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我对《伤寒论》的浅识[转]

 johnney908 2014-12-17

大医精诚 QQ 943923973

    医圣张仲景据《阴阳大论》和《辅行诀》而著成《伤寒杂病论》。之后各家批注甚多。直至面目全非。就如同让一百个人去传一句话,到最后就被传得驴头不对马嘴了。治病必求之于本。做学问也是一样,必须追溯求源,才能弄懂原本的含义。
    六经辨证这一说法,不知是谁首先提出来的。遗害于后世,罪孽深重啊!医圣何时说过什么、、什么经病。均说太阳病、少阳病、、、或者太阳之为病、少阳之为病、、、、等。为什么不直接说成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因为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医圣据《阴阳大论》和人体内脏腑的气化位置而总结出了伤寒论的辨证方法。为了叙述方便,就暂称为伤寒辩证吧。伤寒辩证认为心为一身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主。位居上位,五行属火。故称为太阳。火最怕水邪的克伐,所以有脉浮、内发热而外恶寒。其主治方剂有二:桂枝汤、麻黄汤。

    桂枝汤用于寒邪不重,心阴不足证。芍药补心阴,桂枝温肝助心散寒邪。生姜、甘草、大枣补脾胃以防脾胃虚盗心之气。诸药合用以全补阴散寒之用。

    麻黄汤用于寒邪较重,影响到了肺的肃降,使心既受到寒邪的侵袭,又受到肺金的反侮。麻黄散肺与膀胱寒邪,杏仁助麻黄散肺邪,桂枝温肝助心散寒邪,甘草调和诸药。

    再看,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午、未。脾、心、小肠也。心经经气旺时,故欲解。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真的就是胃上的病吗,是由于心之余邪不解而传之于胃吗,心不受邪,受邪则死。是由于太阳病肺之余邪不尽,而传之于大肠。大肠之为病,胃家实。是由于大肠的疾病,使脾胃不能运化而导致的胃家实。大肠五行属性为阳金,阳为热为实,所以大肠的疾病以实证、热证居多。阳明病的主方。承气汤。主药为大黄,大黄泻大肠之猛将。再看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申、酉、戌,膀胱、肾、心包。是指金之实证从水而解。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病位恰好在肝胆。这也是让许多人都误认为伤寒辩证法就是六经辨证原因。各家注解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唯需指出的是: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寅、卯、辰,肺、大肠、胃。肝胆五行属木,中藏相火。主热主发散,需金之凉去制约,才不致过于发散,损伤真元。故其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者,阴中之阴。肾为水脏,位置居下,故为太阴。太阴病,为水为寒。肾司二便,故自利。水反侮土,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更伤脾气,故必胸下结硬。主治方为:四逆汤,理中汤。意在温脾健脾以制水。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亥、子、丑,三焦、胆、肝。水之寒邪随木火发散而去也。假如真是脾虚之证,怎么可能在肝胆经旺时欲解呢。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小肠五行属火,居下位。故名少阴。小肠位居阴寒之地,代君火之令以温煦。小肠温热之力不足,不能代君火以行令。君火不明,故但欲寐也。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为什么其背恶寒呢,君火所居之地,君火不明,故其背恶寒。当灸之,医圣没有说明该灸何处,后世注解皆指关元穴。关元,小肠之募穴。为什么选取关元穴,而不是肾之募穴京门呢。肯定是古人经过验证的。发现取关元的疗效优于其他穴位。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子、丑、寅,胆、肝、肺。小肠之邪得木火之助而欲解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中州脾胃运化失职,下不能制约肾水,精微自下而消,上不能运精微达于口舌,故渴。胃气当下不下,夹冲任之气上冲,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中州脾胃一阴一阳以司运化,运化失职,所以呈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证。手足厥冷者,以脾主四肢也。脾之精微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厥冷。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丑、寅、卯,肝、肺、大肠。土之气,用木制约它的太过,土之邪由金而转化排出。

    医圣著《伤寒杂病论》是让后人明白疾病的根本。所列诸方不过是让后人明白组方的原则,不过是示范而已。而今之医者,不求经旨,不明组方原则。舍本逐末,死记硬背经方,实非医圣本意也。医圣若还在,怎能不令其蒙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