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的“懂”与“会”

 梦想教育 2014-12-21

老师一边板书,一边不断地与学生对话:

是不是?

是!

理解不理解?

理解了。

懂不懂?

懂了。

但到考试以后,老师面对学生的答卷扼腕而叹:刚讲过的题,还是不会!

这正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尴尬。怎样才算学生真正弄懂了呢?检验的标准有两个:说一说,做一做。

是一种理解的状态,属于思维的范畴。思维时使用的是内部语言。内部语言具有模糊性,不具备外部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具有的清晰性。所以,判断一种思考的结果是否清晰、准确,通过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证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自己构思了一番,以为思路非常清晰了,于是提笔书写(做),但写不了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觉得已经成竹在胸了,于是站起来回答,结果说了一半就卡了壳。这就说明心里觉得的东西不一定是真懂。通过,内部语言就转化成了外部语言。外部语言——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具有表达思维、定型思维、检验思维的功能。没有外部语言的检验,思维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仍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即使你通背了教材,也不一定就弄懂了,只有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说出来,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是。例如,写作文实际就是用手说,做练习也是用手说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洋思中学原校长蔡林森说过的一句话:老师不停地讲,根本难以分辨学生懂没懂,可是让学生自己学,然后把知识回答和做出来,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学生不懂的现象了。这里的回答,就是说一说做出来,就是做一做

现在,对本文开头指出的那种现象,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正是因为老师讲了,所以学生才可能不会了。因为学生听懂不是真懂,因为不是真懂,所以便没有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