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通涨辨析

 汉青的马甲 2014-12-17

      自2001年开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逐渐加速,企业利润明显好转,经济进入一个新的上升周期。根据以往的经验,经济繁荣物流畅旺的好光景里,物价轮番上涨通常会成为伴随左右令人烦恼的事情。如今十年回首,通货膨胀问题终究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面对的常态。然而当下的通货膨胀究竟有多严重?它的主要成因又在哪里?似乎仍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测量和分析。

     一、  法币时代的通货膨胀

        在经济学理论中,所谓通货膨胀就是一般物价水平连续上涨的过程,在同等意义上,也是一国货币价值不断减少的过程。在传统的本位货币时代,物价水平的变动实质上是透过不同商品与金、银等的比价变化来衡量的。在货币史上,纸币的发展有个漫长的过程。然而自上个世纪60、70年度国际布雷顿森林体系完结以后,纸币成为纯粹的法定不可兑换货币,金银似乎也成为与其它商品无异的普通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通常均由纸币来衡量,变化不居。在纯粹法币的时代,既然是通过纸币来衡量一般物品的价格,那么也需要以同样的方式来测算通货膨胀。

       二、  测量之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在许多工业国家中,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常被用于对消费品价格变化的测量。在中国,这一指标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得出。考察2001至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相对平稳,只有2008年一年该指数超过5%的水平(为5.8%),2002和09年为轻微负增长(不到负1%),九年下来的年均涨幅也仅为2.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解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假设,国家统计局关于CPI的统计基本符合事实,那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的毕竟是一篮子居民消费品价格的变动趋势,而无法作为一般物价水平的衡量标准。

      不过,在研究中也发现,CPI指数与货币工资率关系密切。一般而言,经济活动旺盛,也即就业和利润高时比两者低时在提高货币工资率上要容易得多。而货币工资率对于居民消费品价格的变动有较高的影响度。例如,2008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指数为116.9,为2001年以来的次高年份,对应的CPI指数则为5.8%;而200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指数为111.6,为2001年以来最低年份,对应的CPI指数为负0.7%。仅凭简单的推断,工资增长快、CPI指数高的年份,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也可能会快些,反之亦然。实际统计数据也验证这一判断,如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在2008年增长率达15.7%,而在CPI指数负增长的2002和2009年分别仅增长7.3%和9.5%。

       近三年来,中国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再现缺口,各地最低工资已连续大幅上涨,似乎预示着作为劳动力成本的货币工资率的增长有再次加速的迹象,与此相若,在2011年中国CPI指数一度又有抬头的趋势,并于7月份达到6.5%的高位。不出意外,这又是一出CPI指数与货币工资率合唱的双簧。

     三、  测量之二:局部市场的价格狂飙

       透过CPI指数,通货膨胀似乎在收敛,活脱脱一副温软乏力的模样,而置身于房地产和国际大宗商品等市场,通货膨胀原本那穷凶极恶的嘴脸忽又放大十倍般的暴露出来。先看房地产市场,在2003年以前,中国商品房销售均价尚无明显的变化,2003年为2360元/平方米,与 2001年相比上升不足10%。而后,商品房销售均价真正开始启动,至2010年升至5033元/平方米,为03年的2.13倍,年均递增13.5%。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势头更猛,如2010年北京的商品房销售均价达到15000元/平方米,为 2003年的2.9倍。事实上,近年来,由于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房价居高不下,新建商品房的销售更多的分布在城市的郊区,从而一定程度上拉低平均成交价格。例如,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显示,该市今年二手房交易均价超过22000元/平方米,看来所谓一线城市房价十年涨五倍绝非仅仅是传说。

       几乎与此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也存在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原油价格由22美元一桶上涨到约100美元一桶,黄金价格由不到400美元一盎司上涨到近2000美元一盎司,其它的诸如白银、铜、镍、锌、铁、煤炭、大部分农产品等也有类似的程度可观的上涨。近年来,投机性的上涨浪潮还在古玩字画、中药材等各类专业市场蔓延,此处无法逐一论及。也难怪,面对局部市场如此巨幅的价格上涨,公众反复借用马克.吐温的名言狠狠骂道: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

       然而,运用个别资本或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化来测度通货膨胀,哪怕这个市场如房地产般体量很大,却总难免给人以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之感。更何况这类市场中交易的商品往往在中短期内价格飘忽、上落无序,如黄金、石油等在1982年以后曾有过长达十余年的熊市周期,价格滑落一度超过三分之二。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的长周期来看,房产、能源或金属商品的硬通货属性当之无愧,然而就中短期内,特别是对于年度通货膨胀率的测算,这类商品也是有心无力的。

   四、  测量之三:GDP平减指数

       另一个的测量方法是计算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名义GDP与经通货膨胀修正后的GDP(即不变价格GDP)之商。名义GDP由一年国内全部的产品和服务按照当年的价格汇总而成,反映名义上的货币量值。所以GDP平减指数的计算基础比CPI要广泛、可靠得多,除消费品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2001~2010年,中国名义GDP年均增长15.35%,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年均增长10.96%,所以这一时期的GDP平减指数为3.96%。这一结果比同期平均2.3%的CPI增幅高出不少。GDP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投资和消费价格的综合变化,所以资本品价格的涨幅还会更高一些。在开放经济的模式中,除开国际资本和货币流动造成的影响外,国内CPI增幅相对小,实际上可归结为国内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的结果。看似矛盾的结论是,公众通常总在抱怨CPI指数上升以至于削弱自身收入的实际购买力,然而真正需要警惕的却是相对于CPI指数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过缓。假以时日,如国内经济真正转向以居民消费增长为主,CPI指数也许还高于GDP平减指数,对于老百姓而言很可能是件不折不扣的大好事。

     五、  历史的对比

   最后是对历史数据做简单的对比。经过测算,1991年至2001年中国CPI指数年均为6.9%,同期GDP平减指数年均为5.6%。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时期的GDP平减指数略低于CPI指数。其1993~1995年CPI涨幅较高,分别为14.7%、24.1%和17.1%。事实上,2001年至2010年间,不论是CPI指数,还是GDP平减指数,就年均数据或历史高点而言均不及上一个十年的水平。不错,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着通货膨胀的现象,这无疑是事实;当下中国的通货膨胀尚未触及历史的高位,也无疑也是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