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雪节气说“鶡旦”

 真友书屋 2014-12-18

大雪节气,天寒地冻,天地否闭,昼短夜长,所以,“夜之漫漫,鶡(he)旦不鸣”。这句“夜之漫漫,鶡旦不鸣”出自清末龚自珍(1792—1841)所作论文《尊隐》,这是冬夜万人沉睡我独醒,在无声处待惊雷的感觉,这一段原文是——“灯烛无光,不闻鱼言,但闻鼾声。夜之漫漫,鶡旦不眠,则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


“鶡旦不鸣”是大雪节气的第一候。那么,鶡旦究竟是什么鸟?东汉郑玄注《礼记·坊记》时说,这是一种“夜鸣求旦之鸟”。到晋朝,郭璞的解释更具体些,他说,因为这种鸟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鸣叫,所以又称“寒号”。其形态呢?郭璞说它长得像野鸡而比野鸡大,青色,头有角。他为这种鸟写了一首赞:“鶡之为鸟,同群相为,畴类被侵,虽死不避。毛饰武士,兼厉以义。”说这种鸟仗义,同类中若有被侵害者,宁肯一死救之。因此而以其毛装饰武士的帽子,以激励其义气。


郭璞所谓“头有角”,就是鶡冠,古时武官戴的帽子因此就称“鶡冠”——“武夫戴鶡”。


郭璞是这样解释“大雪之日,鶡旦不鸣”的,因为冬至日近,感知到了阳生气暖。而郭璞对这种鸟的歌颂,其实是对曹植与王粲所写《鶡赋》的复制。曹植与王粲都写赋歌颂这种鸟,其中曹植赋成为了名句:“体贞刚之烈性,亮金德之所辅,戴毛角之双立,扬玄黄之劲羽,甘沈殒而重辱,有节侠之仪矩。”这种鸟因此排在鹰、隼、雕之后,成了猛禽。


这种鸟也有“城旦”、“倒悬”、“定甲”、“独舂”的别名,这都是西汉扬雄在他编撰的《方言》中梳理出来的。《方言》中说,“自关而西谓之‘鶡旦’,自关而东谓之‘城旦’,亦曰‘倒悬’。周魏齐宋楚谓之‘定甲’,或谓之‘独舂’。”“城旦”是古时的一种刑罚名称,罚早起就开始每天筑城,要劳役四年。郭璞解释说,这是因为鶡旦鸣声辛苦,但他把“城旦”与“独舂”合起来了,说古刑有“城旦舂,谓昼夜舂米也”。其实,“独舂”是指其叫声如舂声,三国吴沈莹在《临海异物志》中有解释:“独舂鸟声似舂声,声多者五谷伤,声少者五谷熟。”为什么“声多五谷伤,声少五谷熟”?天寒声多,天暖声少。


郭璞还有一个有意思说法,说鶡旦屎称为“五灵脂”,是因为“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这大约与“定甲”有关。定:安定,而草木初生为甲,冬至阳气升,草木待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