。今字两行而 ”网” 废矣。”。而再的解释则更深入:”再者,重复之词;二者,对偶之词。” 所以两仪指的是:”两组一模一样的长度数据”。从数据上来说它指的是从冬至日到夏至日这上半年183天日中测影的影长,和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这下半年183天日中测影的影长资料是两组一模一样的。从古太极图来看它是从最下方(冬至)起顺时针画至圆心上方(夏至)的曲线段和从圆心下方逆时针画至圆正上方圆周的曲线段。说文解字又怎么解释 ”是” 呢? p.69:”是,直也。从日正。”。说到这里就要解释一下古人日中测影的工具和方法。古人日中测影有二个工具:一个是插在地上长八尺的竿(后称为表),另一个为平放在子午线的刻度尺(后称为圭),(子午线:南北向的直线)只要将子午线定好,每天就只要等竿影和圭尺(子午线)合而为一时去看圭的刻度就行了。也就是说:除 ”日正当中” 外,其余时间竿影和圭尺不是成为一直线,而是 ”斜” 的。)。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是,

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屬皆从是。??,籒文是从古文正。承旨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直也。直部曰。正見也。从日正。十目燭隱則曰直以日爲正則曰是。从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左傳曰。正直爲正。正曲爲直。五經文字是入曰部。則唐本从曰也。恐非。承旨切。旨當作紙。十六部。凡是之屬皆从是。


【卷十二】【??部】直

zdic.net漢典

正見也。从??从十从目。??,古文直。除力切〖注〗徐鍇曰:“??,隱也。今十目所見是直也。”(注:直者,从字形上看乃十目所见迂曲之规律的含义,十者,非数字含义,乃为大十字或万字结构,其交点为中宫,为心眼,心目,心无映万物博朗,故可遍照日月不能照之处,一切迂曲皆现。古人言:直心是道场,信夫!)〖注〗?,古文直。文二 重一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正見也。左傳曰。正直爲正。正曲爲直。其引申之義也。見之審則必能矯其枉。故曰正曲爲直。从十目??。謂以十目視??。??者無所逃也。三字會意。除力切。一部。今隷作直。

:《廣韻》不正也。《正韻》姦思也,佞也。《易·乾卦》閑邪存其誠。《書·大禹謨》去邪勿疑。

《集韻》羊諸切,音余。與餘同。《史記·歷書》歸邪於終。《註》邪,餘分也。終,閏月也(注:不正,姦思,餘分者皆与正相对,实乃属奇,其字形乃牙耳,肾气之餘,肾气所末,先天之本不在本而在末,本末倒置,是为不正,当其位而不在其位也。因此,邪气归位即正,宜疏导而不宜杀伐,故中医治病方法乃给邪气以出路,或吐,或下,或和。。。。)。 

正、是、直、邪辨

竖亥步天,必须立表测影,古人测影之表,一般长八尺,即所谓一寻,《周髀算经》中所载周髀即为八尺之表。《海外北经》有寻木,即冬至测影所立之表木,谓之寻木,当表明其长一寻,可见,禹命竖亥步天所用的表木也是八尺之表。

《周髀算经·卷一》云,禹治天下是根据勾股定理云:

 

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生也。

 

这里说的实际上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即:


324252

但是,科学史学者指出,《周髀算经》虽然知道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但并不知道普适的勾股定理。这组数据既然是特例,就不是推导所得,而是实测所得,也就是立表测影所得:立高度为八尺的周髀,当表影为六尺时,测得从表端到影端的距离为十尺。即6282102,上式是本式化约的结果。

当表木的长度一定,立表测影的结果与观测的季节和观测的纬度有关,勾三股四弦五(亦即表长八尺影长六尺)的关系既然是立表测影所得,那么这组数据是在什么季节和纬度测定的呢?

《周髀算经》谓这组数据是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生也,也就是说,这组数据是古人进行天文和大地测量的基本常数,可知它对上古天文学非常重要,纵观《周髀算经》,这组数据也确实是其建立整个数理天文体系的基石,其中一系列天文数据和尺度正是以此为基础推导出来的。这个数据既然如此重要,就肯定不会是随便那个平常日子所测的数字,而应该是通过简单的观测就能够确定的在天文学上具有鲜明特征的日期。惟其如此,才能准确预测观测时间,获得的结果才具有可重复性。对上古天文学而言,这样的日子唯有二分和二至:春、秋分昼夜等,日出于正东,落于正西;冬至日短至,表影最长,太阳到达最南点;夏至日长至,表影最短,太阳到达最北点,这些都很容易目测而得。《周髀算经》中表长八尺,影长六尺的数据肯定不会是冬、夏至测量所得,因为在二至之日,在中原的纬度范围内,无论在什么地方测量也无法得到这一结果,于是,剩下的就只有二分了。郑文光先生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就假设这一数据是春分观测的结果,并据此推算出观测的位置应是北纬37°08′

因为学者们预先认定了《周髀算经》为周人所作,而这一计算结果与古史记载之周公测影之地周东都洛阳相去甚远,因此认为这一数据非实测所得,而是凭空捏造。

然而,古人何以要捏造这样一些数据并据此费尽心机地进行一系列繁琐困难的计算呢?《周髀算经》一书全无宗教和政治的意味,我们找不到什么强烈的动机促使其作者进行这种捏造,因此,很难相信这些数据是别有用心的虚构,《周髀算经》一书的计算完备而慎密,很难想象其进行计算的初始条件却是完全出自捏造。

倒是有充足的理由断定这组数据的是可靠的实测结果:

第一,郑先生还根据《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冬、夏至测影数据(这显然也是实测所得),算得观测的地理纬度为35°37′,考虑到古人的观察手段的粗糙所导致的误差,这一结果与上述假设周髀八尺影长六尺为春、秋分实测数据而计算出的结果相差只有半度,并不算大。郑先生还根据岁差原理,推算出观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502年,这一结果恰与上述莒县凌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年代密和。

第二,钱宝琮先生在《盖天说源流考》还根据《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北极观测数据,推得观测纬度为37°48′50″。正与假设周髀八尺影长六尺为春、秋分实测数据而推算的观测纬度不谋而合。

第三,《周髀算经》中几组不同的观测数据所得到的计算结果相近,这本身就有力地说明这些数据是有来历的,不能一笔抹杀。

第四,根据《周髀算经》中勾三股四弦五和北极观测数据所推算的观测纬度与阎林山、全和钧两位学者推算的十时计时制适应地区的中心线密合,皆为北纬37度线。

第五,《周髀算经》谓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关系是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生也,而《海外东经》载命竖亥步天者正是禹,竖亥步天所用的仪器也正是周髀,而竖亥步天场景在古图中正处春分之位,《海外经》古图将竖亥步天的场景绘于春分画面中,正暗示禹之所以治天下之法亦即勾三股四弦五这组数据与春分的关系。

以上所述,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断定《周髀算经》中勾三股四弦五这组数据是可信的实测数据。由于《海外经》和《大荒经》在历法制度和宇宙模式上与《周髀算经》一脉相承,根据《周髀算经》推得的地理纬度可以作为判断《海外经》和《大荒经》地理位置的有力线索,也就是说,《海外经》和《大荒经》的文化发祥地在北纬3637度线之间,而位于这一纬度且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文化遗址只有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

 还可参考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3accd0100b8nt.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