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漆园诗话

 水共山华 2014-12-17

漆园诗话(陆续添加)

自叙

闲余作诗话,零零星星,不外乎真情实境耳。——漆园

01、师长辈尝勉余当多读书。余性耽艺文,盖诗文之别妙者可于艺术得,艺术之高格者可于诗文得。宋严沦浪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陈后山诗话亦云:“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漆园按:今之南饶北启,此不例乎?

02、陈后山云:“退之以文为诗,”又云“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子瞻云:“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严沦浪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此二家之别乎?漆园按:韩诗才高,孟诗悟远。

03、某子入某政协下属诗社,首会中,自是诸理事教益,命题,皆歌功颂德者。会毕乃归,途中有君问此子“何感?”云:“似泊人受朝廷招安耳!”言毕,满车捧腹。

04、尝于论坛与人争论诗词。盖时下有些许人作诗或评诗过于着实。继而有近老干体一类者。其人殊不知自己以文论诗耳。文则当意明,而诗则贵意蓄,读者自意会之。更有些人喜为自己之诗作解作长注,殊也不知诗如果要如此自己长解长注不如不写了。诗当贵于读者意会之,得意会者自有共鸣,不得意会者,解之己无味,画蛇添足耳。

05、王公静安云:“词有题而词亡,诗有题而诗亡。”盖诗之为何?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漆园按:诗本言志,盖此胸中所泄,岂一题所能隶也。

06、夫自嘲者多自负者。盖书生意气,每每欲扬而不失厚道,故以反语道出。

07、夫诗有诈典者。余拜寄某师诗云:“寻常听项慕君名,立雪程门兴此行。车笠之交无所赠,敢调俚语寄心声。”“听项”者例也。古有 “逢人说项斯”,余以为有说自有听也。余知林翁,乃于此也。又,余叹石莲花诗:“曾载观音游四方,如来座下亦风光。莫非偷食老君药?遂谪凡尘作石郎!”皆此法也。

08、王公静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盖情之何物,每与景通,或为景所动者,言景而寄情也。此于杜诗中每每得见之。

09、诗本胸中块垒、积郁溶以学养,发乎笔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然诗人观事物细于常人,故能穷其极,学者描事物博于常人,故能富其华。

10、有君于论坛请教云:“近体诗之格律之宽严”,并举唐诗数首求证之。云:“个人以为近体诗成于唐朝,而编于唐后,后世人编唐诗近体时,把其中一些处于古风转近体的诗也收入其中,自有道理。而今人做近体,当以格律把关,若尽举唐诗为例而大兴变体,则格律形同虚设矣。”

11、某日与宗叔某短信问安,宗叔偶言及潮中青年诗家某。得知姓字乃云:“此诗家,于二三年前余己识之,时也服之,然今日看来,余于此子未多让”。

12、某版首版某君因故欲辞职。余虽与不识,然见坛上诸君皆敬于先生,故也生敬仰之心。盖以诗论诗,以事论事。余不喜先生之诗词,然喜先生之人品也。盖诗人者,余以为:“品为上,诗为下。若品不正者,其不是人矣,况乎呼为诗人”。

13、某日与仁兄某言及诸江湖者,皆极推诗三百与菊斋也。余云:“自来此二坛,有近半年矣,余发帖不足半百,然受益诚近数年来不得者,诚可谓小投资大回报也”。

14、某日余于Q中求寤堂兄赐题《回斋夜课图》,言语间不过三分钟,寤堂兄一绝即成:“一榻书香且正冠,上帏灯影渐斑斓。看君更写秋声赋,落纸烟云已半寒。”

15、余评楼飞飞古风诗一首云:“飞飞学养高,且为多愁善感之人。而学养乃诗家之本,多愁善感乃诗家之质。有此本质诗家其诗得情味也。”

16、诗本诗家之器耳,所剩者,诗家之心也。

17、余有无题诗句“一晌五粮液,长宵二爨书。”帖于网坛中,诗友回帖所见不一,有意会成“酒时兼书法,大雅。”有意会成“酒后书法,快哉。”有意会成“酒后枕帖而眠,随兴。”如上等等,还能多解。或问余“此其时情境乎?”云:“亦是亦非。”

18、有子问余,何以为诗词。云:“提练自身真实感情,溶以其时境,施以技巧,发乎笔端,诚所谓诗言志也。”

19、余于网坛中见有些人以散文入诗词,而骨力不足。读来如散文套以诗词格律耳。其境界终是不高。

20、词贵境,贵情。而以境道出情,弥贵也。

20、词贵境,贵情。而以境道出情,弥贵也。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21:08:00 | 只看该作者
21、吾友孙君,善诗词而颇负书生意气。尝语“拟印集子200册分赠同好。”时有友人熟此道曰:“200册太少恐不足入印,至少500册。”孙君曰:“然,就印500册,吾自烧300册则可。”

22、为词难,难于境语实,难于情语真,更难于实境语道出真情语。

23、诗词贵于捕捉时境,其境为其时之境,而诗词家当如摄影师善于捕捉住精采镜头。切入角度须真实不可夸张,亦不可过于通俗化,须有自家角度,此皆不易。

24、吾友某颇不厚道。尝拜访某诗词名家皇某人,皇某人示以诗词稿。友人把卷问曰:“何不命手民以刊之?”皇某人其妻于旁代答:“量太少,恐印之无颜面也。”闻之捧腹,亦指骂友人此举有失厚道矣。

25、诗词可直白,然须有骨力,如老杜者,其古风些许直白不伤其境界,盖持有骨力者。此亦后人直白者多不能及也。网坛中曾读李子词有结句“龙头王气空千劫,犹向斜阳阵阵苍”。虽直白,然骨力气魄之所在,吾徒望尘耳。

26、余以前甚喜杜诗之“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然读至“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单句来读,直白,两句连读,其情其境不溢言表,以为境界更高。“天阴”者暗无天日也,合为诗人之心情。“雨声啾啾”者合为“新鬼烦冤旧鬼哭”也。如此不着痕迹,比之“感时,恨别”当更胜一筹。盖着“感时”与“恨别终有迹象可寻。

27、胸怀天下者自有天下之诗也。王静安(《人间词话》)云:“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凡夫俗子几得此襟怀,即不得此襟怀则不可作此大题材,盖其情不可能是真。勉强为之,徒画葫芦耳。李杜苏辛各领风骚数百年,决非偶然,而是必然,盖有此襟怀也。

28、诗家贵有诗心。持诗心者,何事物不诗词?

29、有子于网中曰:“新韵早晚取代旧韵”。曰:“诚如此,则传统文化又有流失,吾辈不力也。”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30、网中某子云:“诗词之格调乃学养之自然流露,非强求可得也”。

31、吾友人颇负盛名于网坛,多有教益于吾。而自家诗词并不多。尝云:“非真情实境不诗词也”。吾闻之有愧,自知力所不能及,盖友人功力所在,为诗词几如生产,而非真情实境之诗只劳神费时耳,自家亦不足惜,况乎示人。吾不能及,只能徒以拟作,虽为练笔练法,实亦有伤真情实境之表达,故翻旧作多不如意者。

32、诗词如人,“情”之一字,诗词之灵魂,“境”之一字,诗词之血脉。失此则是死人,假者则是机器人。

33、吾与友人皆读《人间词话》。友人问曰:“何感”。曰:“曰情曰境,其贵真实。”

34、有子问余何为“精神”。曰:“精益求精,神乎其神”。

35、网中有子论诗之用韵云:“太白之千古名作《将进酒》亦无韵。”闻之捧腹不知作何答。

36、吾曾不意与李子兄谈及爱猫,不意兄亦爱猫。后读至其词句“俺曾包养小平猫”。诚更信哉。

37、某子语与我:“读君诗话,我己写不出了。”答:“我亦常写不出,君不信然,则写得出?”

38、网中某子与余云:“君固好评诗,然好诗词几经评析,己解得无味矣。”云:“然,斯如此,然余以为评诗词乃第二次创作,见同好有好诗词而力不能及,图个第二次创作就不顾其无味矣。”

39、诗词贵在立意,意之真切,自有好诗词。所谓诗在于养成,岂止堆积文字耳。故写诗词先立意,评诗词先审意。

40、诗即是养成,修读前贤诗书自在必然,而诗外功夫犹为重要,生活感概,真情实境当为至要,此所谓养也。吾师命吾多读多听多看多想少写。

41技巧之高,乃无技巧也。非不用技巧,乃诗之情境真实而能掩盖技巧矣,则用技巧之处不着痕迹。同一立意,技巧高下,则意味有深浅。

42、诗贵于立意,律绝之立意往往着于结一句或结一联。

43、义山律绝虽多好以议论收结而每每有精警之句,盖其情之真切故也。

44、诗词,但求诗言志。非真情实境不诗词也。

45、某友问余:“君学甚缓,所学甚小,不得学诗之快捷方式。止乎真情实境,身之所处寻常故不得惊人句也,何不熟记古今名论,强熟古今名句,差强揉合而一挥书生意气,或可惊人耳目。”曰:“学问在于积累,所谓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余一介布衣,斗米折腰于今世,自无那等惊人境界,偶学吟咏,但为纪一己私情,聊发感慨耳,或曰‘诗言志’也。”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46、吾友困困曰:“课前人诗书,非为熟其词汇耳,应学及前人中心思想,浅及技巧,熟其词汇者累而浅薄者所为也。”漆园按:“得其中心思想者,自能领略前人之佳处。技巧,词汇皆为绕中心思想所服务。故中心思想乃诗词之主,技巧、词汇云云不过为诗词之奴也,学得其主,其奴自来服务,徒学其奴,终为人下,了不过一诗奴耳。”

47、余友人某论:“无穷不诗人,有志为真诗人者必穷也。”并长篇云云,余驳之半天未果,乃一语以蔽之曰“苟非穷以诗人,余宁不诗人也。”适观古今诗人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山林布衣,穷富不均,安能以穷富论诗人也。

48、吾从前作诗词,喜欢拼凑。闲翻典籍,拼典化诗,以为能事。如斯日久,所作亦不自喜。己所不欲,岂能动之他人,故从前所作徒费气力耳。自识得李子兄长,知其非真情实境不诗词,故其诗词自有动人之处,亦为网中相流传。虽悔之从前,亦觉从前所作或为学步,或可练驾驭文字之力。

49、吾友李子甚有诗名于网间。网中多有学其者,然多不得要领,何故?盖未有李子学力亦未学得其真情实境处也。余每每与李子兄论及他人诗词,多涉此二点。李子硕士出身,职以编辑,又喜好广泛读书,古今中外皆有所涉,此学力也。偶见网友学李子词,多学其语言或其取巧处,殊不知此皆为真情实境聊增趣味耳。李子词可贵之处在于真情实境此亦其动人之处也,其情或也不高深,其境或也寻常,然皆是最真之处,故寻常读来,皆为之所动也。或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0、诗词之境像选取不在乎多,只在乎精要,感慨不须广泛,只在乎真切。李子词《生查子》:春来三月三,南国花如火。人在大山中,花气随风簸。 摇枝争打头,但笑无须躲。采采少年郎,中有从前我。”短短四十字,意像甚是流动,平实而真切,场面感极佳。不着言情之字,却字字言情,总有那么一种淡淡的伤感,却伤而不哀。结二句可谓点睛之笔,着“少年郎”而回忆“从前我”,比之前几面数句,此处笔锋之转,可谓无痕迹。

51、诗非学成,学乃养之一部份。学而不养,不得诗之要旨,徒堆积文字耳。养而不学,纵得诗之要旨亦终不得诗之格调。

52、尝与某师谈论诗书。偶谈及李子诗词,某师有意一读。故于网中下载李子词集,打印一稿与陈师。师读之,连连拍脚称妙。读罢曰:“其顽灵在骨,非学能得,其学养甚高,故有其词之骨格,非博学经世者不得也。堪称今之真诗人者。”又曰:“漆园弟得此高人指点,浮生有幸哉。”

53、真者,善美之首要也。失真之善美,终是虚假。文艺之修行本人生之修行。真者,基于一切生命,一切文艺。人生在不断修行,学识,修养,阅历,渐溶一体,曰“境界”。此境界可灌入一切文艺之中,故有境界者,真诗人,真书家者,无境界者,徒得其名。《古诗十九》云:“虚名复何益”。故知诗之首要亦在于真,贵在真切,真实,情境着于真实,次求善美。

54至美源于至真。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21:11:00 | 只看该作者
55、李子词《浣溪沙》“买断清歌浊酒杯,青梅旧事总徘徊。半城灯火雨中偎。忽尔手机来短信,有人同醉在天涯。只言相识未言谁。”上片两句写情,一句写景,情景甚溶合。其妙在下片,将自身状态描摩出来,读之如临其境。想必李子兄是时醉矣,俺读之犹醉也。

56吾友不喜诗词,然偶读李子词,亦喜之。云:“俺虽不懂诗词,然读李子词,似曾相识于寻日也。”

57诗乃学养所成,非堆积文字,成诗于胸非笔也。东坡云:“胸有成竹”。

58有君读俺诗集。云:“感情甚真,思想空洞。”俺无言以对,唯一笑耳。

59尝与某子谈及格调。某子长篇云云。俺云:“格调高下,本学养之高下,岂强求者能得之。”某子不信然,又云云。俺问云:“格调之高,可制造乎?”某子始无言。

60夜课偶读《古瀛诗苑》。尝读周克道先生《西山漫兴》有“一灶秋云煮菊花”句。旁批“佳句不可多得。”“秋云”“菊花”合为实境。其巧于“一灶”两字,着此两字而生“煮”字,境与意相生矣。漆园按:意境之所为,合当如此。

61今之诗人好议论。有君论曰:“诗本忌此。”俺不以为然,读之唐宋名家之作,亦不泛议论之作。有如李义山,其格律诗亦多议论,而义山善于用典故以充实其议论,故而所议所论常得精警之句,所议论之处乃不虚也。此后世喜议论手法之辈多不得法之处也。尝读吾潮先贤陈昌言《邺都》一律,喜其结联,“生逢乱世终非幸,疑冢累累挂夕阳。”结句可作议论之句,亦可作写境之句,而答之前一句,自有余音矣。

62诗经《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聩。```陟彼高岗,我马玄黄。```陟彼[石字旁加且字]矣,我马[病字头加者字]矣!```”此几句合是女子思征夫之景像,描摩得很形像,其着于客观角度入手。而陟彼之余,不言之于“我”而言之“我马”,更添比之韵味。

63真情实境,合是客观读感的要求。李子诗词情境甚是真实,是否属实?未可知也。然其真实感很强烈,盖其平实真切也。故余以为,弄虚作假未尝不可,但要写出真实的感觉来。反之,就算情境真实,写不出那么一种感觉来,置之客观读感,感觉上就是弄虚作假,无病呻吟了。

64诗人或崇尚自己的梦想多于真实。故须将真实的情境转换及升华成梦想。高手写诗,或着于意境的描摩来表达情感,或着文化典籍来表达情感,实殊途同归,其贵在转换与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