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日北京"八大楼"致美斋的萝卜丝饼--戴任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2-18
萝卜丝饼
致美斋是历史悠久、誉满京城的老饭馆。何以见得,有诗、文为证。1.清道光人杨静亭《都门记略》录有盛赞致美斋双馅馄饨的诗曰:“包得馄饨味胜长,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2.之后,有御厨景启入主厨事,为致美斋增色生辉。时人誉之曰:”集南北烹调之表,汇御膳民食之粹“。3.清末官员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说:“京师南城外饭馆……致最久而不衰者,惟泰丰楼、致美斋(在咸、同间)二处”。“……所制之萝卜丝小饼及焖炉小烧饼戒绝端尖,以油和面烧成,其酥无比。秋季月饼与其他处不同,既大且厚、其馅丰腴,至少有十三种之多。……远近行销,真不让云南省之火腿月饼矣”。4.清同、光时人魏元旷著《都门琐记》谈到致美斋名肴时说:“致美斋以四做鱼名,盖一鱼而四做之。子名万鱼,与头尾皆红烧,酱汁中段;余或炸、炒,或醋熘、糟熘”。 这四做鱼是该店的传统美馔。5.今人张元善的《我与二百年老店》中说道:”致美斋尢擅面点,雪花龙须面、烩杠头、萝卜丝饼、银丝卷都为大众所称道,这些菜点至今都有所保留“。关于龙须面,张书中有生动的描写:“早在咸丰年间,饭庄的龙须面就驰名京都。制作方法是用冷水调和1千克面粉,和成面团,之后全凭制作师付调、遛、摔、抻的手上功夫,经13次拧扣后,抻出8192根细如发丝的面条,如首尾逐根相连,长度达20余公里,堪称”中国一绝“。前辈师付们将该绝活代代相传,至今致美斋的师付们抻出的龙须面依旧很出色”。6.民国学者刘叶秋的书《刘叶秋讲北京》中,对致美斋的服务态度热情赞扬说:“致美斋不僅肴馔精美,服务态度也非常好。无论掌柜、伙计都很和气,总以笑面相迎,殷勤相待”。张氏的《我与二百年老店》中,更有详细的描写:“入座之后,先沏一壶荼,容你喝茶休息一下,然后来请点菜。饭罢,伙友又提来开水冲荼,仍可品茗闲谈。如果还有余兴可以向伙友要一把胡琴来,店家自不厌烦。上世纪30年代,致美斋的一位老掌柜(已记不得其姓名),谈吐不俗,很有风趣,喜欢给人相面。客人都喜欢听他清谈,遇到熟人,只要他不忙,必来陪坐,还要上一道”敬菜“,如烩乌鱼蛋之类,以示亲热,这是不收钱的。所以人都道”吃致美斋“真有宾至如归之感”。7.当今话剧”天下第一楼“描写京城老字号餐饮业时,提到当年北京人以能品尝致美斋的菜品为荣。8.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中,提到1926年留学回国,待到北京前门东车站后,急不可待地“乃把行李寄存车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吃了三个爆肚,塩爆油爆汤爆,吃得我牙根清酸。然后一个青油饼,一碗烩面鸡丝,……”还兴致勃勃、无限回味地说:”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梁实秋还在该书中描述北京”东兴楼”、“致美斋”的名菜“油爆双脆”时,详细地记述了“爆肚”。最后,我们以启功先生对致美斋的高度热情赞颂诗作结,“致美早名扬,烹调擅四方。老饕非过奖,不信来品尝”。衷心祝愿致美斋百尺杆头,更进一步,日新月异,越来越好。

        旧日北京著名饭馆有"八大楼"、"八大居"之说。其中尤以"八大楼"最为著名,即所谓"买布到八大祥,吃饭到八大楼"。

        "八大楼"为致美、东兴、泰丰、鸿兴、鸿庆、新丰、安福及萃华。致美楼更居八大楼之首,素有"八楼唯致美"之誉。


        致美楼原名致美斋,座落在北京繁华的前门外煤市街。开业于明末清初,原是一家姑苏风味菜馆,后来,乾隆皇帝御厨景启应聘任首席厨师,使致美斋的菜点集南北烹调之精,汇御膳民食之粹而名噪一时。

        清末明初,致美斋倒卖给李氏、杨氏、张氏三位山东人。此三人,各有一手制作卤味菜点的好手艺,经过他们的创造,山东风味独占鳌头。为招徕宾客,店主又购置煤市街路西一个有22个房间的"U"形二层红楼。至此,致美斋分为东西两院。路东原四合院式二层楼房,坐东向西,铺面平房三间,北边两间是厨房,另一间为门道,朱门两扇,"致美斋"字号高刻于门庭上端,青砖为底,颇为醒目。院内低洼处,置一近6平米长方形的木制鱼盆,鲤鱼池中游,绿草水上浮,既能观赏,亦可供有钱人指鱼为菜。路西,红楼坐北朝南,朱门雕漆,曲径通幽。室内贴有名人字画,青砖铺地,清静舒适;设有红方桌、凳,另备桌一张,房间以木扇相隔,遇有办宴席者,可随时将隔扇拉开,印有"万寿无疆"的碗、碟、盘、象牙筷子,精美雅致,古香古色。这些雅座,专供贵客饮宴。

        致美斋三位店主合力经营,厨师阵容整齐,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能做一百多种菜点,如四吃活鱼、云片熊掌、百鸟朝凤、游龙戏凤、三丝鱼翅、寿比南山等等。尤其"四吃活鱼",就是一条活鱼在一桌上做出4种吃法:头尾红烧改清煮做汤;中段鱼身,从中间鱼骨劈成两片,一片糖醋,一片槽溜;鲤鱼的鱼籽,营养丰富,可单另红烧。


        光绪二十八年,致美斋增设分店,扩建了一座三层大楼,清书法家王序亲题"致美楼"匾额。民国初年,山东人王东南出任致美斋经理,使致美斋达到鼎盛时期,店员由十几人增加到100余人。满清皇戚,民国要员,艺苑大师等社会名流,皆是这里的常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