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慕课(MOOC)思维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的启发

 网海拾贝网络猪 2014-12-19

一、引言

  

有人提出,“慕课,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界最大的一次革命。”[1]慕课(MOOC)的四个字母来自Massive(大规模) Open(开放式) Online(在线) Courses(课程),这也体现了慕课的主要特点:以开放式的教学和大规模听课为目的的在线课程。在2011年秋天开始,这一概念开始在美国风行,而在目前又开始引领了中国的学习风潮。虽然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完全引入慕课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慕课背后体现出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却能够给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二、慕课背后的教学思维

  

1.开放式课程设计

  

开放是慕课的一个主要特色。慕课延续了开放教育的理念。在国外,慕课及其之前的发展轨迹是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学习——全新开放资源模式。开放教育主张教育的平等性,不分肤色、种族、国籍、性别和经济状况,学习者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知识的平等机会。慕课延续了这一理念,却又突破了资源和内容的限制,将教学的整个过程——从上课、分享、评估到最后拿到证书完全开放。正如龚志武等人所说,开放已经成为慕课的价值[2]?慕课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的封闭性,打破了学习者年龄、知识水平以及课程日程的限制,让学习者完全自主地安排学习过程,慕课则超越时空地提供教师支持、课程评价、反馈和交流的机会以及平台。这样一种模式无疑是对原有课程模式的颠覆。

  

2.个性化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更重视学生共性而忽略个性,课程设计和内容的呈现以及教学方式也更侧重学生群体的统一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容易被抹杀。而在慕课平台上,学生无论年龄、水平、层次,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可以与别人选择不同的学习进度。

  

另外,慕课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大数据的特点,通过不断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和教师的教学信息来完善方向性和趋势性的判断。仅以美国为例,对开设慕课的103位教授的调查显示,平均每门课程有3万3千名来自美国全境的学生注册[3]。这个数字是传统教育不可想象的。而对教师自身来说,进行慕课教学几周时间后,产生的信息数据几乎可以说是他们过去几十年教学信息数据的总和[4]。这些数据经过慕课平台的分析与整理,就能够形成大数据,整合学习者广泛关注的问题,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也为日后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料提供可能。

  

3.多主体的交流互动

  

慕课平台引入社交理念,促进了来自不同区域的学习者的互动,也促进了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分享知识和观点,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隔断,也促进了学习者社交关系的更新。在有些大型的慕课平台上,学习者们通过网络社交工具建立了网络社区、在线教室、实时会议和讨论群,并通过社交网络分享学习体验,交换意见[2]。真正实现了

  

三、幕课思维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启发

  

慕课思维带来的新的发展思路使整个教育界产生了触动,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开放性式的课程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多主体的交流互动是慕课带来的最为实用的启发。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前预设课程内容,教师在授课时要保证一个年级的进度基本相同,各个班级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这产生了水平不同的学生之间接受度的差距,水平高的觉得课程索然无味,水平差的跟不上教师授课的进度和节奏。而在慕课的教学思维下,课程内容可以随着师生间的讨论而不断生成新的内容,通过建立共享渠道,不同学生在学习时的经验和困惑留下来,在信息技术课时供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分享。这样的方式使教学内容不断翻新,自动生成,永恒变化。

  

2.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

  

传统的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会基本操作”,因此教师的教学就是将预定内容以“满堂灌”的方式交给学生,除了死板的理论知识,学生没有任何收获。而受到慕课思维启发的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讨论、分享和合作,近距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创新和联想,与学生一起创造动态的知识,使动态的知识能够被学生内化。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独有的特点,也是其他学科教学无法完全实现的。同时教师可以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完成新课程改革中关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要求。

  

3.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以往的教学模式,拉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即使有些教师性格受到学生欢迎,在课堂上依然无法完全做到如课下那样的平等。而慕课思维使“教师”真正地退化成为一种行政身份,使师生之间森严的壁垒被打破,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的代表,而是与学生共同创造和分享知识的分享者和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递,教师的价值观引导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建构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徐倩.慕课之争——慕课能否撼动课堂[J].上海教育,2013(28):20-23.

[2]NMC地平线项目 .龚志武,吴迪,陈阳键,等,编译.2013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上[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2):1-6

[3]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rofessors Who Make the MOOCs [EB/OL](2014-03-06)[2014-10-06].http://chronicle.com/article/The-Professors-Behind-the-MOOC/137905/#id=overview.

[4]吴文峻,吕卫锋.大数据时代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3(20):9-10,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