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知味斋66 2014-12-19

村长给村里的资深光棍潘富介绍了一个大龄剩女魏淑芬,相亲那天,魏淑芬一口一个“俺娘说”:“俺娘说了:女儿大了要出门,要找找个勤快人。俺娘说了:有些个人胡扯八扯当本事,牢骚坏话烦死人。俺娘说了,耍皮球睡懒觉,这样的男人可不能要。俺娘说了……”句句都杵中了潘富的软肋。潘富本来还强撑着在用气球冒充的沙发边上扎马步,这下子不仅身体顶不住,精神上也彻底疲软了。

这是宋丹丹和雷洛生主演的小品《懒汉相亲》,宋丹丹那一口山东青岛方言的“俺娘说了”令人叫绝,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奠定了宋丹丹在小品界的女神地位——对此她非常无奈,“不能因为我演了个茄子,就把所有的紫色都给我啊。”

如果按照今天的观点,魏淑芬之所以变成大龄剩女,估计和她时时刻刻都把“俺娘说了”挂在嘴上有关系。是,就算你娘说的都对,你娘三观特正,可也得自己消化消化,变成自己的观点啊,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只是不懂事的孩子才会把父母的指令挂在嘴边,

谈恋爱的时候最怕看见这种人了,动不动就“我妈说”、“我爸说”,有点矛盾就找家长告状、哭诉,精神上总是挂着父母的奶瓶不放手。和这种人谈恋爱基本等同于和他父母以及全家谈恋爱,他们活在父母确定好尺寸和边界的世界中,特别没劲。

比如前几天就有人问我,她喜欢的人,不符合父母的要求,符合父母要求的人呢,她又不是那么喜欢,到底怎么办呢?她把父母的标准当成了自己身边的一道墙,其实很想翻过去,因为墙那边有自己所真正喜欢的东西,但是又不敢,因为墙也意味着一种安全和保护,那是父母几十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跨过去是需要冒险精神的。

我经手过很多这样的问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最终都听从了父母的意见。他们权衡再三,丢掉自己的梦想,选择了风险最小、代价最小、阻力最小的一种生活,也就是按照父母的价值观或者由父母所代表的主流标准去生活。

但日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也都会后悔。中国的孩子其实很可怜,一直都像父母的橡皮泥,被父母随手捏弄,直到变成他们或者满意,或者很不满意的形状。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即使你变成了成年人,父母还是觉得自己有义务对你捏上几下,你永远是父母的作品,而不属于你自己。

在这种无形的笼子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一个习惯,特别看重别人的意见,特别介意是不是和别人活得整齐划一。他们不仅仅是顺从父母的意见,也包括身边人的评判、社会的潮流、服装的款式,都想随大流。

很多人觉得离婚是件丢人的事情,所以有人就继续忍受着无爱的婚姻;

很多人说结婚就是为了生孩子,所以有人没孩子就觉得低人一等;

很多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有人从来不好意思说自己三本毕业;

………………

有人就这样不断剪掉自己身上的棱角和羽毛,直到自己和别人变得一样,和自己的父辈们一样。

又快到毕业季了,很多毕业生开始为找工作的事情发愁。孩子愁,家长更愁,不过两代人犯愁的点不一样,孩子犯愁的是应该去哪个城市签哪个公司,父母犯愁的是怎么能把孩子找回来。我有位朋友的女儿在外地读书,大三了,也该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了,问她怎么想的,她说:“我当然是想让她回来了,女孩子嘛,跑到外地我也不放心。”

不过据我了解,她女儿的专业在我们这里可没有用武之地。朋友倒不担心这事,“不行就考公务员呗,还稳定,找对象都好找。”

知道为何国考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了吧,很多人都是被这样的心理驱动着,略带盲目的挤在一起竞争一个或许根本就不适合自己的位置。太多年轻人在大学中度过了朝气蓬勃的四年大学生活,却在毕业之后马上就老气横秋的走进机关,开始盘算着怎么样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如何学得更加油滑和精明上。

我不是说公务员这个职业就不好,但报考公务员的人中,有多少人是真正明白自己应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履职尽责的,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热爱为公众服务这个职业的?人们看中的不过是稳定的收入、旱涝保收的前程、体面的名声,还有个别岗位所带来的的隐性权利。即使现在很多基层公务员的工资并不高,每个月只挣2000多元的比比皆是,而且还有“反腐”的高风险,可还是有人趋之若鹜,因为“稳定”。

“稳定”真是一个叫人爱又叫人恨的词,除了公务员岗位,中国的父母们热爱的还有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等。更有甚者,比如在黑龙江大庆那里,也许你的职业收入很高,但人们管除了石油管理局和公务员之外的职业都叫做“没工作”,孩子们被家长从全国各地找过来,补习、考试,削减脑袋也要进入油田工作。

韩寒说过:“中国人的年轻人从大学毕业就没有青年了,他们变成了一心为房子和票子的中年人。”我并不觉得韩寒就是现在青年人的的榜样,也不觉得他的成长模式一定值得效仿,但他身上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是他一直执著的在走着自己的道路,无论对错,他身上带有鲜明的唯一性,他就是他自己,你不能把他和别人混同在一起。

这其实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

就像前几天那个从北大退学上技校的小伙子周浩,他们都代表着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精神——不从众,不流俗。从众是最安全的生活方式,不过代价接踵而来,那就是你会活在别人的价值观中,别人会用他们手里的秤,掂量你的人生,你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要由别人来决定。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周浩曾经也贪恋众人艳羡与认可的那种成功——上北大,在中国顶尖的学府中接受崇拜的目光,但他不快乐,他痛苦,因为这是父母为他设定的,而非他心甘情愿的选择。在经过了自己迂回的人生经历后,他终于发现,在人世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喜好去生活,才是最清醒最理智的生活态度。

我们都喜欢那些个性鲜明恣意生活的人,因为他们身上具备着特立独行、自我承担的宝贵精神,那是绝大部分人都缺乏的,永远不活在别人的价值观中的卓越气质。那干嘛不从最简单的开始呢,从停止“我爸说”、“我妈说”,改为“我说”。不要害怕犯错,即使犯错,也要犯一个新鲜的属于自己的错误,那样,你所得到的经验和提醒,也是新鲜的,独属于你自己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