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第五节黄赤交角和濮阳地理纬度的测算

 黄河湾书馆 2018-08-15

                    五、黄赤交角和濮阳地理纬度的测算

    本节的目的是依据M45墓图实测数据计算的黄赤交角和濮阳的地理纬度并与《周髀》的相应的数据比较,以解决《周髀》中的这些数据是在何时何地所测

    前已说明时 P'为《周礼》所谓的「地中」,即伏羲的立表测天点

    ∠BP'P 或∠B'P'P 是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测量所得之黄赤交角

    请参阅本博客《图一、濮阳西水坡距今六千五百年前的M45号墓》之最下一行:

[黄赤交角∠BP'P=∠B'P'P=24°00']

    下面再根据墓图的实际尺寸用三角学原理来较精确地测量这个角。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可量得北极到「地中」(观测点)的距离:PP'=4.02 米;而 BP=B'P=1.79 米。


    所以  ∠BP'P=∠B'P'P=arc tg(BP/PP')=arc tg(1.79/4.02)=24°00'07"

    或∠BP'P=∠B'P'P=arc sin(BP/P'B)=arc sin(1.79/4.40)=24°00'18"

    公元前4510年的黄赤交角ε可按公式:ε=23°27'08".26-0".46845(t-1900)

    算得伏羲时代即公元前4510年的黄赤交角是: ε=24°17'11" 。

    这表明,∠BP'P 和∠B'P'P 决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是表示一个重要天文学常数,这只可能是当时的黄赤交角

    以上计算是简略的,可能与M45墓的实际尺寸有误差,也没有考虑长度测量误差和大气折射误差等,而且所用的墓图的尺寸和比例尺也未必十分精确。这些问题还有待西水坡遗址及M45号墓的精密测量结果来解决。仅从这些数据看,其精度就足够使人确信,M45墓中的黄赤交角就是六千五百年前所测。更重要的是这个角度与钱宝琮先生按《周髀》数据所算得的黄赤交角 ε=24°01'54" 非常接近,也可认为《周髀》的这些数据与M45号墓的数据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地点所测的同一组数据,这就不能不使人瞠目结舌了

    钱宝琮先生根据《周髀》之『周髀长八尺』和『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的记载,算得测量地点的纬度是:35°20'42"。而黄赤交角ε是:24°01'54"

    这与周都王城,即今洛阳县西北十里的实际纬度 34°45'及当时的黄赤交角相差较远(请参阅钱文:《盖天说源流考》)。东周开始于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按照以上公式,那时的黄赤交角ε是:
23°47'59"

    故钱文认为这些数据可能不是在周都所实测的,而薄氏还认为这是『迁就浑天说的某些数据』。

    但我认为这只能说不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周都所实测,而是在另外一个时间和地点所实测

    根据地图的粗略测量,濮阳的纬度大约是北纬 35°42' 。

    在卫星地图上量得西水坡M45墓的位置大约是:东经114度59分42.72秒  北纬35度42分08.90秒

    由此可见,由墓图实际尺寸所测得之黄赤交角与用现代天文学公式算得之六千五百年前的黄赤交角,以及濮阳的地理纬度与钱宝琮先生根据《周髀》所算得的黄赤交角及地理纬度都非常接近。即建墓的时间和地点,都非常接近按《周髀》数据算得的时间和地点,或者说建M45墓的时间和地点,就是这两项《周髀》所载这些数据的观测时间和地点。即如果将这两项《周髀》数据『迁就』到6500年前的濮阳,则此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因此可初步得出结论,《周髀》的这组数据就是墓主伏羲氏于六千五百年前在M45墓的 P'点所测

    如果真是这样,那麽『包牺立周天历度』,『立二十八宿』及『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其本庖牺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于殷商,周人志之,故曰《周髀》』就被西水坡M45墓的数据所完全证实了。当然也证实了墓主就是伏羲

    从墓中的蚌塑龙虎看,至晚在6500年前,东西两象各宿已大体完备。特别是东宫苍龙,与《易经·乾卦》之『六龙』相合。这就很自然地把墓主与画卦作《易》及《周髀》之『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之法』联系起来了,就是说,此二者皆表现在同一座M45号墓中,皆为伏羲一人所创墓主舍伏羲之外,其谁?

    看来从伏羲『立周天历度』到《周髀》成书的四千年间,早期因没有文字记录,有的数据虽然保存下来了,但被後人所误解;有许多则因为没有看到伏羲或其继承者的原作即西水坡遗址和M45墓而不理解而将数据修改了,如盖图的内、外衡及日照半径等。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思潮的涌入,伏羲有否其人都被怀疑了,更不用说他那远远超越时代的科学体系早就被他的不肖子孙们由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盲从、迷信和对自己祖先科技的轻视或不理解而当作『糟粕』而『批判』掉了。要不是西水坡遗址和M45墓的发现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它的精密研究考证,很可能人类永远不会知道在6500年前的中国还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巨人的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