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反对中医者且看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和国外学者是怎样接受中医理论的[转]

 johnney908 2014-12-17

 很多人反对中医理论,理由是中医理论“不科学”,不科学的就是不正确的。那么且看看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和国外的从事西医研究的科学家们是怎样学习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吧。

其实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为避嫌起见,仅从综合科学期刊上或西医期刊上举几例:

1、世界顶级科学期刊SCIENCE(不要说你不知道这个期刊及其在科学界的位置吧,不知道你就不配说中医不科学,因为你根本就不懂科学)2009年8月21日刊出了哈佛大学的Amit Awasthi 和Vijay K. Kuchroo应邀写的一篇述评,述评是针对同样发表的SCIENCE上的一篇免疫学研究的文章的。Amit Awasthi 和Vijay K. Kuchroo的评论中借用了中医的阴阳学说来评述“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多方面的功能。

该文章的题目直接就是“The Yin and Yang of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而且要注意到的是,Amit Awasthi 和Vijay K. Kuchroo是完全的外国人,从事医学免疫学研究的牛人科学家,其评论的文章及引用的文章中并无中国人为作者的文章。

这里是文章的链接:
http://www./cgi/content/summary/325/5943/953

 

2、2009年1月15日出版的同样顶级的NATURE期刊上则更是赫然刊登出了“Synthetic biology: The yin and yang of nature”的述评文章,作者Jeff Gore 和 Alexander van Oudenaarden是麻省理工的物理学家。当然此述评的主题(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物理跨学科的范畴,和物理学及生物学都密切相关)

文章的链接在此:

http://www./nature/journal/v457/n7227/full/457271a.html

 

3、同样另一个重量级并不次于Nature和SCIENCE多少的生物医学期刊Cell 系列的Cance Cell上也于2009年9月8日刊出了意大利米兰大学Alberto Mantovani撰写的述评文章“The Yin-Yang of 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借用阴阳理论来阐释肿瘤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的多重作用。

这里是文章的链接:

http://www./cancer-cell/retrieve/pii/S1535610809002608

 

4、以上只是超级重量级期刊上2009年发表的直接以The yin and yang为标题的文章,其它的杂志上还有很多,如血液学重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上刊登的利物浦大学和皇家利物浦大学医院Tina Dutt1和Cheng Hock Toh的“The Yin–Yang of thrombin and activated protein C”等等。

大家随便用Google scholar搜一下就能看到很多类似的文章,什么?不会告诉我你不知道google scholar吧?那还好意思谈论什么科学和不科学?用其它的学术搜索引擎也行,不会告诉我你一个也不知道吧?

 

5、在学术会议上也不时会有老外在卖弄阴阳学说,如2007年美国血液学年会(全球血液学界最盛大的会议,每年都会有2万多人参加,从事血液病研究的学者都以能在会上发表十几分钟的演讲为荣,没办法,谁让人家老美至少现在就是强啊)上,就听到了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Cynthia E. Dunbar, MD(Katherine A. High, MD; 和 Mark A. Kay, MD, PhD,两位共同作者)就发表的题为“The Yin and Yang of Stem Cell Gene Therapy: Insights into Hematopoiesis, Leukemogenesis, and Gene Therapy Safety”的长篇大论。

演讲者以自己将东西方的智慧联姻而洋洋自得,同时也确实得到了下面众多听众的热烈响应。

他们的讲稿现在网上还能下载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http://asheducationbook./cgi/content/abstract/2007/1/460

这个讲稿有点长,要知道,人家可是作为特邀专家做的演讲啊。

 

当然上述列举的,都是老外卖弄中医的阴阳理论,事实也证明了很多外国的专家、学者,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是越来越接受中医理论和思想的。

 

6、要说到中医理论的运用,当然还是咱们中国人掌握的好,2008年,陈竺院士的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一篇论文,对中药复方雄黄-青黛-丹参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分子机理做了系统分析。这个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看来非常之严谨的研究工作,经典地解析和阐明了一个完全依据中医理论研发出来的中药复方,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明确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而且,每种药物在分子水平的作用与中医对每味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竟然呼应的是如此之好,简直令人惊叹!

这一研究成果被权威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接受,并被给予高度评价。主持这项研究的陈赛娟院士表示:这是我国首次用现代研究方法阐明了中药复方治疗机理,并获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大家且看看,原来中医的配伍和西医的多药联用本来就是一回事。只是中医从另一个角度将药物联用系统化,而西医却没有系统地形成理论。而且,科学也证明了中医方剂是有其科学道理的。说中医不科学时,别忘了这时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你对科学的理解还没有到中医已经应用了的程度。

这篇文章我看过的,电脑里也有,但题目和具体记不得了,所以无法提供给大家链接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查查看吧。

综上,即便在西方科学界,对我们践行了数千年的中医理论也是抱着谦逊的学习的态度。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尊重事实,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被“科学”这个字眼所迷信,真正知道现在的所谓“科学”是有其局限性的。

虽然现在的科学貌似昌明,非常强大,但不真正研究科学的,甚至说不真正研究某一些具体的科学分支的人往往会忽略现在科学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在理论上需要很多的突破。

西方科学在线性思维方式、在基于还原论的思维下得到了数百年长足的发展。西方科学的成就也足以使一些人把它当作是万能的,进而把科学当作迷信,画地为牢。有这样思维的人即使当上了院士,也只能在科学上得到有限的成就。

西方科学的线性思维方式和还原论的思维也注定了它的局限性,它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万能工具。

如果你真正了解过西方科学中“混沌”“复杂系统”“系统论”的研究现状,就会知道了目前所谓“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而我们的中医的阴阳和五行理论恰恰是系统论的理论,认真研究之,可能会给当前“科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启迪。

 

那些妄谈“科学”的人注意了,仅仅是用用电脑、打打手机、看看飞船上天,那不是真正了解科学,充其量是在应用科学的成果而已。而且“科学”的态度本身就是尊重事实,不妄加否定,对不明白的事情认真研究才会有更多的科学发现。

 

那些说中医不科学西医才是科学的人其实不知道,很多工科的人在笑呢。因为我知道,我们在北大跨学科研究生班里,约有一半是西医背景的,一半是工科背景的。工科的同学了解了一些西医后,一致认为医学不是科学,大家看好了。

 

确切地说,科学本身只是一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讲,西医确实不是科学的。

 

把科学宗教化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悲哀!!!

 

中西医对话找到工具———系统生物医学
世界顶级科学家瞄准中医

  本报讯(记者徐敏)越来越多世界顶级科学家热衷为中医药寻找世界“通用语”:诺贝尔奖得主穆拉德在沪建立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后,“代谢组学之父”杰里米·尼科尔森又对沪上新成立的“中医方证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表示浓厚兴趣。昨天在沪召开的有关系统生物医学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表示,将探索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系统论的有机结合,挑战长期困扰人类的癌症、糖尿病等慢性、复杂性重大疾病。
  西方医学长期来把人体分割成许多独立部分,采取各个“击破”法,忽视了系统的整体特性,在慢性疾病研究方面难有根本性突破。而我国中医学蕴藏着系统论观念,强调从整体角度去认识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但受技术手段限制也难有多大作为。新兴的系统生物医学的崛起为中医药融入世界提供新契机。越来越多大师级科学家正积极推进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系统论思想的结合。诺奖得主穆拉德运用系统生物医学的思路,发现一氧化氮能调节人体许多功能。他已在沪建立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解决运用一氧化氮功能推动对中药成分以及药理的研究。“中医药融入世界的更多‘通用语’,有待中外科学家共同寻找。”穆拉德曾多次表示。
  “代谢组学之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杰里米·尼科尔森昨天在会议上指出,代谢组学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研究人体代谢网络在疾病和药物作用下的变化规律,这与中医中药的哲学思想完全吻合。代谢组学不但可以对药物进行毒理分析,还能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代谢组学将成为中药实现突破、进入国际市场的强大工具。
  作为上海推动系统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大昨天联合成立“中医方证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尼科尔森教授和他的研究人员将成为中心的一支重要力量。尼科尔森教授表示:中国科研人员对于中医中药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着深厚积淀,而且拥有大量实验样本,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世界顶尖科学杂志的视野投向中国中医药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英国著名杂志《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是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杂志之一,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在世界科学界中有很重要的影响。

  2007年5月至7月3个月内《自然》连续发表了3篇Jane Qiu(邱瑾)介绍中医药的文章,即《中国计划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复兴中医药正当乘风波浪时》,《文化的互补———系统生物学能否融合中医学与西方科学的巨大差异》,《返朴归真 前瞻中草药———借助于新方法,研究中草药呈现的繁荣,展示发展前景》。

如此响亮命题的3篇文章连续发表,这是科学杂志历史上罕见的现象,可以看出国际科学界对中医药发展的关注,是世界大科学对中医学的呼唤,它将对中医药事业和中医科学的发展现代化、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将这3篇的内容及其我们的评述介绍如下。

 

  中医药应得到科学界重视

  中医药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认识论、系统理论和方法学,具有数千年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独特诊疗体系,有其潜在的科学内涵。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新的分析方法的面世,中药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研究,不仅有以陈竺、杨焕民、贾伟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也吸引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Nicholson等国外科学家来研究,并呼吁世界科学界重视中医药的研究。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国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方针,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务院十六个部门联合发布《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中医药要在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根据中医药的特点、趋势及面临的关键问题,计划确定了“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四个基本原则,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中药产业发展、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等六个优先发展领域。

  中草药的现代化研究与四大组学

  《自然》这3篇文章不仅介绍了大量的中草药的现代化研究,并且还附了7幅中草药图片,有配备复方、药铺陈列各2幅,以及人参、丹参、西洋参等中药的图片。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药学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从单个药物分子的研究转向复合药物研究。

  对这种复杂自然药物和复方配伍,既往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手段有其局限性,难以揭示其复杂的机理。中医药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与现代的科学前沿相结合,尤其是与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四大组学相结合。抓住四大组学中的“组”、“谱”、“学”、“群”、“多”等整体思想,结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纵横系统,辨证论治的网络因子、中药的复杂组分、疗效评定的多维因果等问题研究,或可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上海、成都、北京的学者在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中医药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系统生物学能否成功融合中西医学

  源于中国的中医药学与源于欧洲的西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异,存在着明显的鸿沟,甚至有人说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自然》这3篇文章提出系统生物学是可以融合这一鸿沟的新策略。系统生物学有可能是一种沟通中医学和西方科学的手段,体现了世界科学的战略前瞻性发展。在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就开展了中医学与系统生物学的专题研究,为中医学与西医学融合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目前以“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医学”等为标志,医学研究在还原论的基础上,朝向系统论、整体论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学科交叉深入而广泛,计算与实验能力快速提高,为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真正融入医学、生命科学的领域奠定了基础。系统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医学侧重于研究生物系统中多种因素的规律性及系统特性,从科学方法上更接近于中医学的特点。《自然》3篇文章强调不论中医或是西医,都应以理解复杂生命现象、维护人类健康为共同目标,引入系统生物学,有利于中西医优势互补和逆向对接;有利于还原论与系统论相结合;有利于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促进中、西两种医学的相互融合。

  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大科学的前瞻

  《自然》这3篇文章,亦从整体科学视野关注中医药事业,并提出中医药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首先,要发展中医药科学,实现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还需要处理好中医学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特色与医学科学共同属性的关系。当代的中医科学也更加注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自身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影响。应充分尊重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及数千年丰富实践经验的“上池之水”,注意发挥科学与人文相交叉的中医学属性。必须不断地探索与现代科学技术共同协调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通过中医药理论与技术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结合,为中医药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中医多学科研究以来,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理论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学成为热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在技术平台建设、消化吸收现代医学临床评价方法学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中药化学分析、质量控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学研究经过“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十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中药现代化”的多项战略研究和规划;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中医药几个关键问题的现代化”等重大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部中医973方证,及其他方面的专项研究的开展,使中医药科学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也应看到,虽然尚有笃守医经的传统观念与不管传统理论观念的两种极端看法,但多数人还是认为,必须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尚未得到深入挖掘与全面发挥。中医药学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及其科学内涵,尚需用现代方法加以证实和阐明,并尽可能地挖掘其潜在优势。

  在中医科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仍需更大程度上的参与。随着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医药现代化技术条件的成熟,尤其是人类基因组学、复杂性科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四大组学”为代表的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现代化有望获得更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便形成新突破的趋势。中医药现代研究同样开拓了生命科学、医学、系统生物学、信息科学等研究的广阔领域,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的空间。汲取多学科的丰硕成果,构建与中医药特色相适应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医药学术发展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中医药理论,提高中医药治“已病”、治“未病”的水平,普遍提高其保健作用和临床疗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珍惜当今世界科学大融合的机遇,以开放的胸怀汲取多学科新营养,获得新动力。《自然》科学杂志连续发表3篇关于中医药的文章,中医药学应乘此东风,积极汇入当今大科学洪流之中去,努力解决中医药研究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方法学问题,努力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在微观、还原的基础上的宏观、系统整合,从而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创新,并且勇于在生命科学前沿将中医药学的诸多优势特色转变为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王米渠 李红军 张晓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 贾伟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